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起茶马古道,人们总会认为这是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但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主要分布地不只在大西南的云贵川,在广袤的北方腹地中,也存在一条承载千年的商贸古道。  相似文献   

2.
<正>穿越时空隧道,追溯埋藏在历史深处的北茶马古道,仿佛眼前浮现出一支驮载着茶叶等货物的马帮,离开喧嚣的街市踏上了前方漫漫长路……谈起茶马古道,人们总会认为这是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但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主要分布地不只在大西南的云贵川,在广袤的北方腹地中,也存在一条承载千年的商贸古道。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以牛羊肉和高寒青稞炒面为主食,肠胃难以承受而需茶叶助消化,为求茶便用马匹换取,可是北方地区不产茶,在西北各  相似文献   

3.
嵇小康 《科学之友》2013,(10):24-25
早在唐代,唐与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西藏,便开始了茶马互市,到了宋代进一步发展,明代达到了繁荣。茶马互市在很长一段历史上是西藏同内地经济交流的最基本内容,成为联系西藏同内地的重要纽带,也是茶马古道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情牵紧茶南宋李石《续博物志》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宋朝推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宋熙宗七年(公元1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马司,并在云南北胜(今永胜县)设茶马司,规定以茶叶交换西蕃的马  相似文献   

4.
祖国的西南边陲七彩云南,是茶叶的故乡。深藏在群山中的古茶树群落,至今仍以旺盛的生命力,诉说着远古时期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那令人魂牵梦萦的情缘。从盛唐开始,人们就把三江水浇灌出来的茶叶与西藏连接起来,到了宋朝,朝廷甚至制定了"以茶治边"的方略。1 000多年以来,一条崎岖盘桓的小道,伴随着清幽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一路走来,一路惊心动魄的苍茫和义无反顾的执着。它,就是滇藏茶马古道。这是一条马帮之路,由茶而生,以茶为基这是一条充满血性传奇的雄浑之路,艰辛悲壮,令人肃穆敬仰;这是一条中华  相似文献   

5.
清明假期,春风阵阵,乍暖还寒时节,约上三五好友,去走京西古道。古道沿途各种历史遗迹众多,既可以遥想当年古道上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又可以体会"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萧瑟气氛。但这远远不够,除了访古,我们还要踏春,京西古道在是找寻北京春日开花植物的好路线,一般人我可不告诉他哟!  相似文献   

6.
妖妖 《科学之友》2020,(5):48-51
正它是元明清以来的西部重镇,秘藏于茶马古道和汉藏走廊;它承袭神秘的风俗和古老传统,有着很多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如今它被世界遗忘,守着几百年来未曾减色一分的美,它就是卓尼。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青藏高原东部,隐现于洮河流域大峡谷的山峦起伏中。康多峡、九甸峡、车巴  相似文献   

7.
对于过去,断断续续的真实加上想象的东西,会成为对某一事件的全部印象和记忆。儿时的记忆像梦一样,有些东西甚至只是儿时的想象,时间久了,也能成为记忆。对外公马帮的记忆就是这样。我见过他的马帮。我到现在还能记得,那些院里院外的马匹,在外公的吆喝声中,赶马人集结成队,然后爬上村后的山坡,蜿蜒而上,消失在我的视野里。若干天后又在我的视野里顺着山坡盘旋而下,回到我的记忆里来。但我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那时候年纪实在是太小了。对那些马匹走过的地方,只能是想象中的一座又一座的山。对马帮旅途的想象也是我对马帮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大后,知道了一些东西,认识了茶马古道。我想,外公的马帮肯定在古道上走过。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张文敬老师是我国著名冰川学家,他曾40多次赴西藏、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西部山地进行科学考察,还两次赴南极、一次赴北极进行科学考察。张文敬老师也是本刊的资深作者,他为本刊撰写的《中国冰川掠影》、《科罗拉多大峡谷纪行》、《探访极昼的北极》、《枪勇冰川历险》、《边坝茶马古道纪事》《百年沧桑易贡湖》等文章深受读者喜爱。本期“编读往来”刊登他的词作《山地放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长年工作在野外的科学工作者对山地的挚爱和对祖国科学事业的一片赤诚。我们也期待着这首歌词被谱上曲,唱响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9.
80后创业梦     
《科学之友》2014,(3):22-31
<正>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群不走寻常路的80后,他们敢闯敢拼、勇往直前,为了创业梦想,不怕一路荆棘;他们激情四溢、聪慧睿智,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里,呐喊出时代的最强音。张云飞,80后,要做中国第一个水上智能机器人。秦海春,80后,要通过创业彻底改变自己的未来。李晓军,80后,要用网络把中国的茶马古道延伸到世界。  相似文献   

