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业创新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芜湖积极当好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谋划打造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更深层次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芜湖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重大意义和有利条件,提出芜湖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周勇  孙瑞 《安徽科技》2021,(9):11-12
区域产业协同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安徽作为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与沪苏浙实现产业协同创新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要求."十四五"期间,安徽应科学把准定位,携手沪苏浙,扬皖所长,在加快建设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中展现安徽担当.  相似文献   

3.
正6月3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该中心是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建设。未来,该中心将围绕长三角重点领域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突破。2020年3月,科技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性、引领性支撑。根据科技部的意见要求,明确由上海市牵头,协同苏浙皖三省共同组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高地。  相似文献   

4.
正全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长三角资源平台建设,有力支撑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部署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2020年3月,科技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性、引领性支撑。  相似文献   

5.
赵惠  孙靓 《安徽科技》2023,(12):7-10
<正>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布局的重要节点,也是支撑科技强国建设、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合肥作为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要枢纽,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产业发展独具特色,富有改革创新传统,是国内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推进建设合肥科技创新中心,对于提升安徽省在国家创新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具有关键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近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开启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新阶段,共同推进"一个聚力、三个联动、一个接轨",即聚力服务国家战略,合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实现创新计划、成果转化、创业品牌联动;通过空间接轨,共同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7.
<正>长三角是我国产学研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安徽要深度融入长三角,需要注重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全面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安徽与长三角区域如何实现科技创新融合发展,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坚持错位发展,突出合肥在科技创新融合中的新引擎作用在长三角区域内,有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合肥。它们各具特色与优势,但合肥是全  相似文献   

8.
张将 《安徽科技》2021,(2):23-2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作为长三角地区后发城市,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是滁州当前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推动众创空间建设是促进创新发展、社会就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自1987年国内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诞生以来,中国孵化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作为创新型孵化器的众创空间,"众"是主体,"创"是内容,"空间"是载体.开放与低成本、协同与互助、结合与便利化是众创空间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金华市作为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27个中心城市之一,沪杭金发展带重要节点城市,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判断和谋划上来,在科技人才、科技环境、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策略,以此推进金华经济建设的全面、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分析长三角四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利用2008—2018年面板数据对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安徽短板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策略,包括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城镇化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构建产业联盟、促进要素流动等。  相似文献   

11.
正6月3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海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江苏省副省长齐家滨,浙江省副省长卢山,安徽省常务副省长邓向阳在浦江论坛开幕式上共同为中心揭牌。作为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担负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使命。2020年3月,科技部、  相似文献   

12.
<正>杭宁发展带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杭州、南京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杭宁高速沿线的县市为主体。本文的杭宁发展带重点以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南京、扬州、镇江为主。国务院于2008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宁湖杭沿线发展带(即杭宁发展带)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确定的九条发展带之一,重点定位于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城镇发展有序的新型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按照《意见》和《规划》导向,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要求不断强化,即将通车的杭宁客专也将大大拉近两地时空距离,推进杭宁发展带建设的宏观环境与基础条件均已具备。  相似文献   

13.
甘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加快建设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甘肃的科技、文化、产业和金融力量高度集中于兰白都市圈,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化基础、战略条件和战略地位。建设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路径:建设兰白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创新化构建引导激励与创新追赶两个政策层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政策体系,解决诸多制约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发展问题,将区域长期积累的特色产业基础、潜在科技"势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创新"动能",打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充分利用长三角优势科技资源,为浙江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重要支撑?近日,由浙江省科技厅主办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媒体行"采风调研活动如期举行,通过对4家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的走访,  相似文献   

15.
以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重要契机,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体系,对于杭州发展十大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四个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企业创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企业创新主要指科学技术创新,它是"识别出经济上可行的发明"(如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服务),并尽一切可能将这服务业企业创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邓其福 《安徽科技》2021,(12):21-23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变革的助推之下,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已成为各国竞争焦点.从我国来看,进入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层管理部门也适时出台了国家高新区发展规划、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等指导文件.另外,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日益抬升,安徽省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等纷纷出台.本文主要结合新站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新站高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站高新区产业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何雪莹  张宓之 《创新科技》2021,21(11):42-51
考察了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探究影响城市间协同创新趋势特征的关键因素,为区域一体化下的创新政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基于2010—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跨城市创新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创新合作广度对发明专利授权量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度量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形;创新合作深度对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影响呈倒"U"形,但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影响并不显著.长三角城市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及所处发展阶段制定合适的创新合作策略,积极参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创新活动,提升区域创新绩效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21年,萧山临江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区域特色创新体系,不断深化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全力助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乔  张将 《安徽科技》2021,(4):10-12
"十三五"时期,滁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谋深谋实滁州市"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思路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滁州市科技实力明显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创新指标保持位于全省第一方阵,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提升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正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在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率、提高科技投入效率、降低全社会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满足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托上海科技创新资源,以长三角与长江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