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展 《科技信息》2011,(12):I0149-I0150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精神的印痕。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绵延了一千多年,成为了日本人的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强而有力地影响和支配着日本民族的言行。本文主要探讨武士道精神的渊源及其理论根源,借此揭示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武士道为日本人的民族生活所孕育,既是武士的理想价值,也是全日本民族的理想价值。从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武士道积淀为日本化的传统,成为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当今日本人的生活环境并未改变,武士道土壤依然如故,早已形成的武士道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不会因为二战的失败而销声匿迹。我们不能同意某些日本学关于“武士道对日本社会并无多大影响”、“美国对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负有重要责任”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武士道善恶观与军国主义战争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封建武士的利益和生存条件为基础形成的武士道善恶观,明治以后发展成了现代日本人的善恶观,将大和民族的利益置于其它民族的利益之上,以“日本的利益”得失作为衡量善与恶和自身行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利己主义善恶观认同所有形式的对外战争,以掠夺为荣,将战争暴行看作为了“日本的利益”的正义之举,近现代军国主义战争中的民族疯狂,制造惨绝人寰的暴行而无丝毫罪恶感,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的二战史观,都源自武士道善恶观。  相似文献   

4.
武士道是日本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长期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石,对日本国民的个人修身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隐阐书》是武士道最重要的理论典籍,而生死观则是武士道核心精神的体现。从生死观的角度来考察并阐发武士道的精神:(一)其特点是重死轻生和向死而生;(二)其内容为“离生死”、“任事”和修武德;(三)其意义为忠君奉公的世间意义和道身合一的终极意义;(四)“死狂”心理和“预立”意识是武士了脱生死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明治政府加快侵略步伐,以武士道广泛进行战争教育.1899年,新渡户稻造在美国出版<武士道>一书,将武士道美化为完全可以和西方骑士道并肩而立的理想化道德.讴歌武士道培育了举世无比的忠君爱国的日本国民,赞美武士道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赋予的力量,公开为日本国家和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政策辩护.新渡户稻造片面拔高武士道的"忠诚与献身之道",刻意掩盖武士道的"杀人与战争之道",无论是对外国人全面、准确地认识武士道和日本国家,还是对日本人正确认识武士道和近代化的历史道路,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晓婷 《科技信息》2013,(18):191-192
武士道思想经常被视为日本思想的灵魂,但对于它很多人的理解还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中日历史问题和研究资料的不足.中国国内对武士道的研究一直处于低谷。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从武士道发展的历史轨迹、武士道在近代对军国主义的影响等方面来看,而以特定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武士思想为特定对象而进行的研究还有待深人。任何思想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日本文化学界泰斗家永三郎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提出两点意见:一是要注意把握思想与思想问的传承联系;二是理解思想与其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主要秉承这一方法论,从江户前期武士思想所处的横、纵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变化的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7.
武士道与日本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士道作为日本古代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中,成为日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道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献身之道",其破坏力和创造力同样巨大。纵观历史,日本现代化道路上两次美梦成真的惊人成就,既有浸透"战争之道"毒汁的赫赫"战功",又得益于"献身之道"精神强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日本军国主义形成于“幕府政治”时代,军国主义力行者和军国主义传统的缔造者,就是日本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主要创造者——武士.明治以来,长期被统治当局和众多日本知名学者誉为“大和魂”的武士道,驱使武士将穷兵黩武作为财富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幕府政治依赖和坚持军国主义,为军国主义提供政治舞台与社会空间,为近代和现代军国主义奠定起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芥川龙之介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作家,武士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其作品中,武士道精神也贯穿在人物形象之中,芥川对武士道的接受是矛盾的,他既赞同武士道中的“义”,又反对其对人性的压抑及复仇精神。因此,芥川笔下的人物与他本人一样,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使他笔下的人物痛苦挣扎,使他本人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0.
宋威 《科技信息》2011,(22):137-137
日本的集团主义精神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样闻名世界。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其集团主义精神的存在。本文旨在分析日本的集团主义精神特征及形成的原因以及现今的表现。希望能够为日语学习者了解日本文化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1.
于瑾琳 《科技信息》2008,(8):137-138
军国主义,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并誓死效忠天皇.武士道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崇尚勇武、誓死效忠主君.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主张天皇崇拜,也赋予日本天皇神性.日本神道教不仅与武士道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且还是日本军国主义外侵意识的根源.随着日本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神道教的作用下,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如影随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统治阶级服务.  相似文献   

