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济南北部地热田的成生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济南北部地热田的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岩浆活动特征、地温场特征等资料,并结合地热田内的钻探资料综合研究认为,济南北部地热田内地热水来源于南部山区的深部径流补给,主要赋存于北东向与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的破碎带及附近,深部灰岩热储的岩溶发育较差.研究表明:断裂构造沟通了深部热源,济南岩浆岩的侵入作用对地热资源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河北隆化县七家温泉历史悠久,洗浴、治病历史可远溯到隋、唐。温泉泉眼有6处,水温为30~80℃。温泉水的热储温度达174.96℃,循环深度为3 175 m。利用电法、磁法等物探方法对温泉村地热田进行勘查,确定了北北东向的两家-锦山断裂为控制地热田发育的深断裂构造,温泉多沿该断裂呈带状分布。近东西向断裂切断了两家-锦山断裂,并产生错移,使地热田分成南北两段,南段多为高温地热井群,北段广泛分布中低温温泉群。七家温泉的成因可描述为大气降水在两家-锦山断裂北段地势较高的开启处入渗地下,沿断裂通道与深部推测隐伏岩体(即热源)沟通,并获得加温,继续循环在构造交汇处涌出形成温泉,是典型的断裂-深循环型温泉。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南京仙林大学城地区羊山公园地热地质条件,在了解该区地层岩性结构构造、热储埋深等地热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s, CSAMT)对断裂构造进行地质物探综合解译,并结合地质资料综合研究调查区2 500 m左右深度内断裂位置和展布特征,对该区断裂构造进行深入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地热资源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并具备地热储积的"热源、通道、热储、盖层"等基本热储水文地质条件,具有良好的地热资源勘查前景,断裂交汇处为地热资源勘查有利部位。研究结果对掌握南京市地热资源总体特征、了解地热流体补给来源、制定地热资源保护区划、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广东省韶关市温泉的出露特点与分布特征,为韶关市温泉的整体勘查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对研究区内温泉点的出露位置、构造、热储岩性和水化学特征等进行分析,总结韶关市温泉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就构造而言,研究区温泉多分布在深大断裂带附近或其衍生的次级断裂上,且往往出露在两组断裂交汇部位;就岩性而言,有54处温泉出露于侵入岩区及其与围岩接触带附近,22处出露于碳酸盐岩区,仅有6处出露于碎屑岩区。研究区温泉的分布受热源、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深大断裂连通了深部热源,构造裂隙则为地热水提供了主要的运移和储存的空间。NE向深断裂和EW向构造岩浆岩带交汇区域的侵入岩中构造裂隙极为发育,是温泉的集中分布区,而泥盆系-石炭系向斜盆地内断裂发育的碳酸盐岩中,温泉往往沿褶皱轴向形成集中分布带。  相似文献   

5.
王美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6):7754-7759
通过油藏解剖和其成藏条件的空间配置关系,在总结七泉湖构造带水西沟群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及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运移输导通道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得到七泉湖构造带水西沟群油层的油运移输导通道主要包括①燕山期断裂是胜北洼陷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油向上覆西山窑组和三间房组地层垂向运移的输导通道;②砂体配合断裂是胜北凹陷水西沟群中的油向七泉湖构造带水西沟群中侧向运移的输导通道。七泉湖构造带水西沟群油层的油运移输导通道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燕山期断裂的发育程度控制着胜北洼陷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油向七泉湖构造带水西沟群中油的供给量;②七泉湖构造带水西沟群砂体的展布特征控制着油的聚集区域,被水西沟群砂体配合断裂形成的输导通道连接的高断块圈闭的构造高部位是油聚集的主要区域。综上所述研究可以得到断裂配合砂体连接的断块型圈闭附近应为七泉湖构造带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6.
滇东南薄竹山地区温泉出露5处,分别分布于薄竹山花岗岩体的南西、北东两侧,均为上升泉,其热水化学类型均为HCO_3-Na~+型;温泉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高度在海拔2 000m以上;呈带状热储结构,热储温度以邻区类比为70~110℃;估算热水循环深度2 580~2 977m.区域内北西向张性断裂及发育的岩溶通道起主要导水作用,区内发育的构造裂隙网起导热作用.该区温泉成因模式为大气降水补给的断裂深循环型地热系统.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热资源赋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浙江省地热资源概况,结合浙江省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其地热资源赋存特征。浙江位于我国东部薄壳地带,莫霍面的起伏控制着省内大地热流值的分布趋势,省内地热井(泉)多分布于莫霍面埋深浅且热流值高的地区。省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为深部岩层的富水及导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江山-绍兴深大断裂为界,浙西北地区地热资源以沉积盆地型为主,热储岩性主要为灰岩、砂岩,热储类型为上部孔隙型下部岩溶型层状,其褶皱山区则为隆起山地型,热储类型为岩溶型层状兼带状;浙东南地区主要为大面积的丘陵山区,地热资源类型以隆起山地型为主,热储岩性主要为岩浆岩、火山岩,热储类型为裂隙型带状。浙江省热水主要为偏硅酸-氟热矿水,受赋存环境影响,浙东南地热水偏硅酸、氟、氡等含量普遍高于浙西北。  相似文献   

8.
