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电影作品属性是对电影作品著作权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是妥善解决电影作品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的相关规定集中体现了我国对电影作品属性的定位,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对原作品作者的权利保护不足;另一方面对电影作品作者构成的规定过于僵化。目前,各国对电影作品属性的立法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千秋,是我国选择自己的立法模式、同时完善《著作权法》第15条之不足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国应抓住《著作权法》再次修订讨论的契机,结合本国实践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对电影作品的属性进行系统地规定,并对相关条款做出修改。  相似文献   

2.
委托作品中的著作人身权归属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著作人身权理论中,著作人身权只能由作者基于创作行为享有,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中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可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的规定引发了很多争论。通过对著作人身权性质和《著作权法》及其司法解释对著作人身权保护的分析,比较研究两大法系现行的相关规定,对于解决委托作品中保护作者的人格利益和促进作品有效流通的矛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著作权法》第15条将电影作品定性为特殊的合作作品,并将各合作作者对电影作品享有的除署名权外的著作权法定转让给了制片人,与德国、法国的规定基本一致。对于电影作品中包含或改编的原作品而言,应适用《著作权法》第12条关于演绎作品的规定,电影作品著作权人对电影作品的利用须获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这与《伯尔尼公约》的要求一致,而德国和法国则规定无须获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在修改我国《著作权法》时,应对原作品著作权人和电影作品著作权人利益进行平衡后,选择适当的立法例。  相似文献   

4.
传统著作人身权理论中,著作人身权只能由作者基于创作行为享有,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中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可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的规定引发了很多争论。通过对著作人身权性质和《著作权法》及其司法解释对著作人身权保护的分析,比较研究两大法系现行的相关规定,对于解决委托作品中保护作者的人格利益和促进作品有效流通的矛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临摹作品可否受到著作权保护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饱受争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改,将"临摹"从复制的手段中剔除,这一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立法者思想的一个转变。通过对"临摹"和"复制"两个概念进行区分,进而论述独创性含义以及对作品构成要件的解析,得出临摹品具有独创性,且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第二十三条 著作权自作品完成创作之日起产生,并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第二十四条 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对其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作者身份一旦确定,适用著作权法第二十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作权法》第四条的规定,对防止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进入社会公共领域、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法理和适用法律的角度分析确有不妥之处,主要是不利于界定著作权的适用范围,并在确定保护著作权的方法上易使人产生误解。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提出了对该法条的修改建议,即在“作品”的后面加一个限制性的条件:“发表权不受本法的保护”。同时分析了所以这样修改的原因:一、该权利在著作权的所有权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所有权的基础和前提。二、能消除逻辑上的混乱,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能够一致,消除人们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所谓信息网络传播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也就是说,权利人通过"上传"其作品至向公众开放的  相似文献   

9.
对《中图法》第四版中“中国时代表”修订的得与失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修订意见,旨在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中图法》第四版中“中国时代表”,使其朝着科学、实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原油田读者刘素峰来信问: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内容是什么?现介绍如下: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下简称《巴黎公约》)是国际上保护专利和商标的主要公约。该公约于1883年3月20日由11个国家在巴黎签订,到目前为止,已有94个缔约国并由它们组成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联盟。百余年来,《巴黎公约》经过了6次修订。现行文本是1967年7月14日在斯德哥尔摩修订的。《巴黎公约》共30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第1条到第12条为实质性条款;第13条到第30条为程序性条款。在实质性的条款中规定了工业产权的范围,公约的三项基本原则和一些共同规则。专利和商标是工业产权的两个主要部  相似文献   

11.
资源和环境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后果,知识和自然资源都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资源,人类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资源开发与新能源,环境恶化等方面阐述了人、资源、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快速路系统中,出入口匝道作为不开分割的一部分,对快速路的运行效果具有很大影响,一旦出入口匝道产生拥堵,将直接影响快速路的安全性。因此本文主要首先分析出入口匝道的位置设计、长度和出口匝道下游的交通状态对快速路运行状态的影响,建立基于出入口匝道的快速路运行状态模型,并分析交通运行状态与交通安全之间的联系,建立基于拥堵程度的快速路安全性模型。基于以上两个模型,实现基于出入口匝道的快速路安全性模型,并通过模拟验证,分析出入口匝道对快速路安全性的影响程度,最终得出结论:受出入口匝道车流汇入汇出的产生延误将会大大降低快速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李刚 《太原科技》2004,(6):49-51
针对炼焦炉在长期的使用中,受到高温、机械及物理化学反应等作用,出现的墙面剥蚀、炉墙和炉顶裂缝、炉长增长、炉墙变形、炉底砖磨损产生裂缝、燃烧室砖烧熔、砖煤气道变形、严重串漏等问题做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告牌沿高层建筑屋顶单边布置、邻边布置、三边布置及四周布置这4种方式的刚性模型测压试验,测量了广告牌面板表面风压,研究了其分布规律,讨论了面板表面典型测点脉动风压的频域特性.结果表明:来流方向与广告牌面板表面斜交时,不同布置方式的广告牌面板表面平均风压系数及脉动风压系数均比较大,并且面板边缘附近的数值要比面板内部区域大;不同布置方式的广告牌面板表面极值风压系数分布不同,单边布置时出现最大极值风压,而四周布置时极值风压最小;对于由多块面板组成的屋顶广告牌,相邻面板之间出现气动干扰.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完善粗糙空间上学习过程收敛速度的界,根据粗糙空间上的信赖性测度的性质和传统的统计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在粗糙空间上学习理论的关键定理和学习过程一致收敛速度的界的基础上,给出了粗糙空间上退火熵、生长函数、VC维的概念及其相关的性质,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粗糙空间上基于VC维的构造性的与分布无关的界,为系统地建立粗糙空间上的统计学习理论及其相应的支持向量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信息素质的内涵,借鉴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高等院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以期推动、促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在给出按需出版定义的基础上,介绍了按需出版的产生背景、特点和发展现状,分析了按需出版模式给图书馆带来的重要影响,指出图书馆应充分认识按需出版对自身的价值,积极推进按需出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开放式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具有课程指导思想与观念的时代性特征、目标的具体化特征、结构的多样化特征、形式的开放性特征、资源的拓展性特征和评价的综合性特征.高校体育教师要适应体育课程的重大变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实现角色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课程理论水平、专项运动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评价能力、信息采集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以及体育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饮食在饮食结构、餐饮习惯及饮食营养观念等方面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差异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思维方式等。因此,进行中西饮食方面的文化对比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本文从民族文化心理出发,剖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造成此差异的深层的哲学上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基于Mobile SVG矢量地图的移动定位查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J2ME体系以及Mobile SVG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空间实体与SVG图层的映射关系实现了矢量地图数据组织与表达.提出了基于Mobile SVG的矢量地图定位查询系统的框架模型.对矢量地图在手机上的显示、平移、缩放和定位查询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实现.基于所提出的框架模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应用于油田领域的矢量地图定位查询系统,该系统在油田业务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