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袁伟韬  施昆  李振 《河南科学》2014,32(7):1263-126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提高以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逐步成熟完善,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的变形监测对其安全性非常重要,工作的重点是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观测,进行沉降观测的时候要保证水准基点的稳定,在所有分析变形监测点稳定性的方法中,平均间隙法比较常见,尤其是分析垂直位移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某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准点稳定性分析为实例进行探讨,利用平均间隙法及F分布整体检验法进行基点点位稳定性检验,结果达到了设计要求,验证了该方法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从唐山市大南湖景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地表变形的特征,提出了沉降监测体系的建立方案,论述了基准点的布设与基准网的观测、监测点的布设与观测、监测周期的设置、监测数据的处理等方案.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变形监测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深凹露天矿GPS边坡变形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水厂铁矿边坡变形GPS监测,围绕监测点的确定及监测网的优化设计进行了论述.并以6个监测点的9次变形监测数据为依据,结合现场情况及监测经验,创建水平位移趋势玫瑰花图,对监测结果进行简要分析.监测结果与现场状况相吻合,说明GPS完全能达到矿山变形监测的精度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铁隧道狭长单台测量机器人难以完成监测任务的问题,利用测量机器人在自动变形监测上的优势,开发地铁隧道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采用多台自动全站仪进行自由设站,构成监测网;相邻测量机器人之间通过测量公共点联系,利用地铁隧道两端站台的稳定基准点和原始观测数据对多测站转换参数进行整体平差,并对监测点高程进行球气差改正,实现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数据的高精度处理.给出系统硬件及监测方案,并在同济大学测量馆的走廊和地铁10号线龙柏新村隧道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监测系统实现了自动采集监测数据、计算机和测量机器人之间的数据通讯、数据的自动存储和处理,能够准确、实时地得到监测结果,独立完成无人值守的自动变形监测任务.试验结果显示,在一般观测环境下,系统精度达到亚毫米级,即使在隧道中也能达到毫米级.  相似文献   

5.
高层建筑的沉降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兴岩  全广军  安永建 《科技信息》2011,(1):I0338-I0339
本文以石家庄市南三条国际商城为例介绍了高层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的目的和意义,描述了该建筑物沉降监测技术方案方案中监测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外业观测及数据处理、分析等内容.并对沉降变形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预应力混凝土箱涵顶推下穿高速公路过程中的变形监测内容、基准网布设、监测点观测、成果整理与成果分析,并总结出了一些监测过程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严新  李彬 《青海大学学报》2014,(2):60-63,68
基坑工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用广泛,而基坑工程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又要求必须对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进行实时监测。本文阐述了基坑监测中基本原则,并结合西宁市城东区共和路东侧一深基坑变形监测项目,通过任意设站极坐标法对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进行观测,及时反应支护结构在突发情况下的变形情况,准确的分析基坑变形原因并提供处理依据,保证了基坑及周围建筑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城市深基坑变形监测的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城市深基坑变形监测的意义、内容、监测点的布设、数据观测等,通过深基坑变形监测的实施,指出须依靠变形监测的动态信息反馈来保证深基坑施工安全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针对GPS动态变形监测,利用监测点位置精确已知的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单历元变形信息解算算法,避开了整周模糊度的求解和周跳的探测与修复,极大简化了数据处理过程.针对较大的瞬时变形量,首先采用长波长的双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量进行求解,然后利用宽巷和L1载波相位观测量进行逐步精化处理,从而可以精确求解高达0.8 m的瞬时变形量.静态和动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达到±5 mm的精度,能够有效应用于快速变形监测.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的不可预见性、复杂性,结合淮安市某一地下室基坑变形监测项目,通过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支护结构、周边建筑物、道路的沉降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周边建筑物倾斜监测、周边建筑物、围墙裂缝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监测点进行观测,及时反应地下室基坑在突发情况下的变形情况,准确的分析基坑变形原因并提供处理依据,保证了基坑及周围建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到GPS大坝变形监测网的特殊性,提出了以站心地平坐标系为参考坐标系的GPS大坝三维变形监测网的数据处理模型;提出了应用模糊数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拟稳点(或固定基准点)的相对稳定性进行检验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平差采用拟稳平差的方法.用VB语言开发了GPS大坝三维变形监测网的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并对某大坝GPS变形监测网的三期观测数据进行了平差计算,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数学模型更适合于GPS大坝变形监测网的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12.
王涛  李向新  柳志云 《河南科学》2013,(10):1659-1663
GPS技术的发展为边坡变形监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可靠的手段.介绍了GPS技术用于滑坡变形监测的方法,并结合阿海水电站库区新建滑坡监测的实践,研究了在地形复杂、观测条件恶劣的山区进行GPS滑坡监测的整个过程.内容包括点位选择、监测网布设、外业观测、数据处理和变形分析等.监测结果表明,GPS用于变形监测的精度可达到毫米级,完全满足高精度滑坡监测的要求,且在监测速度、时效性、效益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对疑点测值进行快速、准确的物理成因分析,是水口水电站在线监控及反馈分析系统的关键,基于水口水电站工程监测项目繁多,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广以及重力坝的自身工作特点,系统遵循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以坝段为单元,以变形异常为重点,水平位移异常为核心,融汇渗流和应力应变,实时在线地分析测值疑点的物理成因。  相似文献   