鉴于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分布和成因的复杂性及其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性,以东营凹陷平方王-平南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钻井岩心及生产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岩心常规物性分析、薄片鉴定及元素地球化学等技术手段,明确研究区碳酸盐岩潜山储集特征及成因,并建立储层分布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次生孔、洞和裂缝主导的储层,表生岩溶作用、断裂作用、岩浆侵入作用等共同造成了研究区内储层复杂的成因及分布;残丘山遭受加里东期及燕山—喜山期两期表生岩溶,形成了潜山顶部孔-洞-缝型储层,而在潜山底部岩浆侵入引发的裂缝及溶蚀孔形成了潜山内幕孔-缝型储集体;对于断块型潜山而言,潜山顶部孔-洞-缝复合型储层为断裂破碎作用或断裂破碎作用与加里东期表生岩溶相叠加的结果,下部则以诱导裂缝带及岩浆侵入形成的裂缝为主导,伴生有微弱溶蚀,形成内幕孔-缝型储层。  相似文献   

9.
浅析秦皇岛地区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秦皇岛地区地热资源带状热储和层状热储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论述,分析探讨了断裂构造对带状热储的控制作用,断裂构造以及基底形态和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对层状热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弄清渤南洼陷罗家垦西地区沙三段稠油的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从而为该区勘探提供依据,综合运用钻井、测井以及多种分析化验资料对稠油成因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罗家垦西地区沙三段稠油平面上呈近南北向带状展布,稠油自下而上油性逐渐变稀;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以及油源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稠油为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在东营组这一早成藏期生排的低熟油气,为原生成因;稠油的横、纵向展布以及地化特征有悖于生物降解、水洗、氧化等次生成因稠油的展布规律。原生稠油的预测思路应是成藏期油气输导条件恢复、优势运移方向分析以及运移路径上有利圈闭的预测,据此认为研究区稠油主要分布于高部位的浊积水道砂体与断裂组成的一系列构造岩性圈闭中。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储集体发育模式,综合运用岩心、测井、试油及露头资料对太古界储集体微观储集空间及宏观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认为太古界潜山发育了风化壳和内幕两套储集体,两类储集体形成的主控因素及发育特征有差异。结果表明:风化壳储集体主要受控于断裂改造程度、岩石矿物组成与风化体保存程度等三大因素,潜山顶面岩石矿物组成的差异影响风化壳储集体的平面分布,断裂改造则影响了风化壳储集体的纵向规模,而风化体保存程度控制了风化壳储集体的最终储集性能。内幕储集体主要受控于构造改造程度、岩石矿物组成、潜山岩石结构等三大因素,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岩石矿物组成差异较小,构造改造程度为控制内幕储集体发育程度的最关键性因素,潜山岩石结构为重要的调节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综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岩心观察,对饶阳凹陷东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及北部任丘潜山上覆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沉积特征、成因机制及地质意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多种原地形成的拉伸—挤压作用及液化作用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由下至上依次为同沉积断裂层段、地震角砾岩层段、液化砂岩脉层段、软沉积变形层段和液化均一层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是控盆边界断层以及控制潜山活动的控山断层活动强烈时期,频繁引发震级高于5级的地震,且越靠近凹陷东部断裂带,地震构造发育的类型越多;微断层、微裂缝等的形成能极大地改善储层渗透率,使之成为潜在的油气储层或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3.
张家文  吴勇  刘琴  马鑫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4):14492-14499
为研究云南尼格地区热泉的成因模式,通过水文地球化学分析,从热泉的补给来源、高程、热储温度、热通道及热源特征等多方面阐述该地区主要热泉的成因模式。水化学特征研究认为该地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水,其中在碳酸盐地区为HCO3-Na·Ca型水,花岗岩地区为HCO3-Na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热泉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估算补给高程约1853.77~2004.33 m;SiO2地热温标估算热储温度大致在98.68~125.71℃,循环深度为1431.7~1890.07 m;丫沙底温泉、尼格温泉和老虎滩温泉冷热水混合比例分别在35%,43%和80%。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热泉成因模式为断裂构造型,尼格地区热泉补给水为大气降水,经断裂深循环后最终在碳酸岩地区或者断层破碎带的适当位置出露于地表。热源为上地幔热流供热与花岗岩中U、Th、K等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构成的复合型热源。  相似文献   

14.
