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磊  褚丽  徐凌  韩晓峰 《科技信息》2009,(21):I0326-I0327
岩壁吊车梁是地下厂房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先进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挪威引进以来,在地下厂房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以前的设计过程中,一直没有统一的岩壁吊车梁设计原则,计算方式繁多(力失平衡法、力矩平衡法、有限元法等),给设计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主要依据《地下厂房岩壁吊车梁设计规划》Q/CHECC 003—2008进行设计,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1#实验厅岩壁吊车梁为例,阐述了岩壁吊车梁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方法及步骤,为以后的设计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2.
文章概述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工程地下实验厅的通风空调系统在大体积洞室群,长距离通风及温湿度要求高等复杂条件下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孔付卿  梅魁 《洛阳大学学报》1997,12(4):50-52,77
小浪底地下厂房吊车梁,采用岩壁吊车梁型式,预应力锚杆采和双层保护后张法。在岩壁吊车梁施工中,质量高,进度快,集预裂爆破,光面爆破、深孔梯段爆破、预应力锚杆的制作与安装等新工艺技术为一体,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岩壁吊车梁施工的工艺。  相似文献   

4.
继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之后,由中国主持的第二个大型中微子实验——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将于今年年底动工。由来自全世界50多个科研机构和大学的2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近日正式成立。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2012年,由中国科学家主持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微子物理是粒子物理中最活跃的分支之一,存在众多未解之谜,可能成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的突破口.本文总结了中微子物理的现状和主要的科学问题,着重介绍了我国正在进行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和建造中的江门中微子实验.通过研究反应堆中微子,2012年大亚湾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测得了中微子混合角13.本文介绍了大亚湾实验的物理背景和项目背景,简述了实验方法和设计思想,并描述了探测器设计和建造.许多新的想法和技术创新在探测器设计与建造中采用,使探测器相关的相对误差仅为0.2%.在未来几十年内,大亚湾将保持对这一基本参数的最高测量精度.江门中微子实验2008年提出建议,2013年正式启动.通过在53 km处探测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它将能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并精确测量3个中微子混合参数.采用一个设计能量精度为3%的2×104 t液体闪烁体探测器,江门实验在研究超新星中微子、太阳中微子、地球中微子、大气中微子、以及奇异现象寻找方面也极具吸引力.它将对多个物理目标进行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文中我们介绍了实验设计和研发的进展.除了大亚湾和江门实验,我们也参与了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EXO,设计了一个新式的加速器中微子束流线,进一步扩展了中微子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微子振荡现象是当前粒子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确认了中微子具有微小的质量,这也成为探索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重要途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是研究短基线反应堆中微子振荡的地下实验,其利用远近点全同探测器对反应堆中微子事例率及能谱进行相对测量,以降低探测器关联误差及反应堆中微子流强预期误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在2018年使用1958天的数据公布了中微子振荡参数sin~22θ_(13)与|?m_(32)~2|的最新结果,其中sin~22θ_(13)参数为目前最高的测量精度,达到了3.4%,|?m_(32)~2|的精度为2.8%,其与MINOS, NoνA及T2K等基于加速器中微子的实验测量精度相当.θ_(13)的精确测量将有利于下一代中微子实验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以及测量CP破坏相角等未知的中微子振荡参数,其中包括了我国正在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它的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在中等基线下精确测量反应堆中微子能谱来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探测器可以实现3%的超高能量分辨率和小于1%的能标误差,从而在6年的取数时间内以3–4σ的置信度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此外江门中微子实验也将精确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同时将在超新星中微子、太阳中微子、大气中微子、地球中微子、核子衰变等物理研究领域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成为了中国物理学史上新的里程碑式发现,大亚湾的实验者们迎来了全世界的注目和掌声。这项成果不仅令实验者欢欣,还鼓舞了中国另一支研究力量——他们一直在中微子乃至粒子物理理论领域深耕,追踪大亚湾这样大型实验的进展,通过理论预言实验结果或者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理论预言,去伪存真,一步步靠近人类苦苦探寻的自然规律。只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不能被迅速验证是否成功,因为一项理论的突破往往要经过漫长的考验。此次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成功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论研究的进展,可以说为中微子研究开启了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锚杆(索)格子梁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防护技术,具有施工简单,造价相对较低的优点,结合我标段的施工实例介绍了在施工中采用了锚杆(索)格子梁植草的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9.
