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黄河三角洲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捉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着力构建优质粮棉、果蔬、水产等高效生态衣业示范区。广饶县位居黄河三角洲与内陆腹地相连接的重要节点位置,是国家和山东省确定的优质粮棉菜基地与畜禽养殖基地,其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可为整个黄河三角洲提供样板和示范。本文分析了广饶县农业发展基础和现状,提出了广饶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总体思路和需要重点建设的七大工程。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地处我国华北东部的黄河入海口,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资源最富集和人均土地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主体东营市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战场.这里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和辽阔的海洋资源,有储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还有潜在能量巨大的海洋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适宜温带农作物生长的气候资源等.但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土壤盐碱含量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不管是已取得的成就,还是未来开发建设需要,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高度和谐统一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针对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了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东营市是山东省重要的东部沿海城市,也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为进一步加快东营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步伐,促进生态市的建设,本文提出了东营市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制约条件,找出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途径,并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5.
沿海生态经济区所辖海域是区内重要资源,针对其保护与开发中的科技问题进行研究,是贯彻国家海洋开发战略的需要。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经济开发区为例,在分析该区海洋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定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对该区建设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几方面科技问题进行研讨,提出框架式的海洋科技任务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河北省迁安市被纳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现在,迁安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已经显现。一块块透水砖、一条条植草沟、一段段生态堤岸……迁安变了,打破了过去将雨水与大地隔离的水泥铺装,整座城市换上了一层新的"肌肤",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2015年,河北迁安市被纳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现在,  相似文献   

7.
现代城市建筑的非生态性阻碍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历史的联系。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形态,再生建筑具有的生态价值可弥补现代城市建筑的不足:通过节省建筑所需资源和降低建筑垃圾的排放量以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通过整合不同的社会领域并建设公共空间来促进人际互动;通过维系城市的文化传统来延续城市的历史记忆。作为一种城市景观,再生建筑通过强制性、体验式、持久性的景观传播向人们传递多维度的生态理念。北京798艺术中心是国内典型的再生建筑,分析其在景观传播中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可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揭示了城市汽车化的生态代价,阐述了步行和骑车的生态价值,介绍了欧美国家关于慢交通的理念与实践,提出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快与慢的交通,强调中国城市化交通建设要快慢交通兼顾。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22,(6):70-71
东营市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是东营市2018年提出重点发展的三大片区之一,对于将东营市建设成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势低平,地下水位浅,当气候干旱时,土壤有效蒸发量增大,土壤中的含水量下降,土壤毛管水上升运动强烈,导致地下水及土壤中盐分向地表迁移在地表附近形成积盐.随着盐分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4,(16):62-63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重视江河湖泊的水环境治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西安市提出,实施“八水润西安”规划,综合整治城市水系。  相似文献   

11.
全球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也因此成为世界性课题。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等几座小城就聚集着一批“生态文明”的倡议者和实践者。他们不仅亲自实践低耗能的生活方式,还倡导生态建筑、后现代农业,提倡建设绿色城市和打造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各项工作的重点。针对如何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科学重大问题,本文在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指导下,以济南市为典型研究区,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开展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动态监测及空间格局分析、城市空间扩展与热环境耦合遥感分析与模拟、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时空差异解析、城市生态安全与生态承载力评价,以及城市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与建议研究,为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监测提供技术手段与解决方案,为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资源环境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优化与提升提供决策支持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课题是“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技术与对策的研究”的第三个课题。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针对城市化造成的城乡自然生态体系破碎化程度日趋突出、城郊保留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压力增大和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带来的城乡生态恶化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维护、城乡结合部生态缓冲带保育和城郊保留农田生态经济服务功能优化的科技需求,通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技术、生态缓冲带建设技术和城郊保留农田生态经济服务功能转型关键技术研究,选择典型地区进行示范,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植物种类普遍偏少,缺乏多样性;地域性特征不明显,城市之间景观雷同;乡土植物应用少、大量引种引进外来物种等。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易于养护管理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行繁衍成林的特点。城市园林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乡土植物资源,不仅能形成地域性植被特色景观,而且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处于南北过度地带,有十分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滞后。合理开发利用乡土植物资源,加大驯化和选种力度,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既可促进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也可促进本地花卉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开展生态市建设,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为基础,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成为“五位一体”,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通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表明了我们党践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07,(4):48-48
“北京城市北环水系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2003AA601010)课题将特大型城市中心区河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与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河流景观用水有机结合,以河湖系统为整体,以强化处理为技术手段,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各组成因子间的互动关系,实现了城市水环境生态机制的恢复和重建,建立了满足城市景观用水的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方法、城市河湖水体水质改善技术方法、城市中心区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城市河湖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方法及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生态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回答了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四对关系问题。人与自然之间应具备怎样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就理论贡献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不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观,也进一步超越了西方生态观。在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坚持战略思维,推动永续发展;坚持法治思维,推动健康发展;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全面发展;坚持辩证思维,推动中国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垃圾分类关乎国家与城市的生态素养与文明程度,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切的重要问题。文章阐述了国内垃圾分类术语及现存问题,归纳了目前国内垃圾分类术语的英译现状,并针对术语不统一、译名混乱、译名错误等问题,从当地政府部门与城市市民群体两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以期促进垃圾分类术语及其英译名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为垃圾分类及其他行业领域的术语及其翻译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25-128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和巩固涵盖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事业总布局的既定战略,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路径。这其中,"融入"是活的灵魂,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战略,更内在地蕴含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战略理念。本文就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经济建设,对其战略考量、实施路径加以探讨。基本结论以为,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兜住不发生重大生态系统灾难的底,因而,必须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对传统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二是坚持五化同步思维,确保新五化建设与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相得益彰,因而要走好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之路;三是坚持开放和前瞻思维,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潮流、新趋势,积极构筑现代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