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文从哲学、自组织理论出发,分析组织在进化过程中核心刚性的形成,指出,核心能力是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的硬核,具有刚性特征,随着条件的成熟,它从旧的核心能力向新的核心能力转换;核心能力是企业自组织过程中的基核和超序参量,主宰和支配系统进化过程,基核和超序参量的特征决定了核心能力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核心刚性。  相似文献   

2.
系统科学哲学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范式,主要有一般系统理论范式、自组织理论范式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范式。一种力图运用系统概念、以复杂系统整体论理念为核心、以超越还原论的系统方法论认识和处理系统复杂性问题的系统科学哲学体系正在逐步成熟。中国系统科学哲学理论范式的构建,需要在科学哲学的层面,对各个理论范式进行新的分析和概括。特别是,需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整体论思想,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语言重新阐释,吸收融入系统科学哲学的思想和方法论之中;以认识和处理复杂性为核心,提炼出复杂系统整体论、复杂系统原理和复杂系统方法论;在中国社会实践中发挥和发展其独特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自由时间哲学的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史上,以宗教哲学、生命哲学、过程哲学、现代科学哲学以及后现代哲学为代表的自由时间哲学从未放弃过物质自然时间观即时间客观化的斗争。自由时间哲学对人们超越客观化时间从而超越知识论哲学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它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人文性、生命色彩和对人的生存关切是超越知识论哲学的重要支持和核心观念。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一方面通过符号和机器对简单的、线性的逻辑思维进行复制和应用,从而强化和提升人类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感官的仿真机器和人工神经网络对人类的感性存在进行模拟,从而使机器具有与人类思维类似的记忆、学习、推理和联想等能力。然而,人工智能在思维能力上无法超越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整体性,对于感官和人脑的模拟仍处于机械化阶段,更不能产生人类主体性所依赖的社会关系和实践基础。因此人工智能无法复制、模拟和超越人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甲:上一次我们讨论了坂田模型方法论的一些问题。但是我还听说坂田模型以及在这个方向上的一系列工作是和武谷三男教授的“三阶段论”分不开的。乙:武谷所提出的“三阶段论”是日本理论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论,它对于日本理论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默顿科学社会学把科学当作一种社会制度进行解读,并形成了以科学规范阐述为核心的默颁范式.约翰·齐曼则以默顿规范作为基本坐标时科学进行重新描绘,也形成了自己的范式.齐曼范式吸收了默顿范式的思想,但在方法论的多元性和自然主义等多方面实现了对默顿范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怎样给复杂性研究作历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杂性观超越了系统观,代表着科学方法论跨上的一个新台阶.系统观的核心概念是"涌现",而复杂性观的核心概念是"混沌的边缘"(即有序性与无序性的彼此适中的结合)或自组织.莫兰在复杂性观的视域内改造了系统论,这突出表现在他补充提出了"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原则来制约整体性原则,意味着容许系统中存在一定的无序性以保证组成单元发挥其创造性的自由度.复杂的系统观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8.
在Foumier的品牌关系模型中,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被划分为六个阶段,即注意、了解、共生、相伴、分裂和复合。该模型以消费者与品牌的接触过程为线索,表述了在不同阶段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状态,突出了品牌关系发展的逻辑流程——通过"注意——了解"的过程达到"共生"、"相伴"阶段。但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沟通也可能出现"分裂"状态,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品牌个性与消费者认知发生冲突。第二,在"相伴"或"共生"阶段,由于公司危机造成品牌形象的严重损害,导致消费者不愿继续保持原  相似文献   

