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象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塑造人物典型形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精采的肖象描写,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给人以浮雕般的活灵活现的印象,从而加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我们的不少作者,对肖象描写往往不够重视,或者虽重视而不得其法。他们笔下的人物,大多“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看不出“这一个”和“那一个”有什么区别。华君武同志在十多年前曾画过一幅漫画,题名“咏美女老调”,画面上出现七个不同身份、不同工作、不同民族的姑娘,面貌一模一样,画旁附有一首打油诗:“那姑娘长得真美丽,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两条长长  相似文献   

2.
在《人间喜剧》中,《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一部得意之作。1833年10月13日,他在写给韩斯卡夫人的一封信中说道:“《欧也妮·葛朗台》是我最出色的画幅之一……我很满意。《欧也妮·葛朗台》与我以前所写的作品没有丝毫的相似之处”。确乎如此。在这本名著望,巴尔扎克以他非凡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法国十九世纪20年代的内地生活,尤其是塑造了葛朗台这样一个异常贪婪、狡诈、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守财奴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披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丑恶的金钱关系,揭露了资产阶级发家的  相似文献   

3.
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守财奴葛朗台为招待从巴黎来的侄儿,又想省买肉的钱,就叫人去打几只乌鸦做菜,女佣道:“乌鸦是吃死人的。”妙的是这位悭吝鬼的回答:“难道我们就不吃死人了吗?什么叫遗产呢?”葛朗台的回答固然表现了他的狡黠、吝啬和贪婪本性,同时也说明“乌鸦肉不能吃”的观念古今中外是一致的。飞禽大多可作点缀餐桌的美味,独乌鸦不能,中国人历来视乌鸦为不  相似文献   

4.
《守财奴》选自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欧也妮这只“洁白的羔羊”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她出淤泥而不染。《守财奴》以老葛朗台临死之前留给女儿的一句冷冰冰的话:“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结尾,后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欧也妮·葛朗台》中人物对话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精确简练的语言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善用比喻的语言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对《欧也妮·葛朗台》对话中体现出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德、智含义的演变古代的德与智最初都具有多种含义。德,由卜辞“值”演变而来,最初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通“得”,适度占有的意思。如:“德,得也,得事宜也。”(《释名释言语》)在殷代,人们普遍认为心直者方能有所得,故把德写成“惪”。“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说文》)魏晋时期玄学代表人物王弼说得最明白:“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老子注》)(二)指“物性”,即物的“德性”,与“天道”相对应。古人有种看法,认为宇  相似文献   

7.
茅盾作品里的各色人物中,时代女性的形象,特别引人瞩目。他塑造这类形象,起始于第一部创作《蚀》三部曲。他说,《蚀》里的女子虽然很多,“我所着力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茅盾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各各具有独特丰富的性格特征,但大多同这“二型”有着“血缘”关系,分别组成各自的“家族”,形成时代女性形象的二个系列。前者,除了静女士,方太太,还有环小姐(《自杀》),张女士(《昙》),琼华(《一个女性》)以及林佩瑶(《子夜》)。后者,在慧女士、孙舞  相似文献   

8.
张淑芹 《科技信息》2012,(23):159+187-159,187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资产阶级典型形象,如高布赛克、葛朗台、纽沁根等几个既有共性更有个性特征的资产者,通过他们听采取的发财致富的不同方式,以及享乐的不同性质,把资本主义从原始积累到自由竞争直至金融阶段的社会风貌形象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对于生活中的美与丑,其态度是判然分明的。其中有关“情”、“色”的描写,不仅把人物深邃的内在性格抉发出来,充满了不同质素的矛盾和搏击,同时创造了正、反面的不朽典型形象,标志着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和成就。一、“痴情”和“意淫”曹雪芹曾公开声明:《红楼梦》“其中大旨谈情”。第五回《红楼梦引子》提出:“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太虚幻境”的宫门上横书着“孽海情天”四个大字。有人把“太虚幻境”视为大观园在天国的投影,实则作者着意通过这一“飞尘罕到”、“人迹难逢”充满诗情画意的仙境,与现实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一种理想化境界的憧憬和追  相似文献   

10.
儒、墨、道、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四大支柱,但中国传统道德以儒家为主流,而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之核心就是仁爱。本文旨在探讨仁爱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沿革,并思考继承与弘扬仁爱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 从字源看,“仁”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较晚。据考证,“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郭沫若:《十批判书》)仁字最先出现在《诗经·国风》里,《郑风·叔于田》云:“洵美且仁。”《齐风·卢令》载:“其人美且仁。”但其含义均是赞美“武士的男性气概”。(黄俊杰、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  相似文献   

