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探索》2004,(12):76
生物学家最近警告说.目前全世界的濒危物种很可能远比人们先前想象的要多。最新研究发现.一些物种的灭绝会导致以这些物种为食、或被这些物种庇护、或借助这些物种传播花粉,以及由这些物种提供其他帮助的另外一些物种的灭绝。比如.疣猴的灭绝就导致了三种只以疣猴为宿主的虱子的灭绝。科学家运用电脑模型来估计宿主物种在全球食物链中的地位.结果发现除了全球公认的12200种濒危物种之外.还存在另外至少  相似文献   

2.
随着地球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不少生物学家认为地球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大约有3个物种灭绝。然而,生物学家发现,这种灭绝现象也有例外,有些在几十年前已经宣告灭绝的物种在野外又被人们重新发现了。生命的顽强有时候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些失而复现的动物就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3.
物种丧失 数百年来,物种、种群(包括作物、家畜和家禽品种)以及自然生境的丧失过程都在明显加速。 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为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包含在物种个体之中,故此处只谈物种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 生物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过程,但灭绝的速度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而大大加速。有些科学家估计,自1600年以来,人类活动已经导致75%的物种灭绝。众所皆知的渡渡乌、毛象、塔斯马尼亚狼和恐鸟都是由于人类捕猎而灭亡的。有些种因被过度商业利用而处于灭绝的边缘。如在肯尼亚…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8,(2):7-7
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次恐怖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当时,大约90%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上物种惨遭灭绝。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早在这次大灭绝发生之前至少几千万年,曾一度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中各个深度的苔藓虫就开始走向灭绝。也就是说,二叠纪大灭绝并非是陡然爆发、瞬间结束的,而应该是一个很缓慢的渐进过程:首先消失的是深海动物,接着是浅水居民,最后才是陆地物种。  相似文献   

5.
物种灭绝     
地球上的生命正处于又一次大灭绝的时期,在过去500年中,诸如旅鸽、海雀、袋狼和斑驴等844个物种已经灭绝,还有多达16000个物种正受到灭绝的威胁,世界上11%的鸟类已经芳影不存,非洲一些地方的类人猿减少了超过50%,亚洲40%的动物和植物将很快消失,目前一半的有袋(目)动物和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境地,到2025年,全球2/3的海龟也将与我们永别。这仅仅是物种灭绝的冰山一角,尽管已经有150万个物种被人类所认识,但估计自然界中物种的实际数量为500万到3000万个,科学家估计可能每20分钟就有一个物种灭绝或者说一年灭绝27000个物种,很…  相似文献   

6.
文澜 《科学之友》2005,(6):20-20
地球在遥远的过去发生过多次物种大灭绝,这种灭绝一次次地将地球生物推向绝境。科学家发现,物种灭绝并不是源于什么突发事件,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而目前地球正处在物种大灭绝周期。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阐述了地球物种大灭绝的周期性。科学家发现当今地球正处在物种大灭绝周期——地球生物随时可能再经历一次物种大灭绝。  相似文献   

7.
去年7月,一组古生物学家提出,所有时期的最大量的物种灭绝不是由于小行星爆炸所致,而是由于简单的二氧化碳:大多的二氧化碳在海里泛滥!研究者们宣称,二氧化碳开始毒害动植物的细胞组织并溶解海生动物的壳。充满疑团的大量物种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的2.5亿年前,95%的物种被灭绝(与之形成对照,6500万年前根除恐龙的小行星或营星消灭了地球上50%的物种),人们已就二叠纪的物种灭绝间题争论了几十年了——仅仅几年前有迹象表明西伯利亚巨大的火山喷发可能是罪魁祸首。但是今年在布莱克斯堡的弗吉尼亚·波利塔克尼克研究院的里查德…  相似文献   

8.
地球自距今5.4亿年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来。由于环境变化等自然因素,已先后造成了5次生物大灭绝。尽管每次大灭绝使大批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了,但也有些更能适应环境、更进化的生物保留下来并得到大发展,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一步一步地由低等进化为高等,而且最后成为最多样性、最繁盛的阶段。但自200年前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已导致大批物种消失,使地球进入了第6次生物大灭绝。由于这次大灭绝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引起的,因此其后果特别严重,如若不采取措施,最后灭绝的将是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9.
目前地球几乎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近代物种的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要快100万倍!面对这组惊人的生命灭绝数据,潘文石认为自己应责无旁贷争分夺秒地去努力工作。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07,(2):22-23
科学家指出,在没有人的干预情况下,过去的物种大约可以生存100万年,物种灭绝的速度大约是每年在每100万个物种中有1种消失.自人类出现以来,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的活动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增加了1000甚至10000倍.显然,我们正处在某一地质史上突发性的物种大灭绝中.要说明这个问题,也许再没有比已经消失了的动物更好的例子了.  相似文献   