9.
美国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鲍尔格曼在其代表作《技术与当代生活的特征:一种哲学的追问》中,将现有的技术观归纳为本质主义技术观、工具主义技术观和技术多元论,并提出了以"设备范式"、"焦点物"和"焦点实践"为核心的焦点技术观。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的拉里·希克曼则认为鲍尔格曼的焦点技术观实质上是一种本质主义技术观,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本文将阐明焦点技术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质主义技术观,而是对本质主义技术观的吸收和超越。这种超越使得对技术的改革和合理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量子认知是当代认知科学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分支学科,借助量子力学理论的数学方法对认知科学哲学领域中的现象构建模型,从而研究与描述人类认知,最为核心的应用领域是决策行为。近年来,一种基于量子理论的量子决策模型为解决传统决策模型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模型打破了传统决策模型中经典概率理论的禁锢,为决策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然而,相较于其他较为成熟的认知科学哲学分支,量子认知的研究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需要深入开展量子认知的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量子认知的神经生理基础、构建类量子贝叶斯网络以优化决策、发展量子博弈以拓宽量子认知疆域等。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7月19日,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在北京铁道大厦召开了电气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全体),与会的领导及专家共50多人。会议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电气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顾国彪院士主持。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裴相精讲话,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会议并积极完成名词定义阶段的工作。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室主任邬江,根据目前上报的词条定义撰写中的问题,向与会专家讲解了撰写名词定义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旨趣在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进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拓展。但是,这条路径已经将环境伦理学引入了歧途,它不仅没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痕迹,也没有对环境问题的实际解决贡献力量。走出环境伦理学困境的诉求和实用主义的精神最终结合并孕育出环境实用主义,由此开启了对环境伦理学的改造之路。改造的核心在于逃离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价值枷锁,将环境伦理学重新拉回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其核心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主张多元主义,拒绝形而上学争论以及参与环境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社会的技术批判理论中,超越论者以其理论上的彻底性而倍受关注。以人性为理论支点,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角度,超越论者对现代技术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尽管对技术所持的悲观态度使他们滑向了虚无主义的深渊,但其思想却有合理的内核和有益的忠告。超越论者的技术批判理论是严肃学者们认真思考所得出的学术观点,作为一个学派应当被接纳和研究。本文对超越论者的技术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度性的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酝酿兴起阶段、发展壮大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以及它所领导的中国技术哲学研究事业始终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早期纳米伦理研究遭遇了纳米技术是否引发了全新的伦理议题、纳米技术引发的伦理议题是否为臆想这两大困境.借助STS视角,本文认为,纳米技术的伦理研究应超越单纯的伦理学视角,实现跨学科合作,更应成为一种被整合进纳米技术实际发展过程之中的实践性力量.  相似文献   

16.
假说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实验与观察,以及实验能否对假说起到判决性作用,科学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伽里森(Peter Galison)力图超越传统的"理论—实验"二维分析模式,提出仪器和技术的发展在实验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新仪器和技术使数据呈现"直接性"和"稳定性",是实验结果得到公认,假说得到判决的重要原因。通过仪器、技术方法和计算模型的不断改进,尽力排除背景干扰,提供直接性和稳定性的实验结果是实验科学家追求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著作中,胡塞尔非常具体地考察了伽利略通过将几何学引入物理学而建构近代科学合理性的思维历程,并从超越论的现象学立场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戴维森的真理-意义理论基于对符合论与融贯论两种理论传统的内在缺陷的超越以及对奎因、塔斯基等人的技术手段的拓展.然而戴维森的理论内部存在技术上和哲学上两方面的问题.本文在继承和超越戴维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理解"真理概念"的视角,继承之处在于把真理概念放在交往、解释活动中,超越之处在于把真理概念作为交往、解释活动中的反馈中介.作为反馈机制的真理概念可以作为一种真理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高亮 《科学大观园》2012,(18):76-77
(1)自我超越一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娴熟。自我超越首先是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的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其次是在不断学习中,客观地观察现实,了解目前的真实情况。真正整体对于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植基于个别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2)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新世界。"心智模式"即存在于人们大脑的许多设想、信念或图像、印象。这种"心智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心智模式"是根  相似文献   

20.
论作为自然与社会的中介与桥梁的科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一方面作为由自然向社会生成过程的中介和桥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自然的超越、改造和协调过程之中介和桥梁.把科学技术放在由自然到社会的生成过程,以及放在社会对自然的超越、改造和协调的过程中考察,有助于揭示科学的两重性和技术的两重性,揭示科学作为要素和技术作为系统的关系,从而对科学和技术的本质以及二者的关系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