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龟甲、兽骨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它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这时,龟甲和兽骨成为甲骨文的载体。青铜器商周时期的人们在青铜器上铸刻一些文字。这种文字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金文",又因铸刻于钟鼎之上,也被称为"钟鼎文"。这些文字通常用来表明该青铜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古代青铜器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而时代明确则是对于任何史料的最根本的要求,是作为史料运用于研究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中国古代青铜器首先必须进行断代与分期的研究。断代是研究确定具体的一件件古代青铜器制作的年代,包括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绝对年代指在历史上可以确指的具体年代,即某一件青铜器具体是那一年制作的。由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之一是,许多器物上有铭文,并且有的器物上的铭文记载了该器制作的具体时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文化种类多种多样。早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青铜器,并在随后的商、西周乃至春秋战国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商周青铜器作为我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期的青铜器具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一直是青铜器研究界的研究重点,对其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商周青铜器纹样发展经历了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学者们引介到中国以后,一直在诸多方面存在争论.由于研究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很难从整体上去研究和把握,对于一些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还难以厘清.主要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称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根据历史文献及地方志和有关资料记载,以及贵州历年出土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青铜冶铸范模和青铜冶炼遗址,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阐述贵州古代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及青铜冶铸工艺的产生及发展,以及夜郎地区青铜文化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商周文化重要载体的青铜器,其幻想动物纹通常分为兽面纹、夔龙纹、神鸟纹三大类,它们流行的时间及特点各不相同。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狰狞恐怖之美和朴素流畅之美。此外,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还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即商周先民对上帝、祖先神、自然神的崇拜;商周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艺术上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7.
青铜器铭文从铭刻作记号,到记载历史事件,再到抒发个人的感受,金文一步一步走向文学,终于在西周中期形成创作高峰,在青铜器皿上制作长篇铭文,成为贵族们竞相仿效的时尚,铭文创作已经超越了实用功能,具有审美意义。铭文是最早的私家著述,它开启了私人创作的传统。商周金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个人创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20世纪枣滕地区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工作史.就该地区新石器、商周、两汉等时期的考古内容,分30年代、50年代至70年代末、80年代和90年代四个阶段进行了总结性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已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附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研究"和80年代启蒙话语影响下展开的"研究"之双重覆盖下走出来,进入新的阶段.在过去"研究"中存在的偏向和缺席也逐渐被自觉,成为克服/填补的对象了.这一情况也可能将巴金研究推至新的阶段.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姿势是,将所有的问题从先人为主的固定观念中解放出来,重新加以审视,尤其是对于权力、意识形态、政治等.非文学"概念的冷静对象化至关重要.这些概念或多或少带有时代语境的支配而形成其"负面"意象.一旦脱离如此时代性和特定语境的支配时,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于这些"非文学"概念的漠视甚至于无视只能导致"文学"本身的贫瘠;如果不把这些"非文学"的概念从"文学"里一概地加以排除,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视角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如此研究姿势,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从80年代启蒙话语的偏离.今后巴金研究的起点,也可以放在如此认识上.  相似文献   

10.
"幅照交联电缆"技术是8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问世的.从该项技术发育的机制来看,它是在市场需求拉动、科技推动以及政府制度安排共同作用下面世的.为了及时跟踪和研究该项高科技创新的技术路径,在跟踪和研究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和"再创新",尽快实现进口替代,我国于90年代初开始有针对性地从发达国家引进这种高科技产品.依靠"产官学研"创新网络,"国产幅照交联电缆"遂于1994年在江苏省常熟市电缆厂、常熟市辐射中心问世.该项创新成果不仅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赞赏,还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王华南先生是一位为绘画奉献了生命全部力量的艺术家。从早年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中利用战斗间隙进行速写,到晚年专业从事美术创作,都能在认真继承中国绘画优秀美学传统的基础上,自觉追求艺术创新,并高度重视时代精神的表现和艺术意境的创构。他一生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当属雪景画的创作,他的雪景画有气韵的灌注,有心灵的咏叹,有笔墨的灵动,还有对情化了的自然现象的精湛描绘,呈现出浑厚苍茫、淡雅深远的意境,画作的艺术造诣得到了新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曾朴创作《孽海花》时出现的种种问题,除了受制于原型人物的身世之外,还由于作为自己的写作设置了太多的樊篱,更由于作还停留在此部小说的初创时期的创作观念上。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壤是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问题.首先对城市土壤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以及外延拓展.以不同时期城市土壤研究的特点为依据,将其研究历史划分为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起步阶~3L(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和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相似文献   