11.
王建华 《世界科学》1999,(1):27-30,20
物种的衰降及灭绝一直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优胜劣汰的物竞天择自然规律。但现今的物种灭绝除自然界生物进化因素以外,人类异常干扰因素更堪称是"杀手"、"'元凶"。通过检测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样品表明,自然界的物种灭绝现象已持续发生演绎了数百万年之久,每年约有1-3种物种速灭绝厄运。但现今状况则令人颇为吃惊,据科学测算,现今自然界物种的灭绝率为1000种/年以上,占纯天然性物种灭绝率指数的1000倍,这还仅是一种保守估算所得值(按最低保守数估算所得值)。像距今6500万年以前的恐龙遭厄运那样,人类目前已…  相似文献   

12.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加快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正>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001000倍。全世界每天灭绝最高达100个物种,每小时就有近4个物种灭绝。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2014年3月,我国大陆地区公映了一部科幻影片《雪国列车》,它是根据科幻漫画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气候异常让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绝大多数生物灭亡了,只有少数仅存的生命存活在一  相似文献   

14.
许多稀罕的物种曾经被认为灭绝了。但是很多年后。人们又在某个隐秘的角落里发现了它们。侏儒眼镜猴就是这样一种神秘的动物.它在87年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科学家一度把它列为灭绝物种。然而,最近美国科学家在印尼的森林中捕捉到活的侏儒眼镜猴。  相似文献   

15.
方陵生 《世界科学》2012,(10):12-13
●无脊椎动物为人类和世界经济提供了大量服务。是自然资本中一个不可分割然而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的部分。它们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如此重要。我们为此能做些什么呢?自工业革命以来,估计已有1万个物种因人类活动而灭绝,至少四分之一的无脊椎动物在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中丧失栖息地而濒临灭绝。研究表明,65%。80%的节肢动物仍在等待我们去发现。由于缺乏对无脊椎动物大规模的分类工作,许多物种在我们还不知道它们存在的情况下就悄然消失。  相似文献   

16.
提起大约6500万年前的侏罗纪的恐龙,大人和孩子们都很熟悉.甚至连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也能讲出不少道理来.然而有些知名的大型哺乳动物也曾遭到灭绝,能把它们的前因后果讲清楚的人,恐怕就很少了.  相似文献   

17.
晓阳 《大自然探索》2009,(11):49-53
随着地球历史的变迁,曾经有过的许多物种都逐渐灭绝了,最新统计显示,现今地球上13%的植物物种可能会灭绝,还有科学家认为这个数字大大低估了实际情况,真实比例可能高达47%。  相似文献   

18.
灭绝     
《科学之友》2004,(11):60-61
进化既是历史上的成功事件,也是历史上的失败事件。当一个物种无法存活时,我们便称之为“灭绝”,也就是它停止生存了。至于其消失殆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使它无法生存下去,也可能是因为新的掠食者移入,将它们赶尽杀绝或者是生物进化成了另一种更能适应环境的新物种。  相似文献   

19.
许汉奎 《自然杂志》2008,30(4):232-234
地球自距今5.4亿年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来,由于环境恶化等自然因素,已先后造成了5次生物大灭绝。尽管每次大灭绝使大批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了,但也有些更能适应环境、更进化的生物保留下来并得到大发展,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一步一步地由低等进化为高等,而且最后成为最多样性、最繁盛的阶段。但自人类200年前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的乱捕乱杀、乱砍乱伐各种生物以及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已导致大批物种消失,使地球进入了第6次生物大灭绝。由于这次大灭绝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引起的,因此其后果特别严重,如若人类不采取措施,最后灭绝的将是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20.
人工饲养能够拯救野生动物逃脱灭绝的命运吗?人们呼吁将利用动物园作为解决物种灭绝的方案,引进、捕获并饲养野生动物的项目来拯救全世界的濒危物种。物种灭绝在劫难逃吗?人们真能力挽狂澜吗?让我们听听专家的高见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