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性感的哈欠     
庄文 《科学大观园》2010,(24):79-80
哈欠——在人类身上发生最为频繁的生理现象之一,有史以来对它的解释都似乎有支支吾吾、语焉不详的倾向,牛津词典仅简单将其描述为因厌倦而生,而两本重要的生理学手册——《格雷的人体剖析》和《人类生物学自科》直到1990年以后的版本也并未设置该词条的索引。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问题”杂志1956年第1期上译载了波兰学者A.维尔岑斯基的一篇论文。在注释中说明:“编辑部希望能引起读者对於在生物学中应用数学的问题有所注意”。我们应当承认杂志编辑部的倡议是很必要的,并且也是很适时的。对於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应用数学方法的可能性在观点上的分歧——从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到企图用数学来说明任何生物规律性——这不仅发生在维尔岑斯基所敍述的波兰,而且也发生在苏联的生物学界。  相似文献   

3.
对两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中一个重大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到目前为止,人类中心主义可以被区分为五种形式:宇宙论的、目的论的、认识论的、生物学的和价值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宇宙论的和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已解决问题,而价值论的人类中心主义也被人们认为是可以讨论的,但是,认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却被看成是不可反驳的.本文认为这两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仅是可以讨论的,而且也同样是可以被反驳的.  相似文献   

4.
人类生态学——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科学是人类与环境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科学。它不仅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等自然科学体系,而且还包含有经济管理、道德风尚与法律等社会因素。从人类影响而改变自然生态过程的意义上说,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存在的.随着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这种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环境以其固有的成分及其物质流与能量流来  相似文献   

5.
强调自然选择中的"适应性"与突出系统发生和发育中的"限制性"的生物学家之间长期剑拔弩张。在关于人类语言进化的辩论中这两种观点的对抗尤为明显。另有许多生物学家支持将"适应"和"限制"自然结合的"改良遗传"的观点。如今现代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以更加微妙和多元的方式为以上观点提供实证依据,以获得对人类语言潜在机制和原则的更加丰富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外星人是一个令人好奇,并引发无限想象的热门话题,也是一门前景诱人的交叉学科——天体生物学的研究课题。若干争论不休的外星人探究问题,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而这些未解之谜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人们不断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同时丰富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外星人是否存在?浩瀚的宇宙远超出人类的想象即使是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其直径也高达10万光年。据估算银河系中拥有数千亿颗恒星,其中有大量类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强大脑的灵长类动物,现代人通常遵循着"缓慢"的生活史,直到6岁、12岁和18岁左右,才开始萌生臼齿.即使是黑猩猩,也早早长齐了满口牙.而现代智人直到青春期结束才开始萌出第三磨牙,即阻生智齿(俗称智齿).这是为什么? 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中,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起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人类生物学发育谜题之一——臼齿的出现和生活史之间的精确同步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是如何被调节的.  相似文献   