14.
台湾学者张之杰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对科学史产生了兴趣,但一直没有写过正规的科学史论文,直到1996年1月为了参加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研讨会,才认真地写了一篇科学史论文.在研讨会上,这篇论文让人感到新奇,也让张先生有了自信.此后,张先生放弃探索多年的民间宗教、民间文学和西藏文学,而专心于科学史研究.1997年,张先生发起成立了“科史会”.此后张先生成果不断,发表科学史论文三十余篇,一般论述文章百余篇,得到科学史界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余华深以取法西方现代文学为荣,至于与其有着整体相似性的鲁迅,他一直讳忌莫深。余华的"鲁迅论"始终重叠在几篇小说的技巧之上,并未涉及两人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广泛师法西方文学的迫切性与直接性所致;二是余华与鲁迅有着相异的创作诉求;三是余华面临着"两个鲁迅"的阅读。隐言与鲁迅的承继关系,既是影响的焦虑,也说明了余华尚未超越技术写作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文坛有两部"文革"作品面世,那就是莫言的《生死疲劳》和余华的《兄弟》。两部作品在创作上也有某种共性,两位作者皆有先锋创作的历史,由此,笔者认为莫言和余华对待"文革"的态度是由颠覆开始转向了一种大历史的包容。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叙事风格由前期的先锋写作转变到中期的趋向现实主义写作,再到今天的现实主义写作,可谓变化多端。在这些转变中,余华改变的是叙事风格、叙述语言、文本风格等,而对人性善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过,并且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人性恶进行斗争,经过多年的找寻,余华终于在《第七天》中找到了人性善的栖息地,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相似文献   

18.
宁夏雾霾时间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12年宁夏22个气象台站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资料,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和突变分析等方法研究宁夏全区及各区域雾霾时间的演变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2a来宁夏全区年雾霾时间总体呈增多的趋势,气候趋势系数均通过0.001信度检验;雾霾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为明显减少的阶段,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为波动增多、减少的阶段,2001年以后为明显增多的阶段,全区和中部干旱区在2000年左右发生突变;秋季是全区各地雾霾天气防治的主要季节,银川、固原—泾源一带是雾霾天气防治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吉林省干湿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桑斯维特在气候分类法中定义的干湿指数,结合趋势系数分析、小波分析、M-K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吉林省近50年气候干湿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表现出4次相对的干湿交替,即20世纪60年代的偏湿润期,70年代的相对干旱期,80年代的偏湿润期,9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偏干旱期;存在10~15 a和3a的变化周期,突变发生在1979- 1980年;在空间变化上表现出湿润区范围不断扩大,半湿润区显著缩小,半干旱区范围略有扩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不仅是汉民族唯一的一部神话总集,同时也是巴蜀文化圈的结晶与象征。本文通过对华夏渊源的深入研究,再佐以文献、考古资料,才考证了华胥氏在今四川省阆中市(古俞水)建立国家(部落),并在此生下了伏羲氏,然后迁往甘肃天水。大禹出生于今四川省北川县(古广柔县),治水事迹主要在蜀地,后来,因治水有功,继承了舜帝的地位,成为中原地区部落首领。华夏之名称,由华胥氏之“华”和夏禹氏之“夏”构成的,因此,巴蜀文化圈亦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