马鹿塘地下厂房岩锚梁开挖施工中获得了98%的半孔率,残孔无裂纹,超挖控制在了10cm之内,无欠挖;岩锚梁锚杆定位、造孔及锚杆安装合格率100%,所有锚杆外露部分行平直,长度相等,无损声坡注浆密度检查合格率100%。马鹿塘地下厂房岩锚梁开挖及锚杆施工采用先进施工工艺、严格的施工管理,取得良好工程质量效果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在水利水电工程地下厂房施工中,岩锚梁开挖与锚杆施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开挖半孔率、平整度及成型质量和锚杆的角度、深度、砂浆饱满度直接影响整个吊车梁的安全运行.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岩锚梁开挖,在总结其他工程经验的同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分析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在进行试验的基础上,使用合理的施工参数,最终使开挖和锚杆质量达到设计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地下厂房岩壁吊车梁的力学分析及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刚体极限平衡法的不足,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岩壁吊车梁与围岩的相互作用,研究了锚杆的受力机理,并利用超载和强度储备法研究了岩壁吊车梁的安全裕度.结果表明,按刚体极限平衡法假设所设计的锚杆偏保守,与实际受力状况有很大差别,接触面不发生破坏时锚杆中的应力不大,即锚杆承受的载荷很小,接触面单元接近全部破坏时锚杆中的应力才会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2.
用非连续变形法分析岩锚吊车梁失稳形式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锚吊车梁是水电站地下厂房重要建筑物之一,其稳定分析方法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应用非连续变形方法(DDA)分析岩锚吊车梁在吊车轮压作用下的失稳形式,通过计算分析可知,其失稳形式有3种,即滑动式、转动式和混合式;失稳形式主要与接触面(梁体与围岩之间)的摩擦角φ和粘聚力C有关;并且可以通过对岩锚吊车梁预先施加锚固力的方式改变岩锚吊车梁的失稳形式。岩锚吊车梁失稳的主要原因是受拉锚杆抗拉强度和杆体与砂浆粘结强度不够所造成的,改变失稳形式可增加岩锚吊车梁的安全度。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混凝土组合T梁是一种简支T型梁结构,具有吊装重量轻、施工简单及投入设备少等特点,本文简要介绍了35m预应力混凝土组合T型梁的预制、张拉方法的选择等施工技术和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4.
预应力混凝土组合T型梁是一种简支T型梁结构,具有吊装重量轻、施工简单、投入设备少等特点.本文结合施工实践,主要介绍T型梁模板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及预应力施工等提高施工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高层建筑中,转换梁是整个建筑结构的关键部位,如何确保转换梁的施工质量,是工程各参建单位,特别是施工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刁志明 《科技资讯》2012,(15):72-73
预应力混凝土组合T型梁是一种简支T型梁结构,具有吊装重量轻、施工简单、投入设备少等特点。本文结合施工实践,简要介绍了该T型梁的预制、张拉方法的选择等施工技术和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7.
李凯 《科技资讯》2009,(19):87-87
通过对圆形大厅楼盖采用编织梁的结构布置、设计及施工进行分析,阐述了编织梁在圆形大厅楼盖中应用的合理性,表明该方案在工程实践中是可行且值得推广使用的。  相似文献   

18.
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反电子中微子信号残留快中子本底估算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对仅经过内水池探测系统的μ子致散裂快中子的分析,实现对快中子快信号能谱的测定.给出快中子的快信号各类本底信噪比和能谱,进而确定可以用线性外推法对反电子中微子信号中的残留快中子本底数目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9.
在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物理数据分析中,前后事例间的时间关联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事例间时间结构特性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本底事例产生的物理机制,有利于对信号事例的挑选和对本底事例的排除.与此相应,在产生可用于物理分析的反应堆中微子Monte Carlo(MC)模拟数据的过程中,重构不同事例间的时间关联是一个重要步骤.通过研究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数据特点,开发了interleaving算法用于产生带有时间关联的海量物理数据;利用该方法实现了对不同样本的MC数据按事例率的混合;并简要给出了interleaving算法的空间和时间复杂度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是转换层结构中的常见形式,其施工质量对于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大跨夫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临时支撑的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预应力及钢筋工程施工,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