8.
生态纪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地球上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全球危机。在地球的地质——生命历史中,这是继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物种大批灭绝之后的第三次终结。宏观生物学强调对地球整体的理解。它涉及五个领域——陆地,水,空气,生命,人类的思维。人类思维所产生的技术如果不能与自然界的技术相兼容的话,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采用与自然相容的技术,走向生态纪元是必然的发展过程。满足生态纪的五个基本条件包括:理解宇宙是一个交流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的堆积;实现地球的可持续生存;认识到地球是时间沉积的馈赠;要实现地球是原初本原,人类只是其发展演化出来的产物;实现单一的地球共同体的存在。走向生态纪,还需要创造性、伟大的故事,人类有效的回应以及生态纪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起源于控制论的"赛博"受到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并引发人们对"人类日益技术化"和"技术物日益人格化"高科技现象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我们进入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科学观试图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范畴,并建立一个所有"中心主义"都崩塌的赛博世界:赛博是主客体共同建构的产物,并由此走向一种新本体论——我们在建构世界的同时,世界也以同样的方式在建构着我们,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共同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环境与条件都有了巨大改善,科教兴国战略和灵活的人才政策,促成了众多的海外留学人中积极回国工作的大环境;与此同时,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顺利进展,开启了揭示全部的人类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三维精细结构,进而阐明其生物学功能的大门,这对于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发挥作用的重要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1.
对人性本质的认识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前提。人性的生物学研究显示,善恶均为人性所固有、人类对同类的爱有等级差别,人类无法超越自身的生物学界限;建立在这种人性论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应考虑人性的生物学限度,注重开发人性中的善、建立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标、关注道德主体的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成为自己"。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生物学教学》2000年第6期刊登了《生物与生物学辨析》一文,就中学生物课程应叫“生物”还是“生物学”从名词辨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接着,该刊2002年第5期又刊载了《生命科学的教材取名<生物>名不副实》和《中学生物学课程不能以“生物”作为教材名称》两篇文章,也一边倒地认为中学生物课程应取名“生物学”而不是“生物”。于是,生物学科名称之争再度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兴趣。虽然如此,但教育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非常混乱,人们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争论。二、问题的讨论其实,关于“生物”与“生物学”的名称之争,历史上也曾有过。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不少大学教授就“生物系”的称谓提出过批评,当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要求使用“生物学系”。但事实上,到今天为止国内各高校使用“生物系”称谓的还是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改用“生物学系”、“生物科学系”或“生命科学系”等。在英文中,“生物学”(biology)与“生物”(living beings或organism)是很容易区别的,前者指一门科学,后者指一种有生命的物体。但在中文里,使用就有些复杂。笔者认为,生物与生物学两个概念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互用,但有些情况下则需要严格区分开来。(一)可以互用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多,比如生物系——生物学系;生物教育——生物学教育;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生物教师——生物学教师;生物课程——生物学课程;生物实验——生物学实验;生物课——生物学课等等,是经常被混用的。按照英文的翻译,当然后者更准确,比如“biology teacher”直译就是“生物学教师”;“biological education”直译就是“生物学教育”。那么在前者中使用“生物”是否算错呢?笔者认为,不能算错。一方面从约定俗成的角度讲,叫“生物”有其便利性(简单顺口),比如生物教师、生物系、生物课等已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中被固定下来。另一方面,使用“生物”的表述也是解释得通的,而且这里的“生物”仍可以指有生命的物体。比如“生物课程”是意指研究生物的一门课程;“生物实验”意指研究生物的实验;“生物教师”意指教授生物课的教师。当然,这样互用的话,又很容易给科研和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比如进行文献检索,假设你到图书馆查阅一本名为《生物学教育心理学》的书,如果输入“生物教育心理学”就有可能查不到。(二)需要严格区分开的情况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生物”与“生物学”都是可以通用的,关键是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一种是作为专业,应称为“生物学专业”或“生物科学专业”,不应称为“生物专业”;二是作为科学,应称为“生物学”。如果作为学科,既可以称为“生物”也可以称为“生物学”,但作为科学,只能称为“生物学”而不能称为“生物”,比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大学生物学等。生物科学是对客观现实的生命自然界及其规律的逻辑反映,生物学科则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物科学中选取的教学内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物科学的体系囊括了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成果;生物学科则是旨在实现教学的课题、目标,从生物科学中选择和组织的最基本的知识而构建的体系。生物学教材的选择、排列不应当仅仅凭借生物科学的逻辑关系,还必须受学生的心理发展条件的制约。生物学教材排列的系统性就是生物科学的逻辑体系经过教学心理学改造后的变形。所以,就教科书而言,中学教科书是科普性质的,科学体系并不严谨,称为《生物》比较合适;大学教科书是专业性的,科学体系非常严谨,应该称为《生物学》。当然,也有些情况下只能使用“生物”而不能用“生物学”,比如“生物工程”、“生物分类学”、“生物心理学”等,这里是将“生物体”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将“生物学”作为研究对象。(三)前后使用需要一致对于第一种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论著或同一体系中应前后一致。比如不应当时而称“生物教师”和“生物教学”,时而又叫“生物学教师”和“生物学教学”。其实这种情况在专业论著和国家课程文件中也时常出现。关于课程文件,“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学教学大纲”在过去都同时使用过,现在我国新的初、高中则统一改用“生物课程标准”的称谓。但是作为“生物课程标准”的实验教科书,叫法又不一致起来,有称《生物》的,也有称《生物学》的。比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科书使用的是《生物》;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科书则使用《生物学》。更有意思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初中《生物学》配套的高中教科书又改称《生物》。事实上由口头语和不规范书面语的顽固性造成的混乱在专业性的表述中将会长期存在。这正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尴尬。对此我本无权置喙,但终觉这里面的确有些问题值得探讨,故不揣深浅,权作巷议,期专家斧正。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3,(6):60-62
膀胱、肾脏肿瘤是泌尿系极常见的两大肿瘤,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在膀胱肾脏肿瘤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突破,但仍存在诸多难题和困惑有待进一步解决,如肾、膀胱癌发生、浸润、转移的内在生物学行为规律?膀胱肿瘤高复发率原因?腹腔镜微创治疗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民 《科学大观园》2014,(19):30-31
<正>30多年前,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生殖生物学中心主任迈克尔·斯金纳的孩子们出生时,他们的DNA中有大约一半是从迈克尔·斯金纳这里遗传的。那个时候,精子或卵子向胚胎传递的DNA被认为是父母的遗传物质向子女传递的唯一途径,至少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是这样。但迈克尔·斯金纳明白,DNA并不是定数。的确,一个孩子的许多特征会被写入其DNA,尤其是蛋白编码基因——控制蛋白质形状和功能的  相似文献   

