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娅舒  刘敬 《科技信息》2009,(31):252-253
相声从笑话演变而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分析相声语料,探讨、总结了歧义在相声中的表现手法及功能,揭示出歧义是实现并增强相声语言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交际、实现交际目的的重要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2.
相声是一门通过捧哏和逗哏制造笑料的艺术。捧逗艺术凸显了相声的艺术本质:一捧一逗形成了相声的戏剧结构和叙述模式,奠定其开放性体制,从而建构了相声的艺术本体;捧哏和逗哏的语言厚薄有差、雅俗有异、奇正反转、节奏快慢有序,铸就了相声的美学风貌;捧逗艺术的形成是相声职业成熟的标志。经济要素、艺术要素和政治因素是推动捧逗关系演变的三大动力,使捧逗关系在失衡和平衡中沉浮动荡,对相声艺术造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 模仿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许多善于模仿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方言土音改得无影无踪,讲出一口标准动听的普通话来,或者把外语讲得既地道又流畅。我们知道,作为民间语言艺术大师的相声演员,常常把各地的语言,模仿入微,绘声绘色,引得听众满堂大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喜剧艺术的典型代表,相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兼具叙述体和戏剧体的“兼体性艺术”.捧哏和逗哏手法的特色凸显了相声艺术的兼体性本体:首先,捧逗手法决定了相声叙事的方式、技法和节奏,奠定了相声叙事的基本模式.其次,捧哏者和逗哏者分饰智者与愚者、文人与小市民,是相声中的基本角色,相互间的攻守形成相声表演的主要内容.总之,捧逗手法决定了相声的叙事和表演模式,造就了相声艺术的兼体性风貌.  相似文献   

5.
2005年末,郭德纲相声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他对传统相声进行了传承与创新,使这门艺术形式呈现出新的风采。正是由于郭德纲的努力,使得原本已经开始走向衰败的相声界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得相声这一艺术形式又开始风靡起来。幽默是郭德纲相声的最大特点。本文先基于语用学视角分析幽默话语在郭德纲相声中的应用,接着在分析幽默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相声、小品是两种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常常通过制造歧义而引人发笑。歧义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四种,它能营造轻松氛围,制造幽默效果,使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语言使用适当、得体的重要性,避免消极歧义的生产,在规范中不失精彩,在幽默中不失严谨。只有这样,我们民族的语言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相似文献   

7.
《少儿科技》2008,(5):6-6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刘宝珺知识渊博,简直是个"全才"。他精通英、日、德、俄四国语言,喜欢自然科学,也爱好社会科学;他会拉二胡,会唱京剧,甚至会说相声段子;他喜欢  相似文献   

8.
韩晶晶 《科技信息》2011,(31):398-399
课堂教学艺术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研究的学问。笔者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相声的艺术手段相结合,借用相声中包袱的手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趣味性。本文以《氓》为例,阐述了包袱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历来比较痛苦,所以将幽默引入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相声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幽默通俗,形象直观,而且相声艺术和文学艺术息息相关。因此相声艺术顺理成章地进入到语文教学这个领域。本文将从修辞方面透析相声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张秀会 《科技信息》2012,(12):159-160
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用关联理论来解释人类交际和认知活动。作为一种交际和认知的理论,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言语交际中的隐喻、幽默、反语、夸张等现象。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来分析相声、小品语言产生幽默效果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旧中国.许多相声艺人对相声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奠定了新中国新的相声艺术的基础.相声艺人候宝林就是中国相声艺术改革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12.
舞台、屏幕上的姜昆,举手投足总是一副乐天派模样。他脸上的肌肉群绽开着绝对姜昆式的笑——“满脸新社会”,不出三句话准逗得你笑痛肚皮。作为“侯派相声”的中坚人物,让相声之火传递下去,是姜昆义不容辞的责任。1998年年底,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姜昆在辞去行政职务后,联络了一些有识之士,将中国相声扛上了网,1999年1月15日。姜昆让相声上网了,面对全世界的网民,不能不说是一件具有战略眼光的事。姜昆的网站不但“网上播相声”、“网上学相声”等版块越办越好,“中国名人聊天室”、“中国笑星”、“中国名人网”更是红红火火。从相声表演艺术家到网络企业家,姜昆走的是一条“曲线救‘笑’”的路。  相似文献   

13.
相声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见到黑人朋友时会喊一句“拉菲克”(朋友),它是从马季表演的相声“友谊颂”流传开来的。但是,大概很少有人知道“拉菲克”来自斯瓦希里语。斯瓦希里语源于班图语,是非洲东南沿海地区人民普遍使用的语言。17世纪,阿拉伯商人沿非洲东海岸乘船南下,来到了东南非洲,在今天坦桑尼亚的巴加莫约登陆。他们在与当地人做买卖时发现,土著人所操语言发音清晰,语法简练,表达明确。阿拉伯人称这种  相似文献   

15.
相声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观众对其的理解和接收与自身已有的图式密不可分。观众业已具有的形式图式有助于其对信息的更好理解,熟悉的内容图式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而观众对相关图式的猜测和储存则会促进其对相声这种艺术形式的接受。  相似文献   

16.
太平歌词是相声艺术的基本唱功,也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植根于民间,传承历史悠久,其唱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寓言、名著经典等多个领域。太平歌词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传达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将趣味性融入到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又鲜明地表现了民众的思想和情感,渗透了民间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集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来信     
《世界博览》2012,(3):2-2
小天津:读完贵刊上期封面关于喜剧的专题报道。让我不免对自己一直所爱的喜剧有所思考。2005年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那个时候的春晚大概只有一两个所谓的“相声”出场了,当时的报纸还乐于争辩“小品完胜相声”,其实小品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相似文献   

18.
成语、谚语、歇后语是相声中运用最多的熟语成分,在相声的运用中有三个特点:(1)利用语境追成庄谐反差;(2)高频率地重叠使用增强谐趣效果;(3)正用歪用结合。它们又都有其个性特点,歇后语的幽默效果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于秀 《科技信息》2010,(7):157-157
2008年12月8日.中国第一档相声网络新闻脱口秀节目——《打舆晒网》,在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一经推出,立刻在河南的新闻版图上引起不小的反响。这档节目把相声这门中国传统艺术和新鲜、快捷又时尚的网络视频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融合,用相声评说新闻,用电视解读网络,风格独特,视角新颖。开播后发展势头强劲,栏目的收视率、社会影响力和观众美誉度节节攀升。  相似文献   

20.
蒋成龙 《世界博览》2014,(21):80-83
赵臣15岁起学习相声表演,至今从艺15年,曾与姜昆、李金斗等多位名家同台演出。2009年1月拜师文字辈,中国女相声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马贵荣为师。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青年艺术家、甘肃台《透望珠宝馆》栏目主持人、北京嘻哈包袱铺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