肇州地区在纵向上分别形成三套热储组合地热田形成于裂谷构造环境,断裂带及附近的储盖组合发育区是地热田形成的有利构造部位,深大断裂是深部热流向上部地层传送的良好通道及热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地热资源量模拟计算表明,肇州地区热储内总的地热水资源量为3.3×1010m^3,扣除热储内不易开采的热水量,仍有2.31×1010m^3的资源量。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为了确定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运移输导通道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在油藏精细解剖基础上分析了油气分布与源岩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开展了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输导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运移输导通道主要有2种,一种是油源断裂的垂向输导通道,将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至东一段。另一种是砂体的侧向输导通道,将侧向分流至东一段的油气侧向运移至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上聚集成藏。油气运移输导通道对油成藏与分布有3个主要的控制作用:①油源断裂垂向输导为东一段油气运移成藏提供了油源;②砂地比大于20%的区域是东一段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③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为东一段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王古1潜山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古1潜山是首次在东营凹陷钻探成功的深部潜山.通过对王古1潜山的构造特征、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认为王古1潜山属于内幕式的褶皱块断山,是经历了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多期次挤压、拉张应力场相互叠加所发展起来的潜山,其内幕逆冲推覆构造为断层传播褶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王古1潜山的烃源岩、储集层以及油气运移通道等条件,最后,提出在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7.
惠民凹陷西部深层断裂样式与古近纪盆地原型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断裂构造形成的力学分析,通过对三维地震数据体的水平切片及剖面的解译、区域构造图的编制,系统研究惠民凹陷西部深层(基底、孔店组-沙四段(Ek-Es4))断裂样式,并对其组合特征、分布规律、活动性质及对古近纪原型盆地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断裂成因、古近纪原型盆地的性质及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惠民凹陷西部深层断裂样式可划分为走滑成因断裂样式与伸展成因断裂样式两种类型;基底断裂样式的形成与燕山末期郯庐断裂的左行走滑及鲁西隆起的逆时针旋转趋势相关,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断裂样式与NNW向伸展及郯庐断裂等深大断裂右行走滑作用叠加密切相关;深层断裂样式的特点、分布及沉积特征反映惠民凹陷西部古近纪原型盆地形成过程与走滑作用密切相关,盆地原型应为走滑-伸展型盆地,而非单一的伸展型盆地;深层断裂样式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内部结构,也控制了砂体的分布,并为油气向缓坡带运移提供了通道,从而最终控制了深层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的成藏控制因素及油藏富集规律。在沉积相、砂体展布及油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试分析、测井、录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对长2油层组烃源岩、沉积微相、储渗砂体、运移通道、盖层及圈闭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区长2地层遭受剥蚀,大面积缺失,发育零星小规模油藏;北区远离烃源岩,在缺少远距离运移通道的情况下,难以成藏;中区紧邻烃源岩,储渗砂体、裂缝及不整合面构成向上运移通道,鼻隆构造与长2_1~3上部层系具有遮挡能力的泥岩作为有利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研究区发育岩性、构造-岩性、弱构造-岩性等3种油藏类型,长2油层组具有"渗透性砂岩为主的多运移通道、构造与岩性双重控制、盖层与砂体结构决定纵向分布"的近源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总结天津山岭子地热田雾迷山组热储流体水化学特征及成因,通过水化学方法研究了雾迷山组热储流体水化学特征,形成机理及其赋存环境。结果表明:山岭子地热田雾迷山组地热流体的矿化度在1~2.2g/L之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4·HCO3-Na型,与奥陶寒武系热储流体离子组分特征相似;雾迷山组水化学样品点在Na-K-Mg平衡图中位于不平衡区。可见雾迷山组地热流体与上覆基岩热储存在水力联系,离子比值分析结果表明地热流体水化学成因主要为混合作用、碳酸盐溶解、阳离子交替吸附等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地震解释和沿层相干切片,结合储层沉积特征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南部肇州油田层控多边形断层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层控断层定向排列,展布方位与斜坡走向平行,并向着斜坡上倾方向倾斜,其发育时期与青山口组末期—姚家组沉积早期的构造抬升事件相对应,地层翘倾引起的重力滑动作用被认为是驱使断层活动的成因。层控多边形断层的平面展布受砂体和构造断层的影响,集中分布在含砂地层厚度较薄的区域,并且多向着构造断裂下盘生长。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多边形断裂的启闭性质不同,其在油成藏中的作用也不同。成藏期(明水组末期)区域应力场为北西向挤压,北西—北北西向沟通青一段源岩和葡萄花油层的活动断裂是垂向输导油的油源断裂,而此时东西展布的层控断裂受正向挤压,断面紧闭,对油成藏主要起遮挡作用。新生代以来至现今区域应力场转变为近东西向挤压,层控多边形断层展布方位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具有高渗透性,成为油在低渗透储层内侧向运移的高渗透通道,促进油藏连片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