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自然象喻批评作为象喻批评的种类之一,是将山川、河流、天地、虫鱼、鸟兽、草木等自然之物与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类比,运用自然物象来进行文学批评。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较为系统地运用自然象喻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家文学鉴赏创作、文学与世界关系等问题进行说明研究,探讨其象喻批评方法的运用规律,发现其多用草木、天地、气候、四时之喻,进而构建了一系列诸如"根"、"气"、"风"等文论术语,形成了一套以自然象喻批评为基础的文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的新特点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年轻一代为主导、以"文化反哺"为特征的后喻文化时代已经来临.成长在后喻文化时代的青少年在语言及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上必然会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何去应对,是摆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以禅喻诗"一说,学者们多有阐释和评说,但由于不能区分"悟"多方面的意思,导致论述的混乱和片面。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实际包含三重内涵:鉴赏之"悟"、诗法之悟、作诗时的特殊思维方式——"妙悟"。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现代汉语新象喻系统的内蕴和特点,阐释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所在,即经过欧化的现代汉语,接受了大量的西语概念后,其象喻系统就同西方语言的象喻系统交汇融通。从而产生了现代汉语新的象喻系统。  相似文献   

5.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6.
“喻”字考     
"喻"字的产生年代要追溯到先秦时期,它的产生、发展以及运用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字形、语音、语义乃至作为姓氏都经历了长足的变化与发展。形体方面,"喻"字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诸子著作中,到了明代,其形体已经定型;语音方面,主要是yu、shu、tou(古音),发展到现代,只有yu音;语义方面,所有意义都是从"告诉"义引申发展出来的,这是"喻"的本义;通过对古人的考证,"喻"也可以作为姓氏。本文拟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喻"字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专门讲到了洞穴理论。笔者认为洞穴理论谈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找到生命的"光"。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洞穴理论的蕴涵、束缚我们生活在"洞穴"中的枷锁和如何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让人们在当今社会能更好地理解洞穴之喻,更好地把握"善"这一核心,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  相似文献   

8.
梳理较喻句的句法构成特征,尝试运用隐喻思维和概念合成理论对较喻句的形成进行解释。研究发现,从"喻"到"较",是原发思维到继发思维的进展。本体和喻体作为两个输入空间,其核心元素形成对应映射并且被投射至合成空间,在新涌现的层创结构中形成对比关系,同时本体和喻体的整体意象也被投射在合成空间中形成叠映。  相似文献   

9.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就业观念,"95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家长要主动转变就业观念,发挥前喻文化的引导示范作用;学校要构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鼓励并喻文化的实践导向;公众应理性看待慢就业,接受后喻文化的反哺教育。  相似文献   

10.
《喻巴蜀檄》是司马相如名篇,论者甚多,但多是从研究《史记》、《汉书》的角度注解一些具体问题,而作为独立对象的综合研究很少,对其具体史实、地位、影响等问题则仍然不够清楚。《喻巴蜀檄》应于西汉元光五年夏季作于成都,是一篇檄文。通过对这篇檄文的考证,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这篇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檄文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上,把隐喻和影视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文章先回顾历史,分析隐喻和影像强强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论述几乎所有的影像手段,都可以被用来进行隐喻;再论述几乎所有的属人内容,都可以被隐喻到影像中去。最后,文章指出:影像,既是一个隐喻的世界,又是对于世界的隐喻,从而为人类更好地创制影像、理解世界,提供了便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英语和汉语都广泛使用着隐喻这一修辞方法。源自中西两种化的隐喻大致有以下两种关系:对应关系和非对应关系。隐喻的含义与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从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神话传说三个方面探讨英汉隐喻的化异同,寻求隐喻导致的跨化交际障碍之源,有利于英汉化的传播和交流以及促进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苏冰 《泰山学院学报》2009,31(4):107-111
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把有关原域/模型的某些特征或者知识结构转移到目标域/模型之上。因而,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但构建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进而构建了人类的语言。成语作为语言表达方式,是概念隐喻的特例。成语可以用概念隐喻来分析,是隐喻性的语言表达式,成语的语义规律符合概念隐喻理论的系统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陈月梅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123-125
从认知的角度讨论概念隐喻和英语学习的关系,探讨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句式教学中的应用。强调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反映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很多差异。深入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思维差异,对英语教学和学习都有很多帮助。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皆存在时间——空间隐喻、时间——金钱隐喻、时间——实体隐喻,这说明时间的隐喻性思维具有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思维决定语言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隐喻理论对科学发现、发明过程中和对科技术语表达过程中形象思维的运用加以分析,认为在科技术语翻译中也要运用形象思维才能使译文生动、形象,为读者所普遍接受.同时通过对科技术语不同译文效果的比较,提出了几种在科技术语翻译中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概念隐喻是一般隐喻的概括和总结,它反映人类的认知和思维。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大量的有关动物的概念隐喻,它们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喻意。本文从概念隐喻入手,通过对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和分析,阐述了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释了Lakoff&Johnson和Searle的隐喻理论,彰显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同时揭示了两者之间有暗合之处。Lakoff实际上部分继承了Searle的隐喻理论并作出进一步的理论推断,同时Lakoff的隐喻的认知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问题,而且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是人类思维推理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
色彩是上帝的杰作。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表示颜色的词汇,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的物质形态。颜色词作为一个特殊词类,是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途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体系,一种思维方式。而概念隐喻也称为隐喻概念,是通过认知主体的思维在两个认知域(概念)之间建立认知联系,或者概念领域间的相互转换。本文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的特征;其次分析了颜色的概念隐喻特性,最后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色彩的隐喻意义异同,得以为更好的顺畅的为英汉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