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传峰 《科技资讯》2014,12(20):206-206
本文对地铁车站客流组织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期述了客流激增对地铁运营、设备设施、乘车安全等带来的影响和压力.针对深圳地铁车站的客流组织方法,简析了地铁车站应对大客流时应采取的组织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前各大城市地铁进入全面网络化运营时代,随着新线的不断开通,客流量与日俱增,有些线路出现客流不均、断面客流差异过大等情况。为解决因断面客流差异过大导致的客流较少区段能力浪费而客流量大的区段服务水平降低现状,各城市陆续实行大小交路套跑行车组织模式。为保障大小交路套跑模式下车站正常运营秩序,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的乘车环境,客运组织工作尤为重要。以天津地铁为例,论述了大小交路套跑下客运组织的重要性及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峰时段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过饱和客流的运输效率问题,基于地铁线路的网络拓扑结构与客流需求矩阵,建立了以客运周转量最大为目标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限流的多智能体仿真模型。该模型以Anylogic软件为建模基础,通过构建列车类、线路类、路网类、乘客类等4类智能体,实现了乘车限流、站台限流和闸机限流等客流控制手段,提出了针对单线多站地铁线路的全线协调的客流控制策略。规模为23个车站、122 933对OD(起讫点)的某条地铁线路的客流控制实验结果表明,限流提升了1.01%的总客运周转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铁成为市民出行首选交通工具,在节假日期间地铁客流增长更为明显,这对地铁车站客流组织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大城市的大型交通枢纽,该文以广州地铁广州火车站为例,通过对车站的结构、设备、设施、客流组成、运输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对地铁换乘车站节假日期间客流组织的方式、难点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客流管理控制措施,确保了客流组织安全顺畅有序,提升了地铁运输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唐芳 《科技信息》2013,(14):377-377
国内对地铁换乘站大客流组织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集中于客流组织与地铁行车组织、客流组织与地铁车站布局设计和地铁车站客流组织措施与方法等方面,对地铁换乘枢纽站大客流的安全疏散考察很少,因此对地铁换乘站大客流组织安全疏散的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将针对地铁换乘枢纽站大客流的安全疏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琳 《科技信息》2010,(28):122-123
本文介绍了地铁车站大客流的分类,分析了影响地铁车站大客流组织的因素,结合深圳地铁1号线客流组织实例,简析了车站在应对大客流时采取的组织措施。  相似文献   

7.
运用Legion行人仿真软件,对沈阳地铁青年大街站早高峰客运现状进行了仿真实例评价分析。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原始票卡数据等资料的统计分析,对仿真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基于Fruin服务水平评价标准,对车站整体及关键区域、车站的流线组织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青年大街站早高峰整体服务水平较低,其客流瓶颈区域集中在四部换乘楼扶梯和站台区域。通过分析车站的拥挤成因,提出了缓解车站拥挤的改进措施,为车站改造及客运组织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特点,对换乘方式以及站台组合形式展开了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地铁换采站客流组织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有助让乘客用最合理的方式进行换乘、有效缩短乘客换乘时间、促进车站客流组织合理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提速,网络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城市新线开通试运营的线路日益增多,新线试运营的客运筹备组织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天津地铁新线开通试运营客运筹备组织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结合天津地铁新线筹备的相关经验,分别从客流预测、客运组织制度编写、导向标识设置、客运服务设施、人员业务培训、客流分级组织等方面对新线开通的筹备组织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了天津地铁新线试运营客运筹备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广州地铁线网的不断扩大,日均客流不断攀升,截至目前广州地铁现运营9条线路,在建11条线路,到2025年广州地铁将再新增16条线路,将实现市域范围内60 min内可到达市中心。客流的增加避免不了的会出现大客流车站,为加快乘客出行及换乘时间,减少客流交叉点,避免乘客拥挤带来的不安全因素,该文以地铁广州南站为例,结合客流组织措施,介绍新线开通时如何进行客流控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迅猛增加的轨道交通客流对客运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虽然多样化的视频采集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地铁客流监测中,但是对视频监测范围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导致监控设备布设随意性大、客流采集无法满足监测需求,鉴于此,课题开展对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状态数据采集范围的研究。首先,阐述了客流状态采集范围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其次,分析轨道交通车站不同功能区域的数据采集参数类型,以全面性及精度最优为目标,构建了不同功能区域的采集范围模型,并给出模型中参数权重的计算方法和模型求解方法;最后,以北京西直门地铁站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给出其不同功能区客流状态数据的最优采集范围。本研究可为交通流数据的获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地铁车站大客流的组织措施,首先介绍了大客流的内涵,并对大客流进行了分类。其次按照乘客乘坐地铁的流程,探讨了地铁车站客流组织的影响因素。结合西安地铁大客流运营组织方案,简析了车站在应对大客流时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选择合适的站点进行客流控制有利于提高地铁高峰期客流时空分布均衡度和运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基于网络可控性判别原理提出客流控制站点选择优化策略,通过引入阈值,将初始状态连接矩阵转化为骨干矩阵,给出节点控制能力的概念,提出求最小驱动节点集的搜索算法.以某市地铁客流网络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当限流车站达到23%以上时,系统处于...  相似文献   

14.