10.
早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中国西南地区,就已形成以成都为起点,经昆明、大理、保山(古称永昌)而出境,到缅甸、印度的民间通道。从秦汉王朝,这条赋商道以“官道”开始,日益发展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路交通枢纽;在古代,沟通了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古国的友好往来。至今在古道两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赋予当今人们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今社会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物质(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1.
正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古四大文明交汇处,一个地方可以看遍各种奇景;它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私享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天然冰川;它拥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绵延不断的花海,等着你一一发现。它就是有着"塞外江南"之称的新疆伊犁。"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湖泊、草原、沙漠、冰川、花海、古道,伊犁可以满足你除了看海以外的所有期待。  相似文献   

1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首凄美、哀婉的元曲,从中我读出了人在漂泊中的孤独与冷清,伤感、无奈与悲哀.然而让我把"漂泊"与"飘逸"这两个不同意义的词联系在一起的人,却是那个鼎鼎有名的明末清初大画家"八大山人".  相似文献   

13.
正与那个时代的众多"两弹一星"元勋们甘于寂寞、投身伟大事业的情怀一样,张锡祥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却因为身负国家机密任务,无法站在聚光灯下,骄傲地向世界宣布自己的成果;也因为现代战役中,无线电雷达干扰等技术的不可见性,所以张锡祥的战场,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张锡祥就在这样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奋战了一生,留下的却只能是一个"背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行"是中国哲学史上以一贯之的基本范畴,本文对其起源、涵义以及作用等做一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瘸腿鹿王     
这是长江古道上一片广阔的湿地,沼泽密布,水草丰美,一群麋鹿正悠闲地漫步在芦苇和白茅丛中. 我站在高高的木制瞭望塔上,凝视着鹿群中那头正在分娩的母鹿"37号".可能是水蛇或其他原因,湖中的水鸟突然大面积飞起,惊鸣声让警觉的鹿群躁动起来.  相似文献   

16.
《科学之友》2014,(5):70-71
<正>丙安古镇建于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岩之上,背倚青山、三面环水、砌石为门、垒石为墙。依山而建的木质悬空吊脚楼,历经百年风霜,仍然稳如磐石。明清时期,这里已是川南入黔古道的一个重要场镇,河岸上错落分布着一排排吊脚楼。古镇只有一条窄窄的石板街,长约400 m,从古至今一直是周围几个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沿着这条带有青苔的石板街走下去,眼看着斑驳的木板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风水"两字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嗤之以鼻。其实,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与处理的一种学问,只是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只能根据当时的认识来看持环境,解释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气、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解析宇宙与自然的观念,就成了风水术的主要理论依据。古建筑研究专家认为,我国古代自有建筑活动以后,就产生了"风水"这一观念。经历代的发展演变,"风水"形成了一门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游记     
桃花源是湖南省西北部桃源县境内的一条小山沟。自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已成为文人墨客十分向往的福地。1000多年来几度兴衰,而今已成为湖南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初到桃花源,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这里风光朴实、秀丽、"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很有一派田园气息。宾馆对面的小山上,除了满山葱翠欲滴的树林外,山腰和山顶两幢宫殿式楼阁,既古色古香,又金壁辉煌,尤如太虚幻境中的琼楼玉宇,不禁使人想入非非。这么美好的境界,无形中给今天旅游涂抹上鲜艳的一笔,大家心里兴奋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早饭后,就开始了桃花源之行。这里第一道关口是著名的"桃花源牌坊",在巨大的雕刻牌坊左右,题着一幅楹联: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其情其意,令人深深品味,为这条山沟增色匪浅。进入里面,在桃花山穷林桥头,缘潜事前有一座菊圃,据说  相似文献   

19.
正古代缂丝作品在缂丝工艺上,大多选用直接将蚕茧软化抽拉出来半透明的生丝做经线,用经过脱胶、浸染上色的各色熟丝做纬线。唐、宋、元时期还有麻、毛等材料,混编缂织而成书画艺术品、面料及服饰和实用品等。明、清、民国、近现代则都用纯丝织成。迎着光源欣赏古代缂丝作品,两色相交处的缝隙会透光,俗称"水路"。在缂织工艺上,古代缂丝经线和纬线均为手工捻  相似文献   

20.
自唐宋以来,经川、陕.滇入藏的三条路,大以川藏路为主,它以今天的康定为起点,经巴塘、八宿入藏,既是连接西藏和内地的军事要道,也是连接西藏和内地民间交往和贸易的生命线。它蜿蜒在崎岖的崇山峻岭之中。西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如丝棉织品、盐、茶等,都是从内地运去的,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牦牛和马队,所以那一条条山路便被称为“茶马道”。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川藏、青藏等多条公路的修通,原来的茶马道 多被废弃,于是,“茶 马道”变成了“茶马古 道”。2000年10月,我 有幸赴西藏边坝考察 时,竟在无意中重走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