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物种是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分类学的核心概念,但是有关物种的本性和本体论地位问题引起巨大争议。按照传统的本质论,物种是拥有本质的自然类,但本质论的困难是它与进化论不相容。根据物种个体论,物种不是自然类而是个体,但个体论的困难是难以解释生物有机体与物种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多元实在论主张物种可以是非本质论意义上的自然类,其问题是物种多元论与物种实在论不能结合。新本质主义(包括HPC和关系本质主义)认为物种可看成拥有新本质的自然类,其问题在于这些"新"本质缺乏传统本质的说明功能,因而不能算作真正的本质主义。本文建议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动力学系统理论来解释物种和自然类,由此物种作为自然类的传统地位可以得到保留。  相似文献   

2.
物种与进化的问题具体到生物学领域所采用的方法显然是一门具体的自然科学。但是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来看应该是自然界的,即哲学的。古希腊先哲们对此有不同认识,亚里士多德提出著名的存在之链,毕达哥拉斯认为自然界事物的多样性只不过是几何结构及数的不同比例的差异,即所谓的“万物的本质是数”。对物种的认识及生物进化,生物分类学家、系统进化研究者所持观念与不同时期的哲学流派相联系,因此有本质论的、唯名论的以及生物学的、进化论的、系统学的物种概念。现代分子生物学极大的促进了物种分类学、系统学的发展,人们对物种概念及生物进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却又回归到了古希腊圣哲们的思想藩篱。  相似文献   

3.
德裔美国学者E.Mayr的《生物学思想的发展》一书,自1982年问世以来,不仅在生物学界,而且在科学的其他领域、哲学界、历史学界。甚至一般的读者中间,都受到广泛的注意和好评,并已经有德译本、法译本、俄译本等文本相继出版。E.Mayr也主要因为这部书于1987年荣获科学史界的最高奖:萨顿奖。《生物学思想的发表》是一部科学家撰写的科学史论著。作者E.Mayr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系统分类学家、鸟类学家,科学史学家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100-104
关于生物物种的本体论地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传统观点认为物种是拥有本质的自然类,另一种替代观点认为物种是没有本质的个体。传统观点的困难是本质主义与进化论不相容,但这并不能成为物种个体论的理由。混杂实在论和自我平衡属性簇理论主张自然类的一种非本质主义解释,物种仍然可以看做典型的自然类,但是这种进路同样面临不少困难。本文试图提出生物物种的一种动力学系统理论进路,也即把物种视作动力学系统状态空间中的吸引子,进而将这种进路扩展为自然类的一种新本质主义解释。  相似文献   

5.
在生物的进化分类学中,已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为传统形式逻辑所不能包容的概念结构和逻辑关系。这种概念关系与黑格尔在其辩证逻辑中所论述的许多原理则正相吻合。现在极需要有一批既懂形式逻辑和黑格尔逻辑,又懂进化分类学的科学、哲学工作者,对这一课题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种研究工作可能导致逻辑和科学方法论领域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恩斯特·迈尔是20世纪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罕有的一位对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有着深入而全面了解的科学思想大师.他曾在鸟类学、系统分类学、进化生物学以及生物学史学和生物学哲学等许多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包括发现诸多新物种以及提出生物学物种概念;并在1930-1940年代的进化论综合进程中担任主要设计者,从而为促进当代生物学及其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不断研究,其物种概念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类型的生命统一体在其类属过程中形成了物种概念,也奠定了对物种缺陷进行规范性探讨的框架。通过把物种缺陷划分为作为需求的缺陷和作为伤害的缺陷,黑格尔区分了不同的环境影响在物种生存过程中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借助于自然规范和精神规范的对比,可以更好地凸显黑格尔哲学中自然和精神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8.
多种多样的生物世界是生命经历长期进化的结果。在高等多细胞生物中,草本类植物具有最广泛和最强的适应性;除了我们随处可见的分布生境外,从高山到海底,从极地到沙漠,都能见到草类的生长。对人类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都属于草本植物。草类植物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遗传特质使其能有如此强的适应能力呢?生物适应和物种分化的过程在根本上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结果,其遗传基础是基因组中新结构如新基因不断涌现和进化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科学家对新基因产生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正在揭示着物种进化…  相似文献   

