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数字播出与传统播出设备综合利用问题,需对电视节目播出设备整合,硬件视频服务器采用MPEG2,软件系统充分利用Windows NT的多任务和高可靠性的特点,将节目编辑和系统控制融为一体,采用全中文界面,可以采用分级系统,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根据实际情况将现有磁带设备与数字设备进行资源整合,共同完成播出工作.通过实践表明:整合后的播出系统,减少了设备的损失,提高了节目播出的质量和水平,为播出工作提供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吉安电视台全硬盘自动播出网络系统设计指导思想及系统构成,该系统采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采用多级安全措施确保安全播出.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系统技术也在更新换代。为了适应今后的发展与制作高质量、安全播出的要求,电视技术设备整朝着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硬盘播出是目前我国采用的高新技术之一,是我国的电视播出系统彻底改变。在日益发展的电视技术上,硬盘播出系统是大势所趋,其适应我国广播电视的大量需求并能够满足我国电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电视播出系统的现状以及问题,然后重点介绍硬盘播出系统的特点、设计及其维护技术。  相似文献   

4.
发射台机器设备的正常运作是安全播出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发射台播出设备的自动控制和网络管理,系统采用上位机和下位机两组计算机监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发射台播出设备的自动控制和实时工作状态的监控管理。由于该系统能按照节目播出时间表定时开机和关机,判断主机有故障时,能够及时切换到备机工作,从而减少了故障停播率,提高了节目播出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邬杞楠 《科技信息》2007,(25):37-37,21
数字播出系统是一个数字化的硬盘自动播出系统,可以与制作、新闻、收录以及媒资系统以文件的方式实现互联互通。也可以采用制作到播控后插件的方式,实现制作与播控系统的无缝连接。直接将制作完成的素材提交到播控系统进行播出,这也是与传统播控系统的最大区别。传统播控系统使用视频服务器采集素材,采用FTP的方式通过千兆以太网将审核后的素材同步到播出视频服务器的存储区。支持近线存储设备,可以将素材迁移到近线存储区进行保存,节省视频服务器本地的存储空间。为保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采用上载视频服务器与播出视频服务器分离的方式。该数字播控系统完全完满足电视台节目上载、审片、编单、播出的业务流程,保证播控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的自动播出系统相比,硬盘播出系统具有录像机不参与实时播出、同一个节目可重复在不同频道同时或非同时播出、可直接对其进行非线性编辑无需格式转换、任意插播等优点,因此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播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硬盘播出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增加一个播出频道,不必再重新投资一套播出系统,而只需增加一个视音频工作站即可实现,从而为电视台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电视硬盘播出系统与传统播出系统相比,具有劳动强度低、播出安全性高等优点。本文在工程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对电视硬盘播出系统的设计思路及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曹艳芳 《科技信息》2013,(9):498-498
随着广播电视业务的飞速发展,电视前端播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电视播出的生命,硬盘播出安全保障是每个播出系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故障处理和日常维护对确保安全播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冯怀成 《科技资讯》2008,(8):114-114
硬盘播出系统具有网络化、流程化和自动化的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业者所认同。针对广播电视行业内所关心的硬盘播出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系统详尽的技术分析,证明硬盘播出系统是安全可靠的,是播出系统向数字化过渡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电视台播出部作为各种电视节目信号汇聚、调控和播出的中心,担负着电视台各频道节目的正常播出以及卫星传输信号的转播任务,其播出过程中电视信号的稳定性和图像质量优良直接关系到电视台在广大观众中的形象,所以安全播出是电视台播出部门的首要工作而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不仅仅依赖于质量优良的电视播出设备,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电视播出技术人员对播出设备的精心维护与管理。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电视播出技术由传统的录像带手动播出方式逐步走向数字化全自动硬盘播出方式,视播出设备和播出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发生质的变化,由于新的播出方式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新设备更多、系统更加复杂,必须建立一套更能适应现代电视播出系统的维护管理新模式。通过对当前困难与挑战的分析,提出一套适应现代电视播出技术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