12.
<正>引言武士道思想经常被视为日本思想的灵魂,但对于它很多人的理解还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中日历史问题和研究资料的不足,中国国内对武士道的研究一直处于低谷。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从武士道发展的历史轨迹、武士道在近代对军国主义的影响等方面来看,而以特定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武士思想为特定对象而进行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任何思想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日本文化学界泰斗家永三郎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提出两点意见:一是要注意把握思想与思想间的传承联系;二是理解思想与其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主要秉承这一方法论,从江户前期武士思想所处的横、纵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变化的历史环境。本文为什么要将研究对象限定在江户前期呢?据考究,"武士道"  相似文献   

13.
“忠”——武士道和日本精神的价值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是人类社会的美德之一,它像水、像火、像空气一样,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忠”是日本最高伦理道德,是武士道和日本精神的价值核心。1192年以来,尤其是明治维新至今132年的历史表明,“忠”在日本有着举世无双的物质化能量。统治者对“忠”的恶用,“忠”成了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侵略政策的杀人屠刀;统治者对“忠”善用时,“忠”则成了日本成功之路和经济奇迹的民族底蕴。一、武士道是“忠”的宗教日本封建社会的武家政治时期,“忠”在武士的名誉训条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1],是武家社会占首要位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超 《科技信息》2012,(28):200-201
武士道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存在了700多年,在幕府时期一直被视作社会的道德标准,对日本以及日本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日本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自杀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武士道的价值观来解释当今社会日本人的自杀动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队惨绝人寰的杀戮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在这里我们也能够发现武士道的影响。如今,武士道在日本社会上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到武士道对日本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朱子学,先后成为武士道最主要的思想渊源。总体上讲,神道教构成祈求武运长久、战争胜利的思想意识,禅宗佛教充当敢于拼命、视死如归的修行体系,儒家朱子学则提供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武士道与作为日本文化构成要素的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学说,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也以事实证明了武士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平安时代是私人性武装集团的道德规范和战争精神;幕府时代是武家社会的理想价值、战争精神和统治理念,左右国家的统治体制、内外政策、决策方式和运作模式,引领日本社会以武为本的发展方向;明治、大正和昭和时代初期是全社会的核心价值、军队的战争精神和统治阶级的统治理念,"忠诚的伦理观念"构成塑造日本崛起的精神动力,"武勇的战争精神"则充当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日本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随着社会的转变,代表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学,面临严重灾难:1要么被历史所淘汰,要么经过改造以适应新的社会。2当时,代表近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西学潮水般涌到日本。从文化体系上看有一个东...  相似文献   

18.
在比较中日近代化进程的时候,我们知道城市状况上的差异与两国近代化的快慢情况有着很大的关联。前近代的中国社会由拥有人口众多、文化设施完备的少数大城市与绝大多数的乡村组成,而由超过两百个封建领国组成的江户时期的日本,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远没有中国那么巨大。两个文明在城市形态上的差异,在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与意识形态上表现出微妙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一直否认、歪曲、美化侵略.从日本传统文化角度而言,其强烈的民族耻辱感,狭隘的民族意识,神道信仰浓厚的真理观,愚忠的武士道精神,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又乖张的民族文化心理,是造成日本拒不反省侵略战争历史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20.
至高无上的李尔王是一个封建专制的暴君 ,在资本主义时代失去原有封建特权的李尔王是一个精神错乱者 ,他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他的悲剧是封建时代崩溃的一曲挽歌 ,却又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