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前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的现状,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节节败退,但是其他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仍在"步步紧逼"。2017年11月21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和伊拉克总理阿巴迪都宣布"伊斯兰国"已被剿灭。但另一方面,美西方国家遭受的恐怖主义袭击呈现上升态势,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也丝毫没有减少。二是,国际反恐斗争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各国国内反恐仍面临困  相似文献   

2.
正总体而言,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当前全球反恐形势:全球反恐形势仍然十分复杂,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持续上升,很多国家在国际上的反恐功利主义色彩明显(反恐包括两大部分——国际反恐与各个国家的国内反恐,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在境内外面临的恐怖主义挑战增多。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  相似文献   

3.
正自恐怖主义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威胁以来,国际反恐合作虽然是主流趋势,但囿于不同的战略考虑,各国对待恐怖主义、尤其是在一些与本国相关的具体组织和事件上"各怀心思",以至于难以穷尽全力,反恐效果大打折扣。两面反恐"最资深的玩家"美国虽然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但其并非一味打恐,无论是对待恐怖  相似文献   

4.
 恐怖主义是威胁当代国际安全、困扰社会稳定的毒瘤,反恐怖斗争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共同任务之一.反恐战争中,分析恐怖组织的网络结构特点,理解其网络编制法则、规律,对预防、控制、消除与打击恐怖主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恐怖主义成为当今世界新的威胁。武警部队作为我国反对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力军,必须提高信息反恐意识,不断提高防范和打击信息恐怖主义的能力,保护国家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6.
外刊要论     
《生存》2004年夏季刊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出版混淆威胁招致惩罚JeffreyRecord(前美国参议院军备委员会顾问)冷战期间,因为对来自共产主义阵营的威胁辨别不清,美国政府错误地将越南民族解放战争视为带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共产主义阵营对西方世界的挑战,并由此错误地介入了越南战争。9.11后,布什政府同样混淆了美国面临的安全威胁:首先,将无赖国家与“基地”组织相提并论,从而将那些并不对美国构成实质威胁的无赖国家视为“反恐”首要目标;其次,对全球恐怖主义集团不加区分,使本不以美国为攻击目标的恐怖主义集团调转矛头;第三,无视无赖国…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的反恐形势比较严峻,境内的暴力恐怖主义呈升级之势,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威胁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但我国目前关于打击恐怖主义的立法分散、琐碎,相关的反恐条款散见于各部门法中,无法对暴力恐怖主义以坚决、有效的打击,难以形成完善统一的反恐法律体系.因此,我国应加紧制定、尽快出台反恐法,以做到有效预防、依法反恐,推进国家反恐能力现代化.另外,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要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8.
随着恐怖分子对世界各国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国际社会不断加强反恐怖力量建设,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世界防恐反恐措施,国际反恐力量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反恐防恐措施,对潜在恐怖主义和恐怖分子构成了巨大威慑力。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反恐政策的不断调整,全球反恐战争也随之进入了一个转型与调整时期。有学者指出,国际反恐斗争正在进入"后反恐战争时代"。全球反恐战争转型不仅事关未来国际社会反恐斗争的走向,还将影响到中国未来面临的反恐形势。  相似文献   

10.
李伟 《世界知识》2014,(23):26-27
<正>9.11事件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成为国际反恐一线,同时迅速成为国际暴恐势力的大本营,不仅使两国饱受恐怖主义之苦,更催生新一轮国际暴恐浪潮,波及国际社会的安危。当前,随着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南亚即将步入"后反恐战争时代",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基地"组织等暴恐势力或卷土重来。且随着"伊斯兰国"也在南亚兴风作浪,未来南亚暴恐活动或将更加肆虐。在此形势下,加强反  相似文献   

11.
李峥 《世界知识》2015,(7):52-53
<正>从"伊斯兰国"的日益猖獗到巴黎针对《查理周刊》杂志社的恐怖袭击,互联网已经成为新形式恐怖主义活动的重要推手以及恐怖组织主要的宣传渠道、组织方式和资金来源。网络恐怖主义已不再是一种令人担忧的新概念,而是已成为现实存在的威胁。西方国家和恐怖分子同步认识到了互联网的潜在风险与巨大价值,互联网将成为世界反恐的新的主战场。暴恐视频:恐怖组织的宣传品新一代恐怖分子已开始充分利用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薄旭 《世界知识》2011,(10):14-16
从过去十年看,拉登给美国造成了极大的恐惧,也带来了国际反恐形势的重大改变。恐怖行为古已有之,但恐怖主义真正成为国际性的现象,仅仅是20世纪后叶的事情。拉登制造的9.11事件更凸显了恐怖主义。本·拉登无论是作为一个符号,还是作为一种现象,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得恐怖主义有了巨大的冲击力,恐怖主义与反恐之间的斗争成为全球最为突出、最为重大的一个挑战。拉登之死只是一个符号的消失,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问题的根源也没有多大的改观。  相似文献   

