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清西方力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揭示了西方力学知识及其传播者、受众等传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明晰中西力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研究明清传教士及士大夫对中西力学的会通;通过梳理明清受众对西方力学的评价,进一步分析出其注重实用价值、忽视理论的认知倾向;这一倾向在入清后更为显著,反映出明清西方力学在中国传播模式的转变,体现出反馈机制的建立对西方力学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交流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明清两代逐渐增多,伴随着西方传教士而来的西方绘画艺术,尤以铜版画为代表,其数量最多且影响较为广泛,对明清之际中国绘画不论是宫廷美术和文人绘画、民间美术都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而此时的中国绘画一方面是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与提高,另一方面是国门日益被打开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在内外双重作用力之下,求新思变是必然的,逐渐出现一些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的中西会通,是在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涌入时所产生的一个独特现象。在明清之际,传教士输入的西方科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远超过宗教神学的影响。通过分析中西会通的历史背景,本文进一步阐释中西会通的内涵和产生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传教士是明清天主教史研究中的传统课题,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势,即在传教士个案研究的选题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传教士活动范围和领域方面呈现出不断拓宽的趋势。学界在传统研究领域里不断出现的新成果,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尽管明清天主教史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范式转换,但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之栽体的传教士来说.对其研究不应减弱而需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揭开了西乐东传和中乐西传的序幕。西方的乐器,乐曲等被介绍到了中国。同时中国的民歌也通过他们带回了西方,出现了中西方相互交融的新局面,并推动了中西双方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西方电磁学输入中国考略陈步峥(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北京100011)西方学术输入我国,约可分为2期。第1期在明清之际,随耶稣会传教士一起来华(明万历初至清乾隆中叶);中断百年后,第2期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延续至今。清政府于乾隆中叶禁绝西方...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义,采用“况义”之法,从文化层面入手,以基督教教义阐释古代儒家思想,并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双向的翻译、阐释和研究工作,呈现出与以往佛教东传时的“格义”不同的特色。这一工作从本质上讲具有跨文化乃至跨文明的比较性质,而“况义”之法及其理论,也不失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方法论渊源之一,对于当...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西方图书馆观念传入中国的历史,分析了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的影响,指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图书馆将西方图书馆的理论、图书馆的管理和技术、方法等带进了中国,突破了图书馆单纯的藏书性质,客观上对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产生了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代报刊是西方传教士首创的。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我国的办报活动分为两个阶段。传教士报刊开启了民智,推动了思想启蒙的发生,对我国国人自办报刊起到了示范作用。传教士在中国文化近代化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代晚期西方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晚期传教士将西方近代绘画带入中国,开始了中西方艺术的第一次正面交流,但是由于中西方审美观的巨大差异,西方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洋版画艺术方面,尤其是坤舆图、西方原版图书以及圣迹画对明代晚期的中国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降,中西文化的交流,往往以基督教的传播为因由,《天学初函》保存了这一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一批文献。分析这批文献,可以发现明末士人与来华传教士引进完整西学体系的努力;同时,通过《天学初函》的流传,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学体系在与中国固有的知识体系的角力中逐渐销蚀、肢解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隐元禅师和南明抗清人士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元隆琦是日本黄檗宗的开山祖。然而,他首先是一位明末遗民,一位悲伤的亡国诗僧。这可以从他和南明抗清人士的关系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3.
明清诗学视野中的诗韵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韵审美特征的探讨;三是对诗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明清诗论家对诗韵的论说,多方面地展开了古典诗韵之论,将南朝以来人们对诗韵的阐说予以了提升和深化。  相似文献   

14.
明朝末年,已成为清朝藩属国的朝鲜仍派人与明朝进行秘密联络。于是,一些明军将领便产生了“联鲜图奴”的想法。崇祯十三至十五年,副总兵王武纬先后三次率船队由登州出海,与朝鲜方面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但明朝在明清战争中居于劣势,并不能提供强大武力支持朝鲜公开反清,朝鲜与明朝并未能达成正式的盟约,“联鲜图奴”之议最终只能流于空想。  相似文献   

15.
郑芝龙本是明末闽粤沿海海商海盗集团的首领 ,受抚后 ,担任福建总兵之职。他借助明廷的名号和力量 ,垄断了东南沿海的贸易。明亡后 ,明的残余势力先后在南京和福州建立福王、唐王政权。郑芝龙遂翊赞唐王 (隆武帝 ) ,统管当时全闽兵马 ,以至权倾朝野。但他拥立唐王的目的并非为了抗清复明 ,而是为了保住自己海上贸易的特权 ,故当清军大兵压境时 ,他不作任何抵抗就投降清廷。历来史家都把唐王政权的灭亡归咎于郑芝龙 ,其实是不够客观的。本文分析了唐王政权灭亡的原因 ,论述了郑芝龙辅助隆武帝抗清所起的积极作用 ,力图给郑芝龙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介绍清代几位外国传教士翻译在参与中外外事活动中的表现及作者对他们的评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天文学的发展经历元代高峰之后,从明初到万历年间开始止步不前,之后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到我国,带来了一些先进的天文知识——天文仪器、天文历算、天文著作,使我国的天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飞速发展时期。但是传教士在天文知识的传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先进的“日心说”没有及时传入我国,望远镜也未在我国得到正常地使用。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传教本质属性的影响和国人对西学吸收主动性不够。  相似文献   

18.
文学具有承接性,在明清易代之际,沈谦在吸收明代词论的基础上对明代词论进行重构,有对明词的肯定与接受,亦对清初的词风沾溉颇多。特别是他推重词体的词论,对词文体的自觉与合理的定位,为清代词人推尊词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沈谦的词学思想中,又有杂糅的成分,譬如他有时阐发词的正变观,但又可看到他对词之正变观的消解。  相似文献   

19.
元明清时期是西南边疆与中央关系构建整合步入正常化轨道的重要战略期。三代封建统治者对建构整合西南边疆与中央的关系十分重视,采取了多种举措来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试图加快西南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如在政治上实行内地化管理体制,在民族地区则稍加变通。在唐宋羁縻之治的基础上,元代实行土官土司制度,明朝发展为土司制度,并进一步完善;清初继承明代的做法,对土司制度更加严格、规范,并适应形势发展适时改土归流,同时与边疆割据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封建中央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西南边疆成为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西南边疆与内地交通联系的畅通,为封建王朝中央整合与西南边疆之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