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陨石撞击地球平均百年一次 行星防御专家呼吁:尽快将红外线波长望远镜用于太空监测,红外线望远镜可敏感感知小行星从太阳获得的热量,这类望远镜不仅可以发现一些难以探测到的小行星,还可以更好地预估某颗小行星的大小. 意外出现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上空的一次陨石事件突显了天文学家面临的挑战,地球面临着轨道接近地球太空物体的威胁,其中一些甚至直接从地球轨道穿过.科学家正在研究应对这类太空威胁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星球     
《科学之友》2005,(7):12-12
美国要试验太空武器,科学家发现地球“大表哥”,7月4日“深度撞击”撞彗星,中国研制人造太阳基本成形,一些小行星上可能曾熔浆涌动  相似文献   

3.
研究小行星的航天器美国航天局最近宣布,计划发射第一个绕小行星运转的航天器。它将对一个叫做“爱神星”(小行星432号)的巨型太空石进行研究,这是很多有时经过地球的小行星中的一个。科学家认为,通过“爱神星”对小行星进行研究,有助于说明行星(地球)是怎样形...  相似文献   

4.
兰西 《科学之友》2006,(7):20-20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一颗小行星正风驰电掣奔向地球。为此,科学家决定发起一项离奇的末日救地球任务——“劫持”另一颗无害小行星,撞向这颗杀手小行星,从而使它偏离地球轨道!科学家设计“末日救地球”新法科学家相信,直径100m左右的小行星每隔几百年就会撞击一次地球,  相似文献   

5.
谢懿 《世界科学》2009,(5):19-21
当去年10月发现的一颗名为2008TC3小行星正迎头撞向地球豹时候,科学家们便有了第一次从头到尾研究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人类发展航天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包括到小行星上去采矿.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虽然拥有巨量此类大小不一的岩质天体,但因距离地球遥远,故而科学家将目标首先瞄向了近地小行星.后者的轨道远日点和近日点分别位于地球轨道外侧和内侧,能够近距离的飞掠地球,航天器较为容易抵达.  相似文献   

7.
2月15日,同一天联袂而至的两次天外飞石事件引起了天文学家的迅速反应.其中有几位天文学家已宣布计划建立最先进的探测系统,以及时发出小行星和流星体来袭的预警信号,包括由美国宇航局(NASA)支持的项目,以及由私人太空项目承包商提出的设想. 科学家们希望开发出能够对相对较小、但仍具有潜在毁灭性影响的流星、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进行精确预测和定位的技术,在撞击事件发生前的数天或数周内发出预警,及时疏散有可能受到威胁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仝号 《世界科学》2007,(2):26-28
克拉克·查普曼(Clark R.Chapman)是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行星科学家,主要从事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卫星系统以及水星的研究,也是世界上第一批关注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的研究人员。20年多年来,他一直乐此不彼地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进行了精细的计算,并把它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危险相比较。为了让读者对小行星的构造及可能对地球产生的威胁有一个全面了解,《发现》杂志记者凯西·斯维迪尔(Kathy A.Svitil)专程采访了查普曼,以下是他和查普曼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有科学家设想。用太阳帆、太空镜聚焦太阳光至近地小行星。使其表面物质蒸发,并让小行星改变轨道,从而消除近地小行星对地球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移动太阳系外围的冰质天体以帮助地球“搬家”。  相似文献   

10.
科学之窗     
给地球带来生机的碳分子球体 研究地球古代史的科学家现已从来自太空的“魔瓶”中获得一个惊人信息。称为“绣球”的中空碳分子群不断地从外层空间纷纷扬扬坠落地球,面绣球中蕴藏着地球问世前几十亿年的太阳系初生态模样。 去年,夏威夷大学的地球化学家卢安·贝克尔及其同行,发现了46亿年前艾伦德陨石中存在这种碳分子球的踪迹,随后他们又先后在澳大利亚默奇森陨石和世界各地粘土层中发现类似的中空碳分子球。据悉,粘土层中这些碳分子球是由小行星撞击地面而埋藏其中,而且外星撞击地球很可能终结了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代。贝克尔发…  相似文献   