13.
外刊概要     
<正>1墨西哥新反恐法案饱受争议【墨】《进程》2013年12月墨西哥国会议员2013年12月或将通过一项改革法案,修改与反恐相关的五项法律,其核心内容是扩大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包括"资助恐怖主义"、"窃取铀、钍等核能原料"等罪名。该项法案中最令人担忧的一项是:在未来墨发生游行示威时,对他人私有财产造成损害的抗议示威者将被视为"恐怖分子"。墨国内将该法案解读为对墨广大民众人权的侵犯,完全不符合国家利  相似文献   

14.
正2001年爆发的9.11事件可谓改变国际进程的大事件,美国由此出兵阿富汗,开启反恐战争序幕。其打着反恐的"旗号"既反恐又谋霸,但事与愿违,美在此过程中难以为继,反恐越反越恐,反恐战线一缩再缩,反恐战略一调再调。今年,美终于从阿完成撤军,这标志着阿富汗反恐战争的彻底结束,但这并不代表恐怖主义的终结。  相似文献   

15.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王毅:纵观新世纪初期的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饱经忧患的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南北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强权政治出现抬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错综交织,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在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威胁。人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加。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谋求共同发展、共同安全与共同繁荣越来越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在此形势下,一年来,各国通力合作,国际反恐斗争取得积极进展。要求维护联合国…  相似文献   

16.
2001年"9·11"事件表明美国和欧洲成为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的主要对象,自此美国把反恐作为国家战略重点。目前美国国内外政策存在诸多错误,因此永远打不赢反恐战,只会越反越恐。  相似文献   

17.
国际上对于恐怖主义的研究范畴,包括"传统恐怖主义"(orthodox terrorism studies)和新出现的"批判性恐怖主义"(Critical Terrorism Studies),两者在恐怖主义根源上各持立场。面对恐怖主义,其暴力程度越高,民众对政府使用有效反恐策略的期待值就越高,国家就自然越有条件拥有更多的在应对暴力时临时变通的权力。然而这项权力正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割除体系"毒瘤"的同时,很难确保"正常组织"的全部安全。在反恐政策方面,首先对于恐怖组织、恐怖分子的定义需要有更加清晰的判定根据,对其判定应基于客观事实。对于一个国家政府所界定的恐怖主义,不应恶意地歪曲其国家政权在民族事务上的意图,打着保护"人权"的旗号为恐怖主义开脱罪责。  相似文献   

18.
<正>中东的恐怖主义事件,多少让人有点"新闻疲劳",像在伊拉克巴格达街头一次死亡几十人的爆炸事件,很可能只是在电视屏幕底部的滚动条中一晃而过。但是,当埃及也开始频繁炸响后,人们发现这个四年来经历了"两次革命"(2011年和2013年推翻了两位总统)、还被不少人认为很快会有"第三次革命"的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恐怖主义形势。今年6月以来的几次恐怖主义袭击是尤为不祥的征兆。首先,政治暗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记者探访"基地"组织活动地区并记录下真实感受只要稍加梳理,我们就会从碎片化的历史中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事。恐怖袭击、本·拉登、"基地"组织、当代伊斯兰恐怖主义、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世界的贫困化和边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力向伊斯兰世界植入他们的价值观和民主模式……沿着此一线索由浅入深审视拉登所代表的当代伊斯兰恐怖主义和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我们会发现,美国打了十几年的全球反恐战争不过是对拉登个人的战争,至多还包括对"基地"组织的战争,而支撑拉登及"基地"组织崛起和壮大的因素基本未被触及。所以,拉登的死,顶多只能代表奥巴马政府和美国民主党的暂时胜利,而对整个反恐战争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目前尚难预料。  相似文献   

20.
正10月4日,美国白宫正式公布了特朗普政府的第一份国家反恐战略报告。这是时隔七年之后美国政府公布的最新反恐战略,也是9.11事件以来白宫发布的第四份反恐战略报告。报告称,新战略意味着"美国在打击和预防恐怖主义上的一个转变",特朗普也在序言中表示"该战略确立了新的反恐路径"。那么,这一战略到底"新"在何处?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