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科学史学会、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墨经》研讨会于1987年4月18日至20日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举行。与会代表30余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安徽、陕西、辽宁、内蒙等地,他们各自的专业包括哲学、数学、物理、生物、工程技术以及专门的科学史工作者。中国科学史学会第一任理事长钱临照教授参加会议,并作了很多重要发言。对《墨经》专门进行综合性讨论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这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2.
继1982年8月比利时鲁文大学召开第一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见本刊1982年第6期报道)之后,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何丙郁教授于1983年12月14日至17日主持召开了第二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比利时等九个国家和香港地区的三十三名学者。会议于14日下午五时开幕,在香港大学副校长黄丽松致开幕词之后,即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做题为《中国科技史和中国考古学》的公开演讲。他以许多亲身经历的事例,说明搞科技史的人必须随时注意考古发掘的新资料作为自己的营养,而考古学者  相似文献   

3.
国际数学史学会现任(1985—1989)执行主席、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科学史教授道本周(J.W.Dauben)于今年4月5日至6月12日来我国进行学术访问。道本周教授是国际上知名的数学史家和科学史活动的组织者。著有《G.康托》、《古今数学文献选》等书,这次中国之行是他对亚、欧数国进行工作访问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华期间,道本周教授先后与北京、呼和浩特、  相似文献   

4.
正严敦杰先生(1917~1988)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早年坚持业余研究,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参与组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任学术秘书、《科学史集刊》副主编,改革开放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首届副理事长、《自然科学史研究》主编、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严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五十余年,发表论著百余篇(部),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留下丰厚的学  相似文献   

5.
美国科学史学会2008年年会于11月6日至9日在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召开.此次年会由美国科学史学会与科学哲学学会联合召开,千余人与会,设70多个讨论小组,盛况空前.会议议题以西方科技史为主,涉及科学史的众多方面,会后颁发了科学史界的诺贝尔奖"萨顿奖章"和其他重要的科学史奖.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与中国和东亚科技史研究相关的议题,反映了这个领域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关注的新问题.研究时期注重现代,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强调跨学科综合,研究视角宽广,涉及"科学与政治"、"科学与民族主义","跨文化和跨区域交流"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第1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于1998年10月12~14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西北农业大学、日本机械学会、日本技术史教育学会协办。80余名中国作者提交了79篇论文,实际到会的中国学者近40名,其中包括两名台湾成功大学的学者。35名来自大学和产业研究机构的日本学者提交了33篇论文。另有一名代表来自美国。会议展现了近年来的机械史研究成果。代表们分综合、古代、近现代3个组讨论了中国、日本及其他国家机械技术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04一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6月2—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收到论文50余篇。本刊将陆续发表有关论文,以推进休闲的学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由中国科技史学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科学技术史系、《科学文化评论》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联合举办,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的第三届西方科学史与科学文化学术研讨会,拟定于2018年10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诚邀学术界的广大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特别鼓励西方科学史的史学研究和案例研究,同时欢迎围绕科学文化展开的跨学科交流。会议将采取主题报告、专题讨论、论文交流等形式,提交论文择优在《科学文  相似文献   

9.
1982年11月24日至30日,中国科技史学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物理学史讨论会。与会代表100余人,共提交论文69篇,这些论文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在物理学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今年,适逢量子力学创始人德布罗意90寿辰和狄拉克80寿辰,为了纪念这两位当今健在的量子物理学家,大会收到了多篇纪念文章及量子论发展史方面的研究论文。在纪念会上,宣读了张瑞琨、吴以义的《德布罗意波提出的前前后后》和曹南燕的《狄拉克和量子物理的发展》两篇纪念论文,分别介绍了这两位物理大师的生平、工作、贡献和科学思想。大会还向德布罗意和狄拉克发了贺电。有8篇论文在全体会议上进行了交流。王福山回忆了他1929年至1940年在德国的学习和生活,玻尔、玻恩、海森伯等物理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活  相似文献   

