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行为,我国劳动力流动有从农村向农村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农村流动4种形式.从农村流出地、城市流出地和城市流入地3个区域出发,基于不同技术行业中的企业视角,对劳动力自由流动前后的企业最优化行为进行建模,并对基本模型进行扩展.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相比,劳动力自由流动将能够提高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企业利润会更大,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也会更高.面对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巨大压力,从国家整体利益来看,应该允许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在国内充分自由的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最优配置,继而提高企业利润,最终促进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域人口流动能力是区域人口总体的空间活动能力,它是表征区域发展活力的综合指标.不同形式的流动人口有着不同的“力当量”,一个区域的人口流动能力是其内流力、对流力和回流力的当量和.2005年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省级尺度上的人口流动能力在整体上属于中等偏弱,且自东向西梯度递减;在结构上以内流力为主体,回流力次之,对流力又次,内流力受人口规模制约,回流力与区域教育、旅游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关,对流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有关;我国省级尺度上的人均人口流动能力和地均人口流动能力均偏弱,但人均人口流动能力的梯度差异不明显,地均人口流动能力的梯度差异明显;GDP和城市化率对流动能力具有协同推进作用;流动能力与市场化指数、创新能力指数、文化资本指数、发展指数等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可为文化产业中心布局和遏制不良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百度迁徙"数据中2015年第1季度的369个城市之间逐日的人口迁徙数据,分析我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呈明显的分层集聚格局,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成渝四大和乌鲁木齐(昌吉)、西宁(海东)、榆林(鄂尔多斯)、昭通四小网络体系,而海西、东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并未出现高层级集散城市和网络体系,这与其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不匹配."胡焕庸线"很好地反映了人口流动格局差异,东南壁内部各城市间的人口集散量是西北壁的12.80倍.跨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海量数据也应证了城市间的人口联系强度符合重力模型检验.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展.先是“有市无城”、“日中为市”,人口早集晚散;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有市也有城墙的城市才逐渐形成,但规模都不太大,城中虽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但人口仍然是早集晚散;一直到了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代,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才大发展起来,出现“城市膨胀”,城墙的保卫作用丧失以及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逆城市化”发展过程.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人类社会将向更高级阶段发展,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城乡差别逐步消灭,城市化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人口自由流动,集散自如.  相似文献   

5.
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口在城市间高速流动,区域内城市的空间联系逐渐加强.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目前基于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人口流动的分析具有迟滞性,因此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ephi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的12个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数据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联系度强度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弱,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流动量存在帕累托分布的“长尾分布”特征.长三角城市圈城市人口联系度高于武汉市城市圈和成渝城市圈,约为后面两个城市圈的2倍,区域地位优势明显.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中心度分析,发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中心,长江上游主要以成都与重庆为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双核心的空间结构;中游地区主要以武汉为中心,呈现一点多极的空间发展布局并有典型的“小世界”空间网络特点;下游主要呈现多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6.
分析城市人口流动行为有助于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有效应对交通压力、维护社会公共治安等.传统的人工分析方法,如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成本高昂且低效率.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在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所产生的用户移动轨迹数据为有效分析城市人口流动行为提供了可能.然而,海量、低质的轨迹数据给查询分析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文中提出了一个分布式人口流动分析框架,采用多节点处理任务,从而提升了算法的执行能力和可扩展性.利用手机运营商提供的手机轨迹数据,分析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建立了多个模型,包括进出城市的人口流动行为分析模型、市内各区县间的人口流动行为分析模型、居民工作地/居住地人口分析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案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覆盖人群更广.  相似文献   

