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分布辽宁的吸血虻科3亚科7属75种,记录了虻类的一些生态习性.虻科(Tabanidae)是一类常见的吸血双翅目昆虫.由于虻多在牛、马等家畜和鹿等野生动物及人体上吸血,故有牛虻、马蝇、鹿蝇、瞎虻之称.虻类不仅吸血骚扰人畜,而且传播牲畜锥虫病、马传染性贫血病,人罗阿丝虫病、炭疽病等,经济意义重大,是医牧业主要害虫.我国的虻科种类分布经国内外学者的多年研究,已达420余种,其中东北地区有86种;同时,虻类生物学和防治也有一些报告.辽宁地区虻类的经济研究主要有王遵明、许荣满、陈继寅、刘国平报告过,在此基础上,本文整理研究了近年来采自我省的虻类标本及观察记录,统计出我省虻科为3亚科7属75种;并记录了观察到的一些虻类生态习性.  相似文献   

2.
双翅目(Dipt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的舞虻科(Empididae)种类较多,成虫和幼虫多为捕食性的,对一些害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贵州省的舞虻我们在另外一篇论文中首次记述了6种,其中有4新种。梵净山的舞虻则过去无任何记录,但从我们采到的标本看来还有不算太少的种类。本文只研究了驼舞虻亚科(Hybotinae)的标本,共计2属4种;除一种为贵州省的新记录种并初次描述其雄性外;其余均为新种。  相似文献   

3.
姬蜂虻属Systropus是双翅目蜂虻科一特殊类群,体大型、侧扁、腹部极度延长且基部呈柄状而外观酷似姬蜂,因此取名为姬蜂虻。我国已知33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本文记述了贵州省一新纪录种及一新种,模式标本存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1.戴云姬蜂虻Systropus daiyunshanus Yang et Du,贵州新纪录种观察标本:1♂1♀,贵州花溪,1988-Ⅷ-5,陈刚、范襄采。分布纪录:贵州(花溪)、湖南、江西、福建。 2.贵州姬蜂虻 Systropus guizhouensis,新种(图1—2)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伊朗北部地区的23种蜂虻(双翅目Diptera:蜂虻科Bombyliidae),包含5亚科11属:Usiinae亚科(3属5种),Phthiriinae亚科(1属2种),Toxophorinae亚科(2属6种),Heterotropinae亚科(单个种)和Bombyliinae亚科(4属9种)。  相似文献   

5.
双翅目(Diptera)舞虻科(Empididae)的成虫和幼虫均为捕食性的有益昆虫,贵州省的种类较多,作者1988年报道过梵净山的三新种,1989年记载了贵阳的四新种及一贵州省新记录种。现根据1990年采自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标本又增加一个贵州省新记录种和一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杨定  杨集昆 《广西科学》1994,1(3):32-34
记述采自广西猫儿山鹬虻属(Rhagio)2新种,即无痣鹬虻(R.astictaYangetYang)和拟无痣鹬虻(R.pseudastictaYangetYang),并综述属的特征。模式标本存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舞虻科(Empididae)为双翅目(Dipt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中的一大类群,我国过去记载有87种,但绝大多数是台湾省的。自1986年开始中国舞虻科分类研究以来,我们已描记了一百个新种。贵州省的这类昆虫缺乏调查,去年在贵阳市八公里的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时,曾采到一些舞虻标本,经鉴定有一个贵州省新记录种,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和四个新种,特描述于此,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1、齿突驼舞虻 Hybos serratus Yang et Yang分布:贵州(贵阳)、四川、广西。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作者1984年在神农架、武当山及九宫山采集的标本,报道了湖北省的双翅目舞虻科驼舞虻属9个种,其中包括7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附有雄外生殖器图,与近缘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舞虻科(Empididae)是中小型虻类,与长足虻科(Dolichopodidae)在短角亚目(Brachycera)中组成舞虻总科(Empidoidea),体多黄、灰或黑包,极少数像长足虻那样具金属光泽。舞虻科广布世界各地,已知约120属、3300余种,是仅次于食虫虻科(Asilidae)的一个大科。成虫大多为捕食性的,以蕈蚊、摇蚊、沼大蚊和蚋等双翅目昆虫和同翅目的木虱为猎物;有些舞虻是访花的,以长喙吸食花蜜。幼虫也是捕食性的,常见于土中、朽木中、落叶层中以及垃圾堆中;有些幼虫生活在水中或半水生,捕食蚋的幼虫、毛翅目石蚕的蛹等。虽然舞虻的食性和幼期的生物学所知尚少,但它们在自然界对某些害虫的抑制作用已受到重视,可以说是一类值得注意的有益昆虫。  相似文献   