10.
库恩在中国     
2022年是美国著名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诞辰100周年及库恩的重要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60周年,为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于2022年7月18日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举办了“纪念库恩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其中线下约40人,线上近800人。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主任蒋澈博士主持,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范岱年先生、科学史家刘钝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等分别在会上致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王巍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李创同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崔伟奇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等分别作了《库恩与后库恩科学哲学》《规范与游戏规则——库恩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库恩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库恩与后库恩编史学》的主题报告。本刊从研讨会致辞和专家报告中选择三篇文章集中刊出,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1.
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与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发起和举办的全国“中国科技思想与传统哲学暨科学史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3年 4月 2 1日— 2 4日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全国各高等院校的 5 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共收到会议论文 4 8篇。开幕式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徐梦秋教授主持 ,厦门大学副校长潘世墨教授到会祝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1月24—28日,以"中国古代科技及文明进程"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暨首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承办。来自希腊、苏里南、德国、秘鲁、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和中国大陆的160余  相似文献   

13.
席文(Nathan Sivin,1931—)院士的《科学史方法论讲演录》一书,2011年1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科学史方法论讲演录》是作者应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之邀,于2009年4月13日至22日在北京大学所做"竺可桢科学史讲席"系列演讲的中英文对照版。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陆续出版后,引起了国际科学史同行的关注。王作跃、胡大年等学者向国际科学史杂志Isis编辑部和丛书主编张柏春建议,邀请国际同行对丛书进行评介,并将书评发表在Isis上,以扩大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2008—2010年间,Isis(图1)先后刊登了17篇书评(表1),对丛书中的20部著作分别进行了介绍和评论。这一系列书评,加上2007年9月Isis组织的"科学与现代中国"专题讨论,使得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成为当时国际学界关注的亮点。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7月12~14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2016年夏季青年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图1)。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科学技术史国际前沿发展趋向",来自科学史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办,由《科学时报》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中国科学皖研究生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等五家单位协办的首届全国科学传播学术会议于2007年11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从事科学传播科研、教学、出版的各界人士等6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大学数学系曲安京博士《再论刘徽关于阳马与羡除公式的证明》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韩琦博士《君主和布衣之间:李光地在康熙时代的活动及其对科学的影响》两篇学术论文(均刊载于台湾新竹《清华学报》)荣获首届“立青中国科学史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此奖由...  相似文献   

18.
第八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The8thICHSC)于1998年8月23日至28日在德国柏林技术大学举行。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从1982年迄今,已先后在比利时鲁汉、中国香港、中国北京、澳大利亚悉尼、美国圣迭戈、英国剑桥和中国深圳举办过七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次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八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由柏林技术大学哲学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澳洲的中国(合香港、台湾)、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丹麦、荷兰、酉班牙、列支敦士登、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的130多位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学者…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难题的逻辑矛盾及科学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引言李约瑟 (J.Needham) 博士曾提出一道著名的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尽管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尚未杀青,他本人关于这一难题的最终解答也还未面世,但国内外学术界却已是众说纷纭。早在1932年,中国大陆就专门召开了有关李氏难题的学术讨论会,会后结集出版了《科学传统与文化——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的论文集;在历届国际中国科学史的学术会议上,李氏难题也常常是议题之一;中国的《自然杂志》甚至别具一格地以李氏难题征答的活动,作为对李约瑟老博士90华诞的献礼,而李老博士本人也应约寄上了他的一篇“征答”……李氏难题  相似文献   

20.
广重彻是日本著名的科学史家,对日本科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翻译和撰写的书籍有20多部,发表的论文将近100篇。对他的继承和批判也是当今日本科学史界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广重彻在物理学史和科学社会史两个方面的研究都较为卓著。尤其在科学社会史方面,他从体制化的视角出发研究日本近代科学的发展,认为日本的科学体制与国家、产业的利益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