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孙洋萍 《科技资讯》2013,(29):132-132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又改变和影响着自然环境。人类只有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尊重自然环境,善待自然环境,按照生态学的规律办事,才能使人类更好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就如何研究好,处理好环境与人类发展的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金李 《广东科技》2008,(11):35-39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伴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科学技术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21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生活、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发展观支撑着人类工作与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层面,而旨在增强人类身体素质、培养人类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体育事业亦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需求经历了生存、舒适、情趣三个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人类体现自我的价值,由物质上升为精神追求的过程;产品设计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人类在不同的需求阶段对产品设计提出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是人类的科学之母。自从地理学产生之际,其就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地理学与人类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一个统一体,二者又相互促进得到各自的发展。地理学在人类发展的新时期,遇到了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遇到的瓶颈,这就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在新时期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空间纵深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科学。  相似文献   

5.
<正>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表明,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对科技与伦理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庆 《创新科技》2004,(12):12-13
<正> 自从二十世纪初以来,人类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历史进步:航天技术实现了人类环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核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获得巨大的新型能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则使人的脑力得到极大扩展;基因技术使得人类寻找到克服各类残害人类健康的病魔的金钥匙。人类生活因为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巨大深刻的进步和变化。然而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面临从未有过的惶恐和不安:由核技术制造的核武器足以摧毁我们所在地球数次,克隆技术的成果又给人类的伦理道德带来史无前例的难题。对此,人类不禁要问,科技还能无休止、无约束的自由发展吗?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木对人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形成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从人类发展进程、工具产生条件和相关历史证据看,史前人类木器时代是客观存在的,在进入石器时代以前,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木器时代。木与人类相伴的历史最为久远,人们与木相关的实践活动最为普遍和广泛,木对人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形成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借鉴人类过去的历史,“木”之道可望成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粮食、能源和环境三大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戴丽莉 《科技资讯》2013,(28):225-225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从事一切活动的场所,而且是人类生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的源采.地球科学哲学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地球系统的全球化、人类地球观的深刻变化三个方面,从而阐述出地球科学哲学的发展背景,为未来地球科学哲学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它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内涵非常丰富,一方面它要求通过发展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求不应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去实现发展和满足需求,否则人类将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陷入困境,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人类对生物能源技术开发和使用取决于人类的科学、社会生产力、物质基础和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现代生物能源技术随着生物科学发展而被普遍应用,生物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能够满足自然界的”有限”和人类需要的”无限”。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弥补GDP的缺陷,联合国自1990年首次发表《人类发展报告》以来,一直公布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它测量国家或地区人类寿命、知识和体面生活的总体成就。寿命以“出生时预期寿命”指标度量,知识以“成人识字率”和“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指标度量,体面的生活以“人均GDP”指标度量。人类发展指数是对发展理念的新诠释。人类发展指数  相似文献   

12.
巩飞 《科技信息》2012,(9):61-62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1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1.1历史唯物史观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描述,揭发了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社会、生态社会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进化和发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全部过程和结果。人类为了发展就必须在自然界活动,消耗资源,又向自然界排出废物、废气和废水。如果人类活动超过地球的生命承载力,就必然会导致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化甚至丧失。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决不能以过度消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0—2015年数据,运用人类发展指数、泰尔指数等方法,计算全国及各省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与空间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2015年中国整体人类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均不断上升,但三者在增速上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中国人类发展水平及其增速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人类发展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后者提升速度明显快于前者;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不断缩小,区域内部差距逐步成为中国人类发展水平产生差异性的主导因素,对区域内差异贡献度排名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教育体系、协调区域资源配置和发展绿色经济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世界知识》2008,(23):9-9
11月16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京发布《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使中国在人类发展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人类发展指数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接近“高人类发展国家”的标;隹。这份主题为“惠及十三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报告说,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类发展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进步,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从改革开放前(1975年)略高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的0.53。  相似文献   

16.
资源和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说明人类在发展自身、改造自然和利用资源过程中的得与失,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主客统一是主体通过能动自主的活动不断地构建外部对象世界并接受对象世界的构建,形成一个既合乎规律又合乎人类目的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主客体不断寻求统一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在寻求主客体统一的过程中,出现了主客体关系的异化,从而导致了人类社会不协调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面对发展不协调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与困境,人们逐渐认识到正确对待主体与客体、追求主客体的统一才能摆脱当前世界面临的发展困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环境是人类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如今,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类求生存带来诸多忧虑、困惑、担心和烦恼。然而,也为人类求进步提供了一些研究、探索、保护和发展的新命题。环境问题已成了全人类最关注的热点。改造环境,福祸兼有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问题。其核心是人类在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采集狩猎、“产食革命”和工业革命三个阶段 ,它们都体现了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工业革命阶段 ,由于受西方文化理念影响 ,整个社会表现为发展与破坏并存。人类跟环境之间的长久相互关键在于人类的文化理念 ,它不仅对本民族而且对邻居的民族甚至对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景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科技活动通过食物链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在案例分析、数据比较的基础上,对重金属在水生食物链中的传递和富集进行了细致研究,进而揭示出人类科技活动通过食物链污染对环境的损害,以及由此引发的众多负反馈机制。研究表明,现代科技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具有双向作用,人类必须正确运用科技手段,防止并控制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不断寻求科技、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