9.
大卫·霍尔的生物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尔是当代生物学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著作包括了这个领域几乎全部的重大问题。然而,霍尔的生物学哲学主张具有不一贯性的特点他拒斥柏克耐尔的实证方法,但却坚持理论结构的句法观;他反对还原论.也反对格林的进化突变论。本文还特别强调,霍尔的“物种作为个体”的命题引起了进化生物学观念从本质论到群体论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是瑞典植物学家、分类学家林奈诞辰300周年。这位被称为"双名法"之父的人,创立了目前生物学界通行的物种分类方法,并创造出"双名法",这一目前生物学界通用的物种命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社会是聚集物(aggregate)还是由诸个体整合形成的具有自身属性的新的整体单元?作为整体单元的社会是自治的(autonomous)吗?作为整体单元的社会可以用某些心智概念(如意向性、记忆、情绪、意志等等)来刻画吗?社会是一个超级有机体吗?这些都是关于社会本质的讨论。过去20年,一些哲学家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概念来拓展社会存在论的研究。有的学者从个体优先的立场出发,探讨了多个体的共享意图和联合行动等集体或社会现象;有的学者则从社会优先的立场出发,探讨了将个体凝聚为社会的惯例、制度和文化的基础。通过这两种立场的互补,我们就能更全面地来理解集体或社会的组织-过程机理和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2.
虽然人们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但环境伦理学中的不同思想流派关于濒危物种保护的道德基础却存在很大分歧。以终极价值论为道德基础的物种保护观,倾向于为所有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道德辩护;以利益共同体为道德基础的生物保护观,则倾向于保护生物个体利益而对濒危物种提出道德反驳。但在濒危物种是否应该被保护,是否享有优先被保护等问题上,这两种道德基础却并不能提供与自身理论自洽的论证。因此在对它们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探寻以人的道德性为道德基础的可能性,是为修正现有濒危物种保护观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正生物地理学家发现,相隔遥远的两地存在类似的物种,并不只是大陆漂移的功劳,也是由于这些动植物确实具备"漂洋过海"的本领。新书《猴儿旅行记》以作者阿兰·迪·奎洛斯在墨西哥沙滇早谷中的一场搏斗开始。时值2000年6月,他和女友塔拉想把一条蛇从洞里弄出来,塔拉紧握蛇的七寸,而他伸手进洞抓住蛇身合力将这只爬行动物拽出了窝。"那是一段令人筋疲力尽的  相似文献   

14.
<正>于光远(1915.7.5—2013.9.26),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长期致力于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与于光远多年的勤奋工作是分不开的。于光远有关"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34年他由上海大同大学  相似文献   