地铁车站类型识别和客流风险识别对地铁安全运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深圳地铁AFC(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系统数据,采用无关值和异常值清理、聚合、均值滤波、标准化、主成分分析等数据清洗步骤,提取不同时段客流比例、不同天数客流比例和换乘客流比例等特征。运用Gauss混合模型(GMM)对工作日和周末客流进行聚类,分析客流出行规律,辨识车站类型及其对应的客流风险时段,提出车站客流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车站类型和客流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结果对掌握车站大客流风险情况,避免大客流冲击造成的拥挤踩踏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保障乘客安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大客流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为缓解大客流的冲击,需要全面地分析和准确地预测车站客流状态,进而采取大客流组织措施.本文在明确车站结构设施设备布局的基础上,针对车站不同的设施设备进行了客流状态划分,确定了车站设施设备客流状态等级,基于此,构建了车站客流状态辨识模型,通过状态隶属关系结合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理论分析了客流状态的动态变化情况,系统地实现了设施设备客流状态级别的判断与动态预测.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判别车站客流状态变化情况,为车站安全运营管理、客流控制、应急处置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申智栋 《甘肃科技》2004,20(7):115-116
兰州车站为西北铁路网的重要客运枢纽,对其进行原址改扩建,要求施工在保证车站客流组织、生产运营正常有序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制定相应的过渡实施方案,进行合理的施工组织和经济比较,成为该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李俊 《科技信息》2011,(33):210-210,213
地铁车站尤其是换乘站常常面临着大客流现象,这对地铁的正常运营秩序及运营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笔者以广州地铁2、8号线换乘站昌岗站的大客流组织演练为例,对地铁换乘站大客流组织进行探讨,总结出了一般的大客流组织演练方案和客流组织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乘客对自动扶梯、楼梯和厢式电梯等通行设施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车站内地铁客流的状况,本文以上海地铁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走访法对乘客的出行行为特征进行调查,对获得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反映乘客日常出行现状及对通行设施选择的情况,量化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对乘客选择行为的影响,总结主要影响因素,为地铁站内客流组织方案的设定和修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期车站内聚集大量乘客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和运营管理不便的问题,对单线多站和车站内部建立客流控制模型,为高峰期实施客流控制提供理论依据。首先,依据车站内部的三级控制策略和单线多站协调客流控制影响因素,对乘客的乘车过程进行动态建模;然后,建立以乘客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的客流控制模型,根据计算精度选取单位计算时间t_0,将时间进行离散化,运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在高峰期通过控制线路各站及车站内各区域的客流人数,在均衡线路车站等待客流的基础上,将各车站等待乘客压力分至其各区域,避免站内乘客过度拥挤,从而保证车站的安全与运营管理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地铁车站的埋深深度日益增加,车站的安全疏散风险增大。本文从站型结构、疏散安全区、车站疏散设施、客流规模和疏散引导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深埋地铁车站人员疏散时间的因素。针对紧急疏散场景,构建深埋地铁车站网络模型和疏散行为模型。以北京某在建深埋地铁车站为例,通过模型校验,利用轨道交通乘客集散仿真系统对该站疏散时间进行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疏散时间对比,结果显示所有乘客能够在5.5 min内从站台疏散至安全区域,符合规范要求。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系统能够用于深埋地铁车站的疏散时间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