10.
双翅目(Dipt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的舞虻科(Empididae)昆虫大多为捕食性。成虫或幼虫常为农林害虫的有效天敌,在生物防治上有潜在的前途,广西的舞虻区系近年经杨集昆与杨定研究(1986、1991)已报道有3属15种,本文再增加3新种和广西新记录的2属,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木材腐朽菌126种,分属于56属,20科.其中担子菌115种,51属,17科;子囊菌11种,5属,3科.同时,对林区主要植被类型中木材腐朽菌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圭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圭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约1600种,其中可供园林应用的有近500种.根据在园林应用上的不同,将圭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划分10类.这些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具有种类繁多、珍稀特有植物丰富、开发利用价值高等特点.还论述了圭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园林植物资源的应用前景,并对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真藓科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标本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报道了河南省连康山自然保护区所产的真藓科 (Bryaceae)植物 4属 14种 1变种 ,即 :大叶藓属Rhodobryum (Schimp .)Hamp .(1种 ) ,短月藓属BrachymeniumSchwaegr .(1种 1变种 ) ,丝瓜藓属PohliaHedw .(3种 )和真藓属BryumBill.(9种 )。本文对它们的生境和地理分布作了初步探讨 ,并编制了河南省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真藓科植物的分属、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谭伟福 《贵州科学》2004,22(3):92-96
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热带气候区,是以水源涵养林、热带季雨林、生物多样性、山地常绿阔叶林模式标本产地为主要保护对象。其地理位置独特,生态位置重要,保护区周界长,涉及周边群众多。因此,重视周边社区建设,为自然保护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存空间,达到保护与经济双赢的目的和良性循环;目的,是保护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所涉及的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建设问题,是目前我国其他自然保护区社区建设的共性问题,对今后我国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姚振生  葛菲 《江西科学》1997,15(1):43-47
介绍了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生态环境、种类以及地理分布区类型,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其中热带分布区的类型占优势,中国特有分布区类型突出,东亚和东亚至北美洲间断分布区类型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宁夏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于2007-2009年在宁夏贺兰山进行了系统的拟步甲科标本采集.结果表明,共获得标本4000余只,经分类鉴定出50种,隶属4亚科20属,其中,拟步甲亚科种类最多,计11属24种,占总种数的48%,漠甲亚科次之,计7属20种,占总种数的40%.从世界动物区系的构成来看,以中亚亚界成分为主;从中国动物区系的构成来看,贺兰山拟步甲科昆虫区系具有明显的蒙新区系特征,并且与华北区区系较为密切,与青藏区系次之,7个区系分布型中以蒙新区所占比例最高,共有32种,占64%,其次为蒙新区+华北区区系分布型,计10种,占20%.根据拟步甲科生态分布特征,并结合植被、地形、地貌,运用等级聚类分析将50种拟步甲科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拟步甲科随贺兰山垂直植被带分布表现差异,山麓荒漠草原带和疏林草原带是主要的分布带,喜阴湿的种类主要分布在针阔混交林带以上.  相似文献   

17.
九顶山自然保护区有25种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所列的珍稀濒危植物,包括2个濒危种,10个渐危种,13个稀有种,其中1级保护植物2种,2级保护植物12种,3级保护植物11种.这些珍稀濒危植物在园艺、药用、理论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区系分析表明本区珍稀濒危植物多发生于第三纪以前,温带性质显著,中国特有成分占优势,和华中及青藏高原植物区系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以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以此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搬迁移民或当地居民是否得到合理的生态补偿是自然保护区顺利建设和实现保护目标的关键环节,尤其是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本文以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提出了一套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保护区居民生产用地的损失补偿,还以生态足迹为基础,计算了林产品、水产品、薪柴、牧草等生态系统为保护区居民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得到的生态补偿标准,与保护区居民问卷调查结果差距较小,客观反映了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该方法解决了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补偿标准过高,而仅以生产用地损失作为补偿标准过低的矛盾,可为其他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曾小飚  苏仕林 《广西科学》2008,15(4):461-463
于2006年8月,采用路线调查法对广西达洪江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两栖动物17种,隶属11属5科1目,动物区系组成以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占整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64.7%;17种两栖动物的海拔替代性分布不明显。达洪江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和同样地处桂西的龙滩自然保护区、底定自然保护区、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较高,而与桂东北地区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和桂林漓江风景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