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3月4日,习近平参加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的讨论,并发表对台重要谈话,不仅对当前两岸关系形势做出了准确、客观、冷静的判断,而且对当前与未来对台工作政策及两岸关系发展进行了更为系统、完整的论述,展现了中央对台工作战略与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与信心,释放出多项值得关注的重要政策指向。"台海局势总体稳定"的言下之意  相似文献   

2.
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战略思想,经历了毛泽东的"解放台湾"(包括"武力解放"与"和平解放"两个阶段),到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再到江泽民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不同,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一个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则始终没有变.无论是他们始终不渝坚持的原则,还是他们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适时提出、实施并不断发展的对台方针政策及其所体现的政治智慧,都是我们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思想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体现了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与趋势,体现了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是我们党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出的科学论断。当前,在和平发展主题下,两岸之间的互动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我们需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努力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内部与执政当局内部对于两岸关系发展仍存在不同意见,政治分歧仍是开创两岸关系发展新局的重要障碍。 新春之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北京之行使人们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增添了一份期盼。两会召开期间,新一届中央领导再次重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国策,并提出“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与“共同开创中华民族新的前程”的重要主张。然而,  相似文献   

5.
<正>11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这次会面对当前和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具有里程碑意义,双方对两岸关系66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尤其是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两岸合作仍然会受到既有政治思维与政策的限制,两岸协商将进入所谓的"深水区"。马英九成功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避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势的逆转与倒退,也为下一步两岸关系发展、规划创造了重要条件与难得的历史机遇。但马英九连任后,能否开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深化经济合作、促进两岸真正和解与社会融合?可以预期,未来四年,两岸在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方面会有重大发展,但要打破两岸政治僵局,讨论或协商敏感的政治议题仍面临  相似文献   

7.
正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并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六点意见。2~3日,"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成功举行。在当前两岸关系深陷冷冻僵局之际,洪秀柱坚定展开"和平之旅",国共两党盛大举办"习洪会"及"两岸和平发展论坛",预示着未来两岸交流将进入"绿暗蓝明""官暗民明""台暗陆明"新时期。特别是在会晤期间习总书记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的六点意见,作为新形势下指  相似文献   

8.
刘世洋 《世界知识》2010,(18):60-61
<正>两岸青年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世界观逐渐成型的关键阶段共同成长、结为朋友,将有利于增进和平共识与共同身份认同,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8月19日,台湾"立法院"临时会三读通过"陆生三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及"专科学校法")部分条文修正案,标志着台当局将有限度  相似文献   

9.
王耀媛 《科技信息》2011,(24):I0044-I0045
由于国共两党进行了不懈地努力,2010年两岸关系稳步推进,并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两岸协商也取得重大突破。但我们也看到,由于美日以台制华的战略、台独分裂势力的干扰以及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可能呈现和平发展格局不变、复杂变数影响增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政治对话难以突破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在多年的海峡两岸交流的过程中,经贸交流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两岸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成为影响两岸关系的核心因素。文化交流成为两岸关系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如何改进两岸文化交流的机制,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长久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把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的主张载入的正式政治文件中,明确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统一的政策立场.结合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历次涉台讲话及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两岸达成和平协议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也必须认识到"台独"分裂势力是达成和平协议的最大障碍.达成和平协议,应做好几点工作:首先要促进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快恢复两岸平等谈判;其次是推进两岸"三通",开创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的新局面;再次是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第四是建立最广泛的反"独"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的论述,高度概括了十三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对台政策宣言。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对于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时事概览     
胡锦涛强调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3月4日下午,胡锦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胡锦涛指出,台湾问题事关祖国完全统一,事关国家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14.
正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交流、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擘画两党关系发展新前景,共同开创两岸关系未来、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与马英九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尽管这是一次"不签订协议,不发表声明"的会面,消息一出,福建自贸区概念股强势领涨。而在去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交流、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擘画两党关系发展新前景,共同开创两岸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视阈下,对中国与东盟体育交流进行研究.阐述中国与东盟体育交流对中国政治、国家安全、两岸关系、经济、文化以及体育发展的意义,并且对中国与东盟体育交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新时期加强中国与东盟体育交流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6.
汪曙申 《世界知识》2013,(14):46-47
6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两岸执政党高层通过国共平台对新形势下如何深化两岸关系发展提出了新的愿景。“习吴会”紧随“习奥会”而来,这一安排本身充分说明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两岸执政当局政策议程中的优先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科技智囊》2008,(6):89-89
1.4月28日,贾庆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夫人及随行人员。他高度评价连战为促进国共两党关系和两岸关系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希望两岸同胞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正>面对即将到来的台湾"大选",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主张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蔡英文在4月9日民进党举行的2015年首次"中国事务委员会"上通过民进党发言人郑运鹏转述了其讲话与立场:"她充分理解各界关切,也体认民进党重返执政在两岸关系上必须承担责任,‘我们有信心可以处理好两岸关系,避免意外,更不会挑起矛盾、冲突和对立’。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持两岸现状’,即维系台海和平及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1月2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五点重要政治主张。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两岸和平统一宣言,是未来开展对台工作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行动纲领。"统一"成为核心概念与时代最强音习总书记发表的这一对台重要讲话,与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的对台讲话、谈话或中共中央出台的涉  相似文献   

20.
20年前即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推进两岸协商过程中,就一个中国原则问题达成重要共识,即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所谓的"九二共识".这一重要共识的达成,排除了两会接触和协商以来所遇到的重要障碍,为签署相关协议创造了政治条件,也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篇章.此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证明,"九二共识"是两岸两会协商的政治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