15.
生物个体性(Biological Individuality),是一个生命实体成为自己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生物个体性的划界及其标准,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目前,有关生物个体性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什么样的实体是生物个体?其二,生物个体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对生物个体性问题的回应主要是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解释。生物个体性问题的一元论试图通过一个单一的、统一的概念来给生物个体性划界;多元论则认为生物个体性的可能定义是多样化的。现阶段,生物个体性问题的研究开始关注实践的维度,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视域中重新探索出一条具有情境化特征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ontology成为科技研究热点,然而其中文译名很不一致,有“本体论”、“本体”、“本体科学”、“知识本体”、“概念集”、“本体模型”等,在技术文献中直接使用ontology的情况则更为常见。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2002年)中,将人工智能领域的ontology定名为“本体论”。为更深入理解该词的科技内涵、源流,以求明白何种汉语称谓对于该词更加科学、贴切,本刊组织了专家从技术领域、哲学领域、语言学领域等方面对ontology作进一步探究。当前,对ontology的研究正日益兴旺。国内对这一研究的关注和介绍也日益增多。但在论及ontology的中文文章中,对该英文词的中文翻译及使用存在着很大的混乱。不少文章只是直接使用ontology,而不作翻译。其他文章虽然用了中文译名,但翻译方法也很多,如“本体论”、“本体”、“知识本体”、“概念集”、“本体模型”等,十分不一致。因此,对ontology一词的含义,特别是这一词在当前技术文献中的使用和含义进行探究,以确定该词准确的中文翻译,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尤其是考虑到当前国内外对ontology的研究,有可能对计算机科学、软件技术,特别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蕴含着巨大的潜在影响。ontology一词在英文中使用已久,但其含义一直是单一、清楚的,是指西方哲学中的一个分支,一般翻译成中文“本体论”。在收集了这个词的众多英汉词典中,包括权威的英汉词典,给出的译名都是“本体论”和“实体论”。但在中文的哲学书刊中,一般还是使用“本体论”。英文ontology是由源自古希腊文的两个语素组成的,一个是“on”或“ontos”,意思是“存在”,英文是“being”;另一个是“logos”,意思是“科学”,所以ontology的意思就是“研究存在的科学”,英文就是“the science of being”。不过,需要注意的是,being这个词虽然可以翻成中文的“存在”,但其真正的含义不是指世界上那一件件具体存在的事物,而是指世界一切事物的本质或本原,译成中文就是“本体”。所以本体论可以说就是“研究本体的科学”,而本体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或本原。当然,对本体的解释各种哲学派别是大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不使用‘本体论’这一术语,但有时也把它当做关于存在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的同义词来加以使用”[1]。对ontology在哲学上的使用与含义做一简单的介绍,有助于下面我们对当前技术领域所使用的ontology含义的理解。虽然ontology在当前技术领域的使用和含义与哲学上的含义有区别,但也存在着联系。当前在技术领域对ontology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1年,R.Neches(尼彻斯)等在完成美国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一个有关知识共享的项目中,对智能系统的构建方法提出了革命性的新思想。他们认为:构建基于知识的系统时总是要一步步从头建立一个个新的知识库。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一些可重用的组件(reusable components),让人们在建立知识库时只是将这些可重用组件装配起来就行了。经过研究,确定出必须有两类组件,即ontologies和PSMs(问题求解方法,Problem Solving Methods)[2]。ontologies涉及某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所共有的静态知识或知识结构,而PSMs涉及在相应的领域进行推理的动态知识。这里的ontologies可以说是人工智能中的知识库的核心,是同一领域多个知识库的通用部分。有人说,知识库 = ontology + axioms (公里系统)。因此,这样的ontology或ontologies是一种人工制品,是可数的,英文中是可以有单复数的。笔者认为,当前在技术领域这样使用的ontology或ontologies可以只翻译成中文的“本体”二字。下面,来分析一下这样翻译的理由。首先,从专家们对技术上的ontologies的定义来理解。在技术领域,有关ontologies的定义迄今已有多种,但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的是1993年由T.R.Gruber(格鲁勃)给出的,即“An ontology is an explicit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译成中文是:一个本体就是某一概念体系的一种明确的规范表示[3]。1997年,W.N.Borst对Gruber的定义略加修改,变为“Ontologies are defined as a formal specification of a shared conceptualization”,译成中文是:本体可定义为某一群体所共有的概念体系的一种形式化的表示。其中“某一群体”四个字是原文中没有,外加上的[4]。1998年,R.Studer等人又对这两个定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依据他们的解释,上述两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需进一步说明,即“概念体系”(conceptualization)和“规范表示”(specification)。“概念体系”是指人们对世界上某一领域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经过认识活动所形成的一套系统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是属于心理范畴的东西。“规范表示”就是表达或描述,而且是严谨一致直至标准化的描述。这就是说,技术上所构建的ontologies是一套用符号或语言表现出来的东西,这些符号或语言描述或表示的是某一种概念体系。另外,定义中的“明确的”(explicit)是说对概念体系中的概念及对这些概念的约束都要作出明确的定义;“形式化的”(formal)是说描述的明确程度要达到计算机可读的水平;“共有的”(shared)是说所描述的概念体系不属于某一个个人,而是某一群体共同拥有的一致化的概念体系[5]。从上述的定义和说明,可以看到,由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即本体)到人们对这些事物或现象的本质通过认识活动所形成的认识结果(即概念体系),再从概念体系到人们用特定的符号系统或语言将某一概念体系作出明确的或形式化的表示或表达,总共涉及了三个层面的东西。这三个层面的东西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一致,这应该是无疑问的。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涉及了哲学等学科的知识,这里不多作解释。本文只是从技术上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这三个层面的东西是否都可以称为“本体”。笔者认为是可以的,因为这三者之间具有联系,应该具有一致性或统一性,可以统称为“本体”。有人将技术领域用人工方法构建的本体称为“知识本体”,其实,一定要在“本体”前加个修饰词以区别哲学上所研究的本体,不如称技术领域的本体为“符号本体”、“本体模型”或“人工本体”。因为技术上的本体都必须用一个符号系统表达出来,所以可称为“符号本体”;其所表达的是人类头脑中的概念体系或概念上的本体,从而间接表达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所以可称为“本体模型”;又因为技术上的本体必定是用人工的方法构建出来的,所以也可以称为“人工本体”。不过,笔者建议只简单称其为“本体”。将技术领域的ontology或ontologies译成“本体”,除了上边所说的三个层面的本体应具有一致性或统一性这样一个理由,还有下边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哲学和技术两个领域对本体的研究虽然有所区别,但毕竟在各自的范围内进行,一般不会混淆,更何况两个领域所研究的对象还有相通性。其二是在英文文献中尚未在ontology之前加上任何修饰性的词语。其三,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理由,这就是由ontology及其派生词ontological所组成的复合术语已经很多,为了保持一致,还是译成“本体”为宜,例如:ontology sharing 本体共享,ontology fusion 本体融合,ontology translation 本体翻译,ontology library 本体资源中心(本体图书馆),ontology 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 基于本体的机器翻译,ontologydriven information system 本体驱动的信息系统,ontology aware IS 本体敏感的信息系统,ontological engineering 本体工程,ontological commitment 本体付托(本体承诺),ontological adequacy 本体适度性,等等。上述这些复合术语中,如果在“本体”二字前加上修饰词,那么就全部要加上。不过,为了术语表达的简洁和一致,还是不加为好。关于ontology的中文翻译,还有一个问题应当提出来商榷,这就是在哲学本体论中有一个从数理逻辑角度研究本体问题的分支,英文是formal ontology,这一分支对当前技术上的本体研究仍然在起着一个理论基础的作用。formal ontology似乎译成“形式本体学”为好,而不是译成“形式本体论”,究竟如何,总的来说好像应当与哲学上的ontology究竟译成“本体论”还是“本体学”一致起来才好。这个问题最好有哲学界的专家来定夺。对ontology的中文翻译问题,笔者在这里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希望对此展开讨论,特别是希望能有哲学界和语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参与。例如对“本”和“体”这两个字以及“本体”这个词作一些语源学上的探讨应该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58年第4期上,刊登了马常耕同志写的“对陈世骧、康白、袁识先诸同志有关物种问题的若干意见”一文。看过之后,很为遗憾。因为从文章中找不到马同志所给我提的宝贵意见。幸喜,在一段文章中註有我的名字,这应该看着是对我的意见了吧?这段文章写道:”于此,我们认为把生物和其生存条件分割开来,甚至把外界环境条件对生物的作用看成“次要的”,“二次性的”,认为在有机体的变异中是其遗传特性起着主导作用,认为有机体的变异是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一支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对全球已建立种群的入侵物种进行了分析。外来物种是指那些被人为引入其先前不曾自然存在过的地区,并发展成一定数量,以至威胁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由英国杜伦大学主导的国际团队对8个类别的生物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两栖动物、蚂蚁、鸟类、淡水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蜘蛛和维管植物,涉及186座岛屿和423个大陆区域。而成种  相似文献   

