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提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的经验,从而对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了重大启示作用;二、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经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横空出世作了理论准备;三、提供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四、为改革开放前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的具体经验。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我们党和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3.
为了科学地,全面地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自然成为重大课题。“拨乱反正”和“历史性飞跃”恐怕是研究这一课题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但是,我国理论界某些著述对何为拨乱反正,何为历史性飞跃及其二者的关系,在释义上往往界定不清、词义模糊,或者把二者对立起来,或者视为等同。如“共创论”实际上否认了飞跃性,某些飞跃者又否定了继承者,有的干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几大拨乱反正等等。笔者认为弄清这一问题有助于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战略性课题。坚持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以及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命题,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是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状况密切相关。党的三个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对国情认识的偏差,与时俱时,把握国情,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并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其飞跃的过程刚刚开始,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探索和研究,然其飞跃的标志已经显示,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功过、成败的标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  相似文献   

9.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中国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热点,也是很多学关注的一个理论焦点。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收入分配问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迁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变迁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特别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对加速我国的市场化、加速我国经济发展和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归,明确了今后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目标,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现阶段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党的领导集体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实践超越和实质性实践超越,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次飞跃。本文分析了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制约因素和特点,提出农地股份合作制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并指出农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要以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人权建设已经取得历史性进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阐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的必要性,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列宁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未来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又得以很好地发展,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们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理论是对我国国情认识上的飞跃,是新时期建设的出发点,我们要牢牢把握,避免左右摇摆。  相似文献   

16.
温建波 《科技信息》2010,(23):I0193-I0194
中国共产党成立89年来,在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次理论飞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而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回顾过去党89年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创新正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法宝。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邓小平的历史贡献在于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二次飞跃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1.历史性的决策。在中国革命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个理论成果。而这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取决于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党的代表大会所作出的两次历史性的决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1945年初党的“七大”“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股潮流,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同时又形成了产峻的挑战,故而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20.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历史的时期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将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飞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在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认识上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飞跃。 1、由“限制”到“补充”的飞跃 由于理论、经验的限制和“左”的思想束缚,长期以来,我们都认定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商品与市场则是同社会主义本质不相容的。认为哪里有商品经济,哪里就会滋长资本主义.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政策。这种限制政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到消除城乡之间的买卖关系和割除“资本主义尾巴”——农民自留地的荒谬地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