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了祁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类型及开发现状,构筑了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并针对目前开发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产品庸俗化、伪民俗泛滥、遗产资源缺乏深度挖掘等问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运作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能否真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例,归纳总结出五种典型运作模式,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全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概述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山东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孙小丽 《科技信息》2010,(3):346-346
本文针对青岛旅游业发展要求,结合青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提出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以期推动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介绍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其特点及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原则,提出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远康 《科技信息》2011,(18):I0377-I0377,I0379
在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在旅游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对乌江流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进行探讨,包括口头传承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民间表演艺术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民俗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等。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地理位置独特,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域旅游为背景,构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探索全域旅游理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新途径,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业的辩证关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炼和文化创意的"越界"及资源整合,来实现旅游产业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9.
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形式多样、价值极高,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原生性、参与性、濒危性等特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采取保护性的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必要和可行的选择。旅游开发是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然选择。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路径在于品牌塑造、公园创设、演艺营造、线路设计、元素融入、商品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有助于丰富河池旅游产品,提升河池旅游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很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好。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特色鲜明。本文对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旅游开发的构想与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以及保护现状,根据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点、资源特色、地域分布以及旅游需求等,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嘉定区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方法将其进行SWOT(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推进上海旅游科学发展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基于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调研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等级.结果表明:(1)安徽省非遗项目涵盖到名录中的全部10种类型,传统技艺类占比最高;(2)安徽省两级非遗项目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典型的强集聚型分布特征;(3)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遗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分别形成了“一核多团”与“一核两带”的分布特征;(4)在安徽省非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价值、资源稀缺与独特性等指标权重排序靠前,是影响安徽省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因素;(5)安徽省非遗综合评价值为2.715 5,旅游开发价值较高,但非遗的社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优化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及加强对其保护,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根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保护现状,阐明了其协同发展目标,并依据不同的主导因素构建了旅游开发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同发展模式:以特色村寨模式为主的资源驱动协同型、以影视基地模式为主的环境优化协同型、以休闲养生模式为主的综合促进协同型。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文化旅游迅猛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之间如何有效的融合与链接,实现共荣互惠的双赢局面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覆盖了保护、管理、利用、解说和价值转化等环节的五位一体开发路径,以期为广大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四川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有不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处于濒危的状态.为进一步有效保护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巴蜀文化的精髓,在发展四川的特色旅游的同时,对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来保护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记忆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知识信息价值。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丰富而多样,利用现代声像学影像技术记录、开发与利用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信息资源,建立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是保护和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繁荣与发展大理民族民间文化事业,满足读者地方人文影像知识信息需求,建设发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促进地方民族文化旅游与经济的和谐并进。图书馆理应利用自身的文献信息技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渊源关系,既有合作的基础,也有竞争的态势。旅游开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动力;而旅游开发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恰当使用和过度使用又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意义受到扭曲甚至毁损。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是两者协调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19.
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利用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原生性、浑融性和可参与性等显著特点,是旅游开发和利用的巨大资源。本文以长江三峡地区为例,阐述了旅游经营主体应予明确的一系列开发利用原则,以及遵循这些原则对维护非物质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创建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情趣浓郁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郊区包括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怀柔、平谷等八个区和密云、延庆两县,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北京历史发展的见证,它们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北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但是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的境地.而京郊现有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种植、采摘、收获等原有休闲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特别是文化需求,乡村旅游的文化升级势在必行.京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北京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是保护遗产、发挥遗产价值的需要,也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用方法与途径,以期为保护和传承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