7.
孙莉 《甘肃科技》2002,18(4):18-18,19
城市发展的脚步总是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科技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 ,同时也加深了对自身的发展前景的认识。科技的进步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并由此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作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增长促使城市化成为全球社会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扩大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 ;另一方面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又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城市化的步伐与广度在不断的提高与扩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的水平将会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与全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密切相关,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因素驱动着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的流动则又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鉴于国内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不利于我们更完整、深刻地认识我国农业人口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也不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转移的健康发展,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现象作为研究重点,以期对更完整地认识我国农业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9.
采取宏观总体概况和微观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人口流动的新特点和新动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新时期福建省人口流动趋势减缓,但省内流动人口规模仍保持增长态势;福厦泉依然是主要人口流入地;人口流动形势趋于稳定化、家庭化;新生代和老年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人口再流动现象明显,城镇化居住意愿不强.人口流动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规模和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并存;流动人口城镇社会融入能力不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流动人口永久定居城镇面临深层次矛盾.提出应有效接纳当前人口流动出现的趋势性变化和存在问题、构建面向家庭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关注流动人口新群体,提升服务管理供给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劳动分工深刻变化的产物。随着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日益发展,出现了“人口城镇化”过程。一般地说,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目前山东乡村人口过多,农业生产力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人口城镇化水平不高。采取什么途径实现山东人口城镇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本省的省情,提出应该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镇和集镇的方针。并建议运用中心城市扩散机制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在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而区域不平衡发展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然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区域间的发展水平。超级城市日益膨胀不得不千方百计疏散人口、限制人口流入;中小城市日益萧条虽也千方百计但仍难以留住人口、吸引人口流入。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中出现的强流动弱迁移的特殊现象 ,是我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必然 ,存在着明显的时代缺陷性。由于它演绎的是一种“假性”的人口变动现象 ,因此它所带来的人口地域变动、人口社会变动的提升只是暂时的、不完全的。其深层实际上是一种人口进步的不彻底性 ,对我国社会实现现代转型十分不利。我国人口不宜过量长期处于“流动”的不稳定状态必须尽快解决强流动弱迁移的问题 ,以使我国人口驰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代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迎来了庞大的外来人口,它既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人口流动的规模也急剧扩张.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包括社会治安变得复杂化、城市供应压力增大等,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对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山西省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对山西省流动人口的分散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作为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被区域经济学研究所重视,尤其是“九五”以来,西藏的旅游业不仅为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同时也为西藏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试图从西藏区域社会的发展基础、生产力结构、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以及区域协调所需的各种环境分析,提出了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地理空间分析过程中,如何有效综合利用数学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问题.以河南省鹤壁市人口的空间流动为例,完成一个地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Markov链和线性规划分析综合运用的实例:借助线性规划分析给出当前人口的合理分布,利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计算人口流动的合理格局,运用Markov链预测未来人口流动的趋势.这一套分析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区域和城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理数学方法组群的概念,建议发展地理研究方法中的集成分析模式.在具体的方法应用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例如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估算该区域的合理人口,以此作为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到达数量.  相似文献   

16.
从人口流动差异角度探究其对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并利用全国31个省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东部和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起阻碍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东部地区人口流入规模减小,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影响由促进作用变为阻碍作用;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出持续扩大,但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弱;民族地区人口流入规模增大,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由阻碍作用变为促进作用。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是中国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东部地区依靠人口流入推动其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减弱,城镇化建设应更多注重本地区农村居民市民化和城镇化的质量上;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减小人口流出规模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持续性;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开放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是封建农奴制社会,这个制度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化落后,人口数量逐年减少。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在政治、经济、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本通过有关数据,特别是对西藏自治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分析,阐述了西藏人口的变迁,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西藏人口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要以区域作为一定得支撑,反过来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所以城市的发展对区域的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人类作为生产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推动和阻碍作用。区域的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流动、人口分布情况以及人口容量等均对区域的发展起着相应促进或阻碍作用,这正是人口对区域发展起着复杂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人口的跨区域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却没有同步变化,这造成了我国养老保险跨区域流动的不公平现象。本文分析了不公平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某型国产喷油器喷油嘴为对象,在X射线精确测量其几何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动网格技术对喷油嘴内部瞬态流动进行模拟研究,并通过可视化试验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不同位置处、不同喷射压力下喷孔内流量系数、气相体积分数随针阀运动的变化,分析了燃油性质对喷孔内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喷油压力下,上层喷孔与下层喷孔相比,空穴现象会提前出现,且空穴发展更加迅速,空穴区域更大;针阀关闭阶段与针阀开启阶段相比,喷油嘴内部空穴发展较快,喷嘴内空穴在针阀关闭的前一刻会瞬间增加;喷油压力增加,空穴现象产生时刻提前,空穴发展区域增大;进出口压力相同时,喷孔内空穴现象的发展及其强度受燃油运动黏度、饱和蒸汽压和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