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家文化主权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所拥有的无可争辩的文化话语权,它包括创造权、所有权、阐释权、享受权和继承权,具有主体性、尊严性、唯一性、发展性、整体性等特征。国家文化主权与原生态文化的安全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关乎我们社会主义价值现的认同,关乎文化自尊、自信、自爱。在多民族文化交流当中,我们时刻都要有国家文化主权及原生态文化安全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从一定意义上讲,流行文化也并非完全是漂在时代水面上的浮华泡沫,其中也蕴含着能够令不同时代的人群目眩神迷的动人因子和永恒价值。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曲子词价值功能的娱乐性、艺术表现的通俗性、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大众认同的矛盾性等等方面,与今日流行文化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研究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文化的传世因缘,不仅有助于总结流行文化穿越时空而得到认同的永恒效果,也有助于理解流行文化价值的多面性和多重价值组合,从而对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资源有更加深入和细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中华民族需要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和价值需求.同时,它也充分满足了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需求,即培养和促进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塑造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为进一步构建法治社会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成员在相互交往活动基础上,对我族与他族的确认与接纳。从文化视角而言,民族认同是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脉搏与主题。在多民族国家中,不但要求不同民族要遵从主流的文化价值,同时它也要求彰显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文章在透视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藏族青少年在文化多样性及差异性背景下的民族认同路径,为实现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包容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承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是增强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通过西南民族地区政府、高校和各行业的协同创新,实现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对团结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提出应该重点强调和培养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公民认同,处理好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国家认同与公民认同之间的关系。国家/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公民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结构关系;从认同角度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培养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指出在中国,存在着忽视国家认同和公民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认识偏颇、多重身份认同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的社会。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然而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给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黏附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推进多样性文化与主导性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的冲赛康市场是青藏高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场域和缩影。基于对冲赛康市场的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文章梳理了拉萨市冲赛康市场的形成,说明了其形成与发展不仅伴随着拉萨市城市和商业的发展,也记录着中华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经济相互依存、情感相互亲近的历史与现实。拉萨市冲赛康市场在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加深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与认同,成为各民族国家认同的载体,推动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体现了民族地区集贸市场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民族地区的有益经验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它关系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处人文地理环境的改变,自身存在的发展局限性和封闭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唤醒并强化民众文化主体认同意识,淡化传统体育文化的工具色彩并展现其文化内涵,探索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共同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民族体育的深刻文化内涵,强化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中国武术,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说及其中意蕴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文化影响深远,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华典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明朝时期朝鲜王朝利用明廷赋予的"最惠国"待遇,以各种途径获得大量中华典籍,让朝鲜社会对中华文化有全面认知更趋认同,"慕华"之风更盛,同时也扩大了中华典籍海外译介与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推动力,并在全民健身、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生态环境变迁、文化认同淡化等困境。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为了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乡村振兴规划、强化学校传承、塑造国际品牌和多业态融合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等分别在越南历史上的不同阶段对越南文化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越南文化因此而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在越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越南民族表现出了极强的交融性,这种交融性体现在越南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融合同化,同时也体现在越南民族在文化上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4.
由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文化价值观也千姿百态。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价值观念也必将随之改变。无论是延续至今的非洲女性割礼,还是已经销声匿迹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缠足,从某种程度上说都属于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阉割”。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长久以来,"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和谐、异质的协调以及对立的消解,从而追求至善至美的融合。在现代社会,中国的和文化更是超越了时代与民族的限制,延留至今远播海外。中国的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新生力量,在中国社会这个特定的集体之中,其对于和文化的认同接收与其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民族成员的祖先来源不同,从文献分析、科技实验中证实,汉族和国内少数民族及国外一些民族之间,在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群体单凭祖源来追求自身民族成份的更改,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民族认同重构,不利于国家民族确认政策的稳定实行。宗族文化突出的是祖先认同,民族称呼是国家赋予的,在确定民族称呼上应立足于文化认同的识别。  相似文献   

17.
英雄作为社会史化认可的行为模范,是一个民族的代表性人物;英雄观体现人们对何为英雄的认知。《三国演义》和《伊利亚特》作为中西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均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考察英雄形象背后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挖掘中西文化异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学的社会文化内涵,更为深刻地感受文学和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8.
俄汉民族有着各自特色的饮食习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饮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本民族的饮食文化特征,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最能影响交际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俄汉民族饮食文化的差异,对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促成两国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补与兼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