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正>对标国际典型创新型中心城市制造业发展模式,分析上海制造业发展历程,本文重点提出了体现国家战略和高端品牌的复杂装备产业、以传统产业升级和集成化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5G+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网络技术产业、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智能交通产业、面向老龄化需求的健康医疗产业以及以融合化发展为特征的新一代服务产业七大新兴细分行业发展方向,为实现上海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浙江省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近年来,杭州紧紧围绕打造万亿级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目标,聚焦智能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加快打造国内先进的现代装备产业体系。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壮大,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企业梯度进一步优化,对杭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贡献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3.
正在布局产业发展新动能方面,2017年上海市以提升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支撑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行动计划,重点突破工业物联网、大数据、高端芯片等核心技术,智能工厂、智慧生产、智能服务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其中,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2017年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速率。截至2017年10月31日,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经济总量2350.74亿元,增长6.77%。  相似文献   

4.
正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以下简称"松湖华科")是由松山湖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和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定位于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领域的专业孵化器。该孵化器重点培育三大产业方向: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装备、智能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型电子制造业(传感器、读写器、集成电路等),以及制造服务业(创意设计、信息服务、研发中心等)。  相似文献   

5.
《杭州科技》2016,(6):35-38
正杭政函[2015]128号重点任务(一)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技术、产品和服务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立足杭州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重点方向,加快发展自主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具有深度感  相似文献   

6.
浙江师范大学精密机械与智能结构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紧紧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环保和文化等"八大万亿产业"的发展需求,以推进智能仪器仪表的研发与产业化为目标,重点开展能量回收与自供电技术、精密驱动与控制技术、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以及生物电阻抗检测及其成像技术等多个方面研究.研究所相继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部省级项目18项,以及横向课题17项.  相似文献   

7.
正高端制造业一般认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高端的制造业",指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生态产业等新兴产业,代表了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方向;二是"制造业的高端",指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高端化改造升级,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渗透和延伸。高端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安徽省高柔性激光智能制造与检测工程实验室于2020年9月由安徽省发改委批准建设。实验室定位于先进激光智能制造与激光智能检测技术研究,面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发展需求,针对制约传统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的瓶颈问题,重点开展高柔性激光光源研发、智能制造、智能感知与检测三个方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为我省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吴玮 《安徽科技》2014,(12):19-20
芜湖市围绕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多措并举,引导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着力打造促进产业发展的公共研发平台。目前,全市组建了奇瑞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芜湖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5个重点产业研究院,10多个产业研究院在建,涉及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电子通信、智能电网、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领域,促进了人才和技术向芜湖集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职院校掀起了专业群建设的高潮,各个学校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路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分析研究商丘市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结合学校自身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确定了重点发展建设了农业技术、智能制造、商贸物流三个专业群,以“树立群的意识、推进群的建设、做好群的管理”为行动指南,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为己任,健全评价机制,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云南省2014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结合云南省产业发展情况,依据产业增长潜力、产业带动能力和产业经济效益等7个标准,选取增加值规模、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10个指标进行考察,最终确定生物医药产业、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和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为云南省"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以来,兰溪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兰溪纺织产业改造升级,精准培育重点细分行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效能提高,增加产业创新有效供给,提高产业服务整体水平,打造更有利于兰溪棉纺织产业发展的创新服务生态系统,推动棉纺织产业向智能、高端、绿色、生态方向发展,将兰溪建设成为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市和浙江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兰溪经验。  相似文献   

13.
《广东科技》2021,30(5)
正0引言当前,发展智能制造是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的主攻方向。机床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通常以高档数控机床为代表。高端数控机床又被誉为"工业母机",是事关产业基础高级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在航空航天、船舶、高精密仪器、车辆、医疗器械等高端装备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处于制造业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推动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杭州市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培育再造发展优势,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日益提高。随着国际化的视野、经营理念,以及国际资本与技术不断涌入,杭州互联网经济、信息软件产业蓬勃发展,并有力助推信息电子、通用装备业、汽车整车、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形成产业优势。可以说,国际化是产业高端化的必由之路,产业高端化也是推动杭州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助力。在杭州高端制造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当下,进一步促  相似文献   

15.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具有技术水平强、产业关联度高、产业规模大、增长率水平高等方面的特点。文章以乌鲁木齐为例,选取了28个工业行业,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乌鲁木齐的主导产业进行分析,识别出今后乌鲁木齐可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包括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等四大产业,并对这四大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何瑾 《科技智囊》2013,(8):38-40
智能制造装备:集制造、信息、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是高端装备的核心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预测、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装备的总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之一,而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的核心,是制造装备的前沿和制造业的基础。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也已成为当今工业先进国家的竞争目标。"未来的制造装备需要软硬件结合,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优势,乘势而为,做强做优做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领域,主要包括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总体发展动态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选取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先进通信设备、3D打印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的重点行业领域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世界装备制造业产业双向转移态势显现,关键技术将影响各国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和竞争格局,智能化、高端化、节能化和服务化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发展,必须充分借助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两个驱动要素的互动牵引作用,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9.
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立足天津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优势,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产业发展先导区建设初见成效。2016年拥有"四上企业"5,102家,实现总收入23,640.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0.9%,,高于同期全市"四上企业"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示范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研究发现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21园"科技型企业高度聚集,有力带动了园区经济发展,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0.
智能传感器凭借其应用灵活、易于编程、功能多样的优点,日益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消费领域.本文围绕产业现状、技术趋势、省内布局、创新重点等方面,全面介绍安徽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现状并提出智能传感器产业未来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