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7,(19):44-45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锥形流化床生物质气化技术”课题(编号:2001BA40380301)针对目前国内生物质气化发电、供热、供气存在的原料适应范围窄、燃气焦油含量高、自动化程度低、适用松散型物料的气化发电设备和系统等问题,开发锥形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发电供热、供气机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研制生物质气化装置与气体发电机组成的系列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两步法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具有燃气清洁、无二次污染、系统能源利用率高的特点,不但将农村或企业废弃的生物质资源转化为电力,同时可以减少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8,(5):62-62
本成果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气化技术,即在流化床中气化产生中热值燃气的气化技术(专利号:ZL200410013943.4,ZL200420024372.X)。它采用单一流化床二步气化法,又称间歇式生物质流化床水煤气气化工艺。其采用纯水蒸气为气化剂生产中热值燃气。本技术在生物质气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与以氧气为气化剂相比,投资少,运行成本低,而且气化效率、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围绕直燃发电的整个产业链,探索和完善相应的规范、标准,为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的工业化、集约化应用,以及我国农村分布式能源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1,(9):16-16,18
生物质能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气化是一种生物质能转化技术.随着我国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能源需要与环境问题非常突出.我国具有丰富的农林生物质资源,每年农业、林业加工剩余物达8亿吨.研究开发具有国内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国情的农林剩余物制备生物燃气关键技术及示范装置,将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的燃气,用于集中供气、燃气供热、燃气发电等,对于缓解化石资源短缺,有效减排CO2和有害气体,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07,(5):58-58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的工作温度为650℃,属干高强燃料电池,适合用于分布式发电.美国的FCE公司已经开发出MCFC商业化产品。由于工作温度高,KMCFC内部可实现煤气、天然气、生物质合或气等的直接重整,  相似文献   

7.
一、主要技术内容 "生物质富氧催化气化研究"系"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96-A17-02-01. 该项目以生物质(稻草、麦草、稻壳、木屑、采伐剩余物及其它农作物秸杆等)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生物质原料和气化介质发生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可供居民进行炊事用的煤气.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包括:生物质气化系统、煤气净化系统、煤气贮存系统、管网输配系统及污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发电技术。它工作温度高,废热可以得到有效利用,能量转化效率高;因运动部件少,工作时安静;采用全固态结构,无酸碱腐蚀性物质包含在电池中,电池的污染排放低,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的一种绿色发电技术。此外,SOFC的运行温度使得燃料的内部重整成为可能,原则上不仅可以使用纯氢燃料,还可以用资源丰富而且经济的天然气、煤气、生物质气等作为燃料。这就使得SOFC的运行费用大大低于其它使用纯氢气的燃料电池。这种费用较低而效率高的能源技术特别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不但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降低传统火力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还将带动和促进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广外能源研究所生物质合成燃料实验室常杰研究员负责的"十五"863计划项目"生物质催化制氢及液体燃料新工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自2002年8月开始实施以来,经全体科研人员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已全面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和指标,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生物质气化制氢及合成二甲醚试验系统,成功实现了在实验室规模上常压生物质气化过程与高压二甲醚合成过程的衔接,开展了工艺优化和催化剂试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2005年7月顺利通过科技部门组织的验收,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在完成预期的制氢和合成燃料目标基础上,还结合生物质原料的特点,开展了固定床气化的研究,为将来生物质原料的适应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太阳能的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也成为投资热点。通常大家所了解的是太阳能电池这种常见的太阳能利用形式,这种技术是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化电能存储起来。另外一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技术则是通过聚集太阳产生的热能,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是节能发电调度工作的试点省份之一,为保障节能发电调度工作的顺利开展,河南电力试验研究院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建立了“节能减排发电调度在线监测及数据分析系统”。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研究内容、系统结构、技术特点、应用情况及其在河南省节能发电调度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沼气是一种生物质可再生能源。本文阐述了沼气发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用中的意义,分析了沼气的燃烧特性、发电原理,讨论了小型沼气发电技术在散居农户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值得关注的竹植物发电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子作为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其发电的现实可行性在2005年由印度科学家研究证实。本文以竹子发电技术原理与稻壳发电技术相类似为依据,根据竹材的热解工艺,分析了国内的竹子发电前景,并论证了毛竹可以作为理想的发电原料。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3,(13):24-25
生物质是环境友好的重要能源资源之一,其高效利用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还可实现CO,零排放,是间接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能源利用处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但是,我国每年用于直接燃烧供热的生物质折合21900万吨标准煤,此能源利用方式效率低,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和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7,(7):62-62
纤维素生物质是自然界中极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它包括各种农作物秸杆、林业生物质等,我国每年仅农作物秸杆就达8亿吨以上。本项目技术以各种农业和林业纤维素生物质为原料,利用分解微生物将纤维素生物质降解为可发酵性糖类物质,然后利用产氢微生物转化为燃料氢,或利用酵母转化为燃料酒精。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丰富的木本油脂、松脂、蓖麻等生物质资源为原料,针对非粮油料生物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发木本油脂、蓖麻生物质资源的预处理、催化转化、深加工制备功能产品表面活性剂、能源产品蓖麻基润滑油、关键化工中间体癸二酸中间体等环境友好制备工艺。研究生物基表面活性剂制备工艺技术,创制松香双子表面活性剂、油脂基阳离子和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漆脂基乳化蜡及表面活性剂、稳定的水果和包装纸用乳化蜡等新产品;建立中试示范生产线。通过对示范工艺系统优化和技术集成,实现木本油脂、非粮非木质生物质蓖麻的综合利用,将为木本油脂高值利用、替代石油的蓖麻基可生物降解能源产品的产业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为我国生物基材料的发展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工艺流程、技术参数以及效益分析等方面对古巴哈瓦那城市生活垃圾沼气发电示范工程进行了技术分析。运行结果说明,利用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沼气发电是切实可行的,该项目的成功为古巴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环境卫生的净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世纪中期电力工业革命的完成,当前世界电力供应模式为集中式电能供给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供电模式面临很多挑战,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基础供电投资成本高昂、电能损失比例高,见表1和图1。大大超过传统用能方式的效率。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WADE(The World Alliance for Decentralized Energy)对分布式能源的定义为:位于用户端发电系统,同时可以实现高效利用发电产生的废能进一步生产热、电和冷;与可再生能源系统有效的结合;利用废气、废热以及多余压差来发电或供热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这些系统都可以称作分布式能源系统,而不考虑项目的规模、燃料或技术及该系统是否联网等条件。分布式能源发电系统的多元化,增加了发电结构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缓解了用电高峰,降低电网的投资,降低输配电的损失和电网维护投资。  相似文献   

19.
2012年4月份,国家科技部连发洁净煤技术、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新型清洁能源产业的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4):14-15
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有两种主要途径:一是光电转换,通过光电装置将太阳光直接转化为电能,而“太阳光发电”,常称“光伏发电”;另一种是吸集太阳的辐射热能转化为电能,即“太阳热发电”.目前,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是特别适于实现大规模发电的系统.尤其是采用高温热发电系统,以显著提高太阳能的热发电效率,降低成本,已成为各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开发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