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五次IPCC的报告中,人们逐渐了解了"气候变化"这个概念,且多数人相信"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最主要的就是温室气体CO_2等的排放)造成的。然而在科学界,一直以来,IPCC的气候模型并没有被完全证实;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导致了气候变暖并无确定结论,CO_2的增加是否导致全球变暖仍有异议。既然气候变化是不确定的,那么举证责任应该落在坚持人类导致了气候变暖的这些危言耸听者身上。NIPCC的几个报告对IPCC报告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大量数据,说明了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作用。根据IPCC和NIPCC的报告,我们重点讨论了气候变化中的几个问题,包括气候是否在变化,是否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变化,为什么人们相信是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变化及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应对。我们更支持NIPCC的观点:气候变化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自然的趋势;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走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预测;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但并未证实其从根本上改变了气候的自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2007年最新发布的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若不加以行动控制.未来气候将进一步变暖,到21世纪末.全球升温最高将达6℃左右。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召开了最新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大会审议通过了IPCC第4次评估报告。这是一个唤醒世界的报告.呼吁全世界行动起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会上,澳大利亚宣布批准《京都议定书》.  相似文献   

3.
邓爱华 《科技潮》2007,(4):31-35
在欧洲、美国等地,去冬气温一路走高、屡破纪录;在我国,大家对刚刚过去的暖冬还记忆犹新。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背景下,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法国巴黎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灯火之都”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熄灯5分钟,以呼应此评估报告的发表,向世界展示欧洲对全球变暖的关注。我国气候变暖也成了老百姓关心的热门话题:全球变暖是天灾,还是人祸?中国的气候变化有何特征?气候变暖将带来哪些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为此,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的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现有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国际上,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正在就如何减缓这种气候变暖的趋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谈判。本文依据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说明气候变化的事实与未来的可能变化,阐述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而说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侯美亭 《大自然》2013,(1):14-15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对于山野间迟到的春天的惊喜跃然纸上。可是白居易若来到现在,就会惊讶地发现:房前屋后的桃树已提前开花了。20世纪以来的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1906~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平均温度大约升高了0.74℃。由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温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气候变暖已经对植物物候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并根据区域和物种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与干旱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来(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过去50年的线性增暖趋势为每10年升高0.13℃,几乎是过去100年来的两倍,升温在加速.最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未来全球气温仍将持续升高.气候模式预估结果显示,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19年9月发布报告称:如果温室气体减排不力,全球变暖导致全球冰库加快融化,21世纪末海平面将上升0.6~1.1 m,比2013年发布的报告增加0.1 m;海洋变暖,吸收CO2量增加导致酸性提高,从而威胁渔业的生存,21世纪末全世界渔业的收获量将减少24%;海洋变暖更催生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繁,台风飓风等风暴潮和洪涝灾害以及海平面上升将使全球2.8亿人失去家园,上海、纽约等大城市将面临灾难性洪水.  相似文献   

8.
关于气候变暖的争议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综合评述了关于气候变暖的争议,重点介绍了有关对Mann等建立的千年温度变化曲线的评估,并介绍了争议各方的论点.比较了王绍武等于1996年建立的千年全球平均温度曲线与其他作者的结果.指出:(1)Mann等千年温度曲线反演年到10年尺度气温变化的能力较差.IPCC报告认为1990s是近千年最暖的10年,1998年是最暖的1年的结论证据不足.(2)不同作者的气温低频变化曲线上,中世纪暖期(MWP)及小冰期(LIA)均有反映.不应该反对使用这两个名词.(3)20世纪,特别是1975-2000年的变暖是比较强的.但是,是否这是近千年来最强的,仍需要更多的资料证实.  相似文献   

9.
《科学世界》2007,(11):70-71
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未来的地球变暖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这种变暖呢? IPCC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如果控制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将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稳定在“490-535ppm”的水平,那么便有可能将未来的地球变暖控制在温度只升高“2℃”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大气温室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等,其中水汽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约占95%;二氧化碳的贡献率约占3.62%,而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大约只有0.105%左右.IPCC过分夸大了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时气候变暖的影响.IPCC认为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世界》2007,(11):54-55
在20世纪,海平面平均升高了17厘米。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预测。在21世纪,海平面还将升高18~59厘米。这种小于平均海浪高度(1~2米)的海平面升高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相似文献   