11.
7月30日,4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一些国际机构的代表在萨拉热窝通过了《东南欧稳定公约》(简称《公约》)。克林顿总统把该《公约》比作二战后美国为恢复西欧经济而实行的“马歇尔计划”。许诺加承诺《公约》的内容可以用“许诺”加“承诺”来概括。1.西方许诺以一个“小型马歇尔计划”帮助巴尔干地区重建。重建工作包括:为难民和无家可归者提供基本的食物、药品、衣服和住处;为当地居民供水供电,以使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建立新的法律和商业体系,同时制定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帮  相似文献   

12.
从方方的《状态》始,“潜对话”已成为方方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这在其近作《鸟泥湖年谱》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潜对话”不仅表现在单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之间,而且成为作品的结构性因素。作为与“对话”(公开对话)相对而言的“潜对话”,与巴赫金所说的“复调”有着明显的差异。作家个人的艺术选择、时代情势使中国出不了“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13.
试论“假洋鬼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洋鬼子”随同《阿Q正传》问世六十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一是一个别种意义的“熟悉的陌生人”。这里的“熟悉”是指这个人物已在几代读者的记忆里牢牢地刻下了他那鲜明的“尊容”,这个名字更在挞伐某种人们的场合成为有力的却又是信手拈来的专名;说他“陌生”则是因为在《阿Q正传》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史上,对作品中如此一个重要人物,很少有全面的研究。即使偶有书文提及,不仅缺乏深入的开掘,而且在形象的认识上也存有较大歧异。为此,本文试就“假洋鬼子”形象的几个主要方面,做些粗浅的探  相似文献   

14.
(一) 教学是有一定的模式的。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曾对这个问题作过一定的论述,有人把他这方面的主张概括为“学、思、行”①。《中庸》把学的过程概括为一个完整的公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宋代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明确把这个公式定为“学之序”②。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Quintilianus,M·F·,35—96)  相似文献   

15.
重湖叠(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是柳永歌咏杭州西湖的词章《望海潮》(东南形胜)里的名句。对“桂子”一词,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唐宋词选》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宋词一百首》都径直注之为:“桂花”。其实不确。“桂子”一词,最早似出自唐、宋之问《灵隐寺》诗中“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一联。《南部新书》里有段话与“桂子”的含义有关,兹引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秦氏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由于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对其形象进行了改写,将“淫丧”结局改成“病丧”,故二百多年来就成了一个争议颇大的形象。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将她视为“淫妇”。本文就秦氏与宝玉与贾珍的关系,针对“淫妇”说者的观点及证据作了具体的阐述与辨明,论定:秦氏既未先诱惑宝玉又未后勾引贾珍“乱伦”,她的“淫丧”是为贾珍强暴后羞愤不已而悬梁自尽。故其悲剧既属于她个人亦属于家庭与社会。作者通过秦氏这形象就一个侧面暴露出整个贾府上层人物的道德沦丧,并预示贸氏家庭衰败覆亡命运的不可挽回。  相似文献   

17.
自13世纪以来,西方“北京形象”在“理想化”与“妖魔化”之间不断变迁。林语堂笔下的“北京形象”打破了西方“北京形象”话语霸权,解构了神秘的或带有恶意的“北京形象”。《京华烟云》描摹了北京的历史大事、精神气质、风景名胜、文化观念以及民俗生活,塑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动人的北平”形象。在《京华烟云》的基础上,《辉煌的北京》进一步展现了北京古老的辉煌、丰富多彩的民众生活及其精美的艺术,展现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北京形象。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诗歌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和哲理诗等三类。陶诗一般均呈现为情与景会、物我相融和意境浑成的特点。在以《饮酒》、《杂诗》和《拟古》等为代表的咏怀诗中,陶渊明亦有着独特的艺术创造。其具体表现为用高度概括的形象化方式,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怀,特别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和景物形象,使情感客观化。诗人或侧重于写“景中情”,或侧重于写“情中景”,但都达到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9.
“看”字是汉末以后兴起的常用词,在《世说新语》中用例较多,含义也较丰富。本文内容:(1)分析“看”在文中的含义及含义的使用频率,对其自身义项分布进行说明。(2)分析常用义项与近义词的异同点,更明确显示“看”的确切用法及它的词义渗透现象。(3)对非常用词做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