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十多年来有一个问题苦苦困绕着我,家长眼中的好教师是什么?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又是什么?我连续带了两个从一年级一直到小学毕业的班级,都遇到了一个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家长为孩子择师,家长千方百计找关系,要把孩子交给我带。更有这样一个家长,在我1996年把他的大儿子带到小学毕业后,她找到我说:“老师,今年你又该带一年级了吧?”我说学校还没排课,不知道。可她很诚恳地对我说:“你教一年级千万告诉我。”我很奇怪,就问:“怎么,有什么事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圆圆 《少儿科技》2009,(4):41-41
上了四年级后,我就有了一个外号。可是伴随这个外号而来的,却是烦恼,因为同学们都叫我“假小子”。  相似文献   

3.
“五一”长假回家,我见到了她——我表姐的女儿,正读小学五年级。她沉默寡言,听说我是老师,还有意无意地躲着我,目光中写满了胆怯。  相似文献   

4.
沈芬 《少儿科技》2012,(1):13-14
我叫叶小龙,家住白龙江畔黄龙古城,是黄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大概是因为“叶公好龙”的典故,大家都叫我“小叶公”,其实我跟那位叶公可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5.
杨婷 《奇闻怪事》2009,(10):38-40
粗心,还是粗心 还记得半年前刚刚接手当初的三(5)班时,我心里是有一点畏怯的。因为之前仅有的一年半的教学生涯里都是和一、二年级的“宝宝们”接触,我对怎么教这批心理状态上已经有很大变化的三年级学生,心里实在缺乏底气。  相似文献   

6.
随便翻看六年级的语文试卷,无意中看到这样一道题目:用“不是……就是……”造句。有一位优秀生这样造句:“这些天进入了复习期间,因为我考试成绩不好,爸爸不是打我就是骂我。”  相似文献   

7.
“W”像什么     
我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声母“w”时有下面一个片段. “小朋友,你觉得‘w’像什么?”我问。 “w像波浪。” “w像房子的倒影。” “w像山。” “w像三角形”……我频频点头。  相似文献   

8.
我的儿子正在读小学二年级,自尊心极强,学习习惯好,天资禀赋也不错。我对他入学一年多来的表现相当满意,老师对他的评价也很好。可就是这样一个只上了二年级的“好学生”,却经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嚎啕大哭,觉得自己“很痛苦”。第一次从他口中听到“痛苦”这个词时,我很惊诧。  相似文献   

9.
“老师累,一年级的老师更累。”担任一年级教师的时间不长,我就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刚入学的小家伙自理能力差不说,关键是不懂“规矩”。你讲你的,他们吵他们的,任凭你喊破了喉咙、敲烂了讲桌,他们就是不听你那一套。  相似文献   

10.
丁小平 《奇闻怪事》2006,(11):38-38
刚接手一年级新班不久,我班的峰同学便接二连三地制造了一些恶作剧,搞得班级鸡犬不宁。任课老师叫苦不迭:“真倒霉,怎么遇上这样个家伙?太调皮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家长纷纷打电话向校长室反映该生的“不是”和“越轨”,甚至提出转班或转学的要求。作为他的班主任,我也一度为此忙得焦头烂额。为了真实了解峰的情况,我从侧面和正面掌握了峰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1.
柴蕾 《科技资讯》2006,(34):85-85
由于社会、家庭、以及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等原因,使得高校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变得不容乐观。因此,对一年级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开展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措施有:注重构建“两个平台”,注重浓厚“两个氛围”的营造,注重调动“两个群体”的力量。以此推动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2.
张建玲 《奇闻怪事》2007,(10):39-40
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和特点,我在今年任教的高一年级做了一次历史学科“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撰写《我的家史》。从教学效果看,师生双方都感觉收获很多,教学满意度比较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二(5)班是我刚刚接手的一个班级。在班级交接时,曾经担任他们班数学的高老师详细地向我介绍班上每位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易宁”这个名字第一天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整个一年级下来我没有看到她举过一次手,更别说听到她的声音了,她的知识完全是靠她的爷爷在家手把手地教给她的。就看你的本事了!”  相似文献   

14.
周刚 《奇闻怪事》2006,(1):86-86
教了16年高年级的数学,因为工作的需要,第一次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一堂课居然是学生教会了我怎样简便地做“除法竖式”。  相似文献   

15.
镜头一: 在一节五年级音乐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要求同学们每人背唱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中的一小段。一轮结束后,我惊奇地发现,大部分是我感觉陌生的歌曲,而且音乐课本的歌曲更是少得可怜。我问大家:“同学们,这些歌曲都是从哪里学来的?”大家就七嘴八舌说开了:“在动画片里学到的”“妈妈教的”“超市里每天都在放”……我又继续问:“那为什么不唱音乐课堂上学的歌曲呢?”  相似文献   

16.
赫甦 《奇闻怪事》2006,(11):31-31
昨晚,有几位高一年级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其中的一个一进门就怯生生地问:“校长,我们能不能给您说个事?”“可以,请坐下。”我赶忙笑脸相迎。接着,他们告诉我: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可能是对我们放心不下,往往在我们上课时在教室外转悠——看看是否有“违纪”的同学。这本身表明老师对我们负责,可是如果我们要是与老师“眼光相对”了。那么这节课堂定是“完”了。因为自己总感到老师该对自己产生了不好的“印象”,甚至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好“违纪”的学生,如此怎能安下心来?所以,请校长转告老师别那样“转”了,让他(她)歇歇脚。  相似文献   

17.
林翠红 《奇闻怪事》2005,(10):11-12
案例描述 “假如你是父亲,你会怎么做?”这是我在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的教学中提出的假设。教室里立刻就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相似文献   

18.
李毅 《奇闻怪事》2007,(11):41-41
前段时间,我曾在六年级的科文课上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由同学们发挥想象,设计一幅充满幻想的作品,主题以“未来的……”为内容;除了拟好标题外,还要对创作的作品引文简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读来编往     
《科学世界》2010,(1):94-94
我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看《科学世界》也有两年了。两年来,《科学世界》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正如你们所说:“《科学世界》不是用‘Ctrl+C’和‘Ctrl+V’得来的,每篇都是原创。”也正是通过阅读杂志,我得到了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期中考试后的第一个晚上,我正在电脑旁总结考试质量分析。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喂,您好!是庞老师家吗?陈xx的期中考试怎样,班级第几,年级第几?”我如数家珍,如实汇报了孩子的成绩以及孩子近期在校的表现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