12.
肖广晗  赵晓敏 《科技信息》2013,(26):453-453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近百年来(1906-2005)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中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海平面上升了90mm。据模型预测,若人类不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将越发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全国近50年气象资料(雄安1974年以来的完整资料),研究分析了全国尤其是雄安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和气候生态特征。雄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背景与北京、天津类似。近几十年来,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明显但幅度较弱,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为平均每10年升高0.2℃,高温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0.8 d,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上述要素的变化幅度虽低于全国及周边城市,但均显示出了气候变化对雄安的影响,且极端天气事件也呈增加的趋势,如强降雨重现期缩短,极端强降雨量明显增大等,这与IPCC(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和中国大部地区趋势一致。结合灾害历史资料分析和气候模式预测,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雄安新区在发展中将面临气候变化背景下增加的气象灾害和气候风险,进而给出了相关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方法对气候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首先,采用全球热力图对气温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并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降噪获取趋势项来引入全球气温周期概念,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然后,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寻找全球气温的影响因素,并对气温进行建模及预测.研究结果可为全球气候分析提供统计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反馈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C预算的重要机制.绝大多数研究表明,土壤异养呼吸与未来气候变暖将构成危险的正反馈环.由于土壤有机C分解的温度敏感性问题,学术界仍有争议,对正反馈强度的准确量化尚需一个过程.少量研究表明,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反馈不明显.诸多研究还发现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的适应现象,主要有水分限制假说、微生物适应假说和底物限制假说来解释适应现象;这种适应性将降低正反馈的影响强度.未来应重点开展以下4方面的研究:(1)加强惰性土壤有机C温度敏感性的研究;(2)深入探讨微生物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性;(3)量化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反馈强度;(4)加强对多因子交互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华 《河南科学》2012,30(5):556-559
研究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减排对策及其对经济环境的影响.根据构建的全球变暖的宏观经济脉冲模型,讨论了各参数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并对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进行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的气候情景RCP2.6为背景,利用浙江乍浦1954—2012年的最高潮位数据建立灰色均生函数模型,对乍浦未来几十年的最高水位进行预测,通过耿贝尔曲线法计算海平面上升不同情况下的极端高水位的重现期.结果表明:灰色均生函数模型在极端高水位的模拟和预测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其对极值的预测略有欠缺,更适用于平均态的预测;随着气候的变化,极端高水位的重现期发生明显变化,二三十年后原百年一遇的极端高水位可能变为二三十年左右一遇.  相似文献   

18.
正前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18年发布《全球1.5℃升温特别报告》,报告认为全球变暖在2100年前限制在1.5℃而非2℃,将更加有利于维持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并确保社会可持续和公平。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能否在21世纪中叶实现全球范围的净零碳排放,即碳中和。为此,中国政府在2020年9月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针对全球变暖限制在1.5℃的目标,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3060"行动计划,即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19.
正地球对温室气体比想象中更敏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Steven C.Sherwood等发现,一旦CO2含量是工业化前含量280ppm(百万分之一)的2倍,地球将变暖1.5℃到4.5℃,气候系统也将作出调整。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2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在争论地球气候对CO2的敏感性。Sherwood等分析了43个不同气候模型的研究结果,将其与从世界各地搜集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具有较低气候敏感性的全球气候模型——其中15个模型在CO2水平翻一番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足3℃——产生了太多低空云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1900年至今的全球气候变化与巨行星会聚周期对应的科学事实,认为地球的能量并非只从太阳获取,地球具有电能的再生机制。地球是个带负电的准带电星球,地球是个大电容。地核能量通过断裂带向海洋传输过程中,其传输速度与太阳及行星运行周期有关。近期的地球气候变暖与巨行星运行到星下点对应地球赤道断裂带有关。因天体运行的规律是有章可循的,故能预测到气候变暖是暂时的现象。本世纪20年代开始全球气候将有变冷趋势,60年代全球气候又将变暖,重复新一轮的全球变暖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