19.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落实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2004年起,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第一阶段(2004~2009年)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编目和重点类型物种资源和重点地区的生物物种资源调查,评估了中国野生高等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的受威胁现状,编制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等;第二阶段(2010~2011年)针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确定的5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开展了对部分地区的试点示范调查,即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目的是通过示范调查取得经验,以便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示范调查包括横断山南段优先区内的云南滇西北地区18个县、大明山地区优先区内的桂西南石灰岩地区4个县和南岭地区优先区内的贵州黔东南地区4个县,以及对澜沧江、松花江干流、嫩江干流以及北部湾(广西段和广东段)潮间带水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与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仍然不清,物种分布数据信息缺失严重,新物种、中国新记录或省级新分布物种大量存在;同时,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导致生物物种资源的丧失与流失的现象依然严重。建议进一步开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三个层次进行生物多样性综合性本底调查和编目,并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同时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体系,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持续的和稳定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克里斯托弗·皮科克是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中比较有影响的学者,他对非概念内容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常常被视为非概念内容的代表。他从经验的细致性、经验与信念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动物知觉经验等方面论证知觉经验具有非概念内容。他的观点受到约翰·麦克道威尔的反驳,麦克道威尔认为知觉经验的内容是概念的,因为主体只有掌握相应的概念才能处于一个特定内容的知觉状态,经验与信念也要依赖概念能力的运用。那么,知觉经验的内容究竟是概念的还是非概念的?文章试图分析和论证皮科克关于知觉经验的非概念内容主张,并把他的非概念内容观点和麦克道威尔做比较,试图为皮科克的观点提供辩护,以期阐明知觉经验具有非概念内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