11.
尽管由于地质环境的关系,大部分的证据已经不复存在,但科学家们断定:地球在不断地受到陨石、小行星以及彗星的撞击。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的新发现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以前有一块巨石撞击了地球,从而使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结果恐龙和许多种动物及植物死亡。现在科学家有了新的发现。他们认为正是因为这一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这一特殊地点,造成的影响才会这么严重。这个地方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13.
星球     
《科学之友》2005,(10):12-12
2025年前人类将登陆火星;银河系里有根“定海神针”;美勇气号拍摄到火星龙卷风;NASA公布经典太空照;24年后小行星将撞击地球;NASA将建立月球基地。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恐龙大灭绝,然而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古生物教授乔治·波尔纳却在新书<谁在咬恐龙?昆虫病菌和白垩纪之死>中提出惊人理论:虽然小行星撞地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然而,恐龙事实上却是被带有病菌的吸血昆虫给灭绝的,也就是说,是昆虫引发的瘟疫造成了恐龙大灭绝.  相似文献   

15.
科技     
《科学之友》2005,(12):13-13
NASA推出太空重力拖车天文学家认为,好莱坞大片《天地大冲撞》中演绎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在实际中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为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天外横祸,近日,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推出了一套全新的“太空重力拖车”方案,利用其中设计的小行星拖曳飞船。用研究人员的话说  相似文献   

16.
近地小行星撞击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作为来自外空的非传统类型灾害风险,其中包含着威胁整个人类文明安全的超级重大风险.通过监测预警发现并识别风险,是实施小行星防御、防范化解小行星撞击风险的前提条件.当前,经过多年持续投入和开展专用设备业务运行,人类已发现编目超过2.9万颗近地小行星,并且通过专用系统分析了它们的撞击风险.按照小行星群体分布的理论模型,还有大量可能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土安全甚至是地球环境安全的近地小行星藏匿于茫茫太空之中. 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的近地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前没有任何预警信息,表明现有小行星监测预警系统尚存在漏洞.面对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求,本文在分析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对近地小行星“全面监测”“精准预警”的总体要求,面向“普查编目”和“风险预警”运行场景,提出了基于“六度”(深度、广度、频度、精度、维度和速度)分析框架评估监测预警体系能力的构想,并对六度要素的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讨,冀望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我国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体系规划、论证、设计、建设和运行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一颗大质量小行星撞击地球、灭绝恐龙之前很久,地球上就已经有点不对劲了。当时,物种的多样性已经降低。如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小行星撞击发生在地球生物非常多样的时期,恐龙就有可能在这场撞击中幸存,那么今天的世界恐怕就会是另一番模样。化石记录表明,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不飞的恐龙突然消失。过去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为何会这样以及这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他们已经对这一点达成共识:当时,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在了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所在地,这次事件在恐龙  相似文献   

18.
景明 《大自然探索》2003,(10):75-75
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了一幅高清晰度的照片。此照片被认为是科学家终于找到了历史上地球曾遭受一颗巨大彗星或小行星撞击的证据。据说,那次撞击在地球上留下一个180千米宽、900米深的大坑。科学家早在1980年就已经注意到这个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大陨石坑。但由于它藏在石灰石岩层下,即使人走在上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10,(7):4-4
<正>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近日宣布,他们对墨西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最新研究发现,一颗城市大小、直径约为15千米的小行星在6500万年前撞击了地球,导致恐龙以及当时地球一半物种灭绝。  相似文献   

20.
王春 《世界科学》2006,(2):47-48
唐吉诃德可能从来没有梦想过要到达遥不可及的星球。但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以这位梦幻骑士命名的太空船撞击行星的计划将可能成为现实。唐吉诃德计划的目的是演练如何使小行星偏转方向并使之远离地球。据悉,欧洲太空总署已选好了2个小行星作为实施任务的目标,其编号分别为2002AT4和1989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