14.
针对工程建筑物变形中存在的变形因素复杂、变形大小不确定性、点位间主次关系不明确等情形,将灰色系统中的多维GM(1,N)模型引入到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分析中进行多点分析,研究工程建筑物的变形规律,合理预测未来的变形趋势。利用关联分析方法确定有效因子,综合分析系统受不同监测点影响的因素,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建模和验证,建立了相应的GM(1,2)或GM(1,3)模型,提高了模型精度,为工程建筑变形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验证小波分析方法对GPS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变形特征特征提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先对小波变换以及多分辨率分析进行了重点且深入的分析,再对小波分解的噪声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基于小波分析方法对GPS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变形特征特征提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得出了基于小波分析方法对GPS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变形特征特征提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且其提取结果要优于中值滤波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役桥梁中混凝土材料的徐变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个某大桥的长期健康监测系统支持下,以长达1 000多天的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系统地综合分析活载、温度分别等情况,从中遴选出可以同于分析桥梁徐变应变的初始监测数据。通过对遴选的有效监测数据的分析,成功地获得在役混凝土桥梁的混凝土徐变,并且实测值和理论分析的结果比较吻合。进而基于徐变分析,本文推断桥梁跨中挠度的变化趋势,有限元模型的分析很好地证实本文的推测。通过徐变监测分析,不仅直接得到了在役桥梁混凝土徐变随外加荷载的变化规律,有助于从监测应变推断桥梁的变形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古建木结构在实际监测中因监测内容较多而造成系统臃肿、传感器通道数量过多和数据集成繁琐等问题,提出基于分布式光纤技术的古建木结构梁柱变形监测策略.首先以共轭梁理论和空间几何关系为理论基础,在分析榫卯节点特性和柱脚平摆浮搁式特点基础上推导出结构应变分布信息分别和梁挠度和柱倾角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采用数值仿真和理论分析对所提策略的适用范围和传感器布设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单榀木框架静力试验和单柱倾覆试验验证所提监测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古建木梁挠度监测技术适用于跨高比20以上的木梁;基于本文布设策略的古建木结构变形监测技术具有较好的测量精度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结构变形监测的单频GPS动态三差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单历元和似单差两种GPS监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适于工程结构快速、大变形监测的单频GPS动态三差法.该方法利用两个连续跟踪历元形成的三差相位值建模,直接提取动态变形,所建模型无整周模糊度,伪距单点定位和单频载波相对定位即可分别满足其对基准点和基线向量的初值精度要求,适用于动态变形量大于半个波长的量测实践.将单频动态三差法应用于南京长江三桥结构振动监测数据处理,计算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与双频单历元法解算的高程变形在5 mm均方误差意义下一致,且基于该方法得到的动态变形序列准确地提取了三桥主梁一阶竖弯处的固有频率0.25 Hz及其响应信号,验证了模型与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A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method of interframe displacement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y online monitoring the shape dimensions of both the deformation zone and its adjacent zone by machine vision, the initial and terminative positions of deformation were dynamically identified during dieless drawing, and the global monitoring and online closed-loop control of the deformation zone were achieved. The dieless drawing process was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 on NiTi shape memory alloy wires. It is shown that the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method of interframe displacement can track the axial displacement of the wires, but this cannot be achieved by traditional machine vision. The initial and terminative positions of deformation can be accurately identified by this method. The proposed rectifying control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wire diameter fluctuation during dieless drawing, that is,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wire diameter fluctuation could be decreased from 0.30 to 0.08 mm after three passes of dieless drawing, indicating that the control system has a good rectifying ability.  相似文献   

20.
车载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直接对目标结构表面进行三维量测,并采用三维阵列点云的方式来生成结构物表面的三维形态和记录点位坐标,打破了传统的桥梁变形监测方法仅有数个独立点的局限性,扩大了桥面变形监测范围,提高了结构物的观测精度,并能快速、完整的进行量测。本文将车载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引入到桥梁变形监测中,基于全长331.2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背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其温度变形进行探索。在监测环境温差20℃范围内,对其进行多次桥面几何形态数据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对基于车载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的NURBS(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s)曲面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形测量方法,得到整个桥面的变形测量结果,再与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模得到的各温差下理论变形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基于NURBS曲面的分析处理方法获得的变形测量值具有良好的精度和可靠性,并能够获取桥梁点-线-面的整体变形监测结果,与单点变形监测相比,弥补了其缺乏线性变形及整体变形特征的不足,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