15.
在失重的外太空进行性活动,无疑是一个离奇的传说和充满浪漫的幻想——但专家说,太空性爱也有许多负面效应,如易患太空病。另外,进行亲密动作时遇到的障碍,性活动时的出汗或爱液分泌,都是太空性爱的大难题。太空性爱挑战多“太空性幻想是超现实的”,NASA的内科医生洛根在太空领域基金会举办的2006新太空大会上说,“但在太空中进行性活动以及其他生物学因素的研究,对于人类长期探索太空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太空性爱不仅仅只是一个好主意,还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途径”,《飞行》一书的作者邦特说。在该书中,他把爱情故事同太空旅行和量子…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科学家首次系统揭示人类消化道发育细胞图谱。我国科学家日前在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在线发表论文,首次从单细胞分辨率和全转录组水平,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了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这4种器官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图谱及其信号调控机制,揭示了这4种器官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精准发育路径和基因表达特征,并详细解析了大肠从胎儿到成人的发育、成熟路径和关键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达尔文认为,动物也有美的感觉。作为达尔文学说的基本理论,自然选择理论和性选择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和"美"有关的问题:动物具有和人类类似却又不完全相同的美感,而且,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动物的美感是人类美感的萌芽或雏形。达尔文从"健者必美,美者必健"的角度来解释审美选择的内在动因,不仅符合当代生物学研究尤其是基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利于研究者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讨论美感的起源,而且也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诸多审美现象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冥王星和柯伊伯天体在太阳系中,有6颗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人类早就知晓的。1781年发现的太阳系第七颗  相似文献   

19.
何鹏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2):65-65
现代生物学、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对生命、疾病、医疗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创新成果不计其数,学科发展愈加深入、系统,史俊南教授是在牙髓生物学园地默默耕耘的一位开拓者。  相似文献   

20.
尽管比较方法在语言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运用,然而通常比较的对象(如方言、社会方言等表层的语言变异)并非真正适合阐明人类物种语言机能的生物学基础。近年来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对语言生物基础的研究揭示了遗传水平的深层次变异,对"普遍语法"提出了质疑。以进化发育生物学为工具的比较生物语言学研究是实现"普遍语法"和深层次变异有效调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