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半导体制冷技术主要依托热点材料来制冷,是一种清洁环保的驻车空调系统新选择。本文结合半导体制冷技术的制冷原理及独有特性,对基于半导体制冷技术的驻车空调系统的总体结构、制冷器、电路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并对热量循环、半导体制冷片数量和功率进行核算。通过计算可知,在驻车空调系统中需要采用不少于105片的半导体制冷片,空调系统的功率约为7 555W。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在追求良好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也更加关注精神享受。制冷空调作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物品,在炎热的夏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微通道换热器是近年来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制冷空调中的核心部件,它具有无可比拟的高效换热性能,且制作花费较少,在资金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在社会发展中受到的关注度自然较高。在2010年6月份,我国政府颁布出台了制冷空调新的行业升级规范,新的耗能标准也逐步实行,原有的制冷技术显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符合环境保护的新规范,将微通道换热器应用到制冷空调系统中就成为了大势所趋。我国相关的技术研究人员和单位也逐渐认识到了新技术、新物件的重要性,并逐步完善其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制冷空调生产研发的时间较短,且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微通道换热器在其中的运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理论研究和实验操作都较为落后。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结合我国制冷空调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微通道换热器应用的现状,简单阐述了该设备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它的优势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微通道换热器构建下的制冷空调系统实践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市场对压缩式空调机组运行范围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二级压缩技术已成为压缩式空调领域在制冷、制热时提高其运行范围以及制冷、制热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研究目前世界上关于二级压缩技术的专利文献,将有助于二级压缩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并网型光伏空调的制冷特性,对甘肃省自然能源研究所一并网型太阳能光伏空调系统进行了合理地优化设计,考虑房间冷负荷、光伏阵列装机容量、光伏阵列倾角等对太阳能光伏空调的影响,实测了甘肃省兰州市夏季光伏空调的发电量和用电量,并进行了电力平衡分析。结果表明:1.5~2.0kW的光伏阵列在需要制冷的夏季可以提供15.3m2的办公室制冷所需的电量。另外,并网型太阳能光伏空调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光伏空调的成本回收时间约为6.2年。因此,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光伏组件价格的下降,并网型太阳能光伏空调将会成为未来光伏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制冷空调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但是在空调产品的性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当前"能源紧缺"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将新节能技术应用到空调中是我国空调制造企业所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此外,制冷空调属于一种高能耗设备,制冷空调中应用节能技术还能够优化现有制造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因此,在制冷空调中应用新节能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计算分析液氨泄漏扩散浓度场及扩散规律,并与基于高斯烟羽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相对比,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和暴露时间,对人员在静止状态及疏散状态下的死亡百分率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结合Fluent数值模拟的急性中毒定性评估方法能够直观、动态、可靠的反应泄漏扩散的范围及影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根据兰州地区太阳辐射的特点,利用Fluent软件对太阳能相变集热蓄热墙系统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传统型太阳能集热蓄热墙系统进行对比,探讨应用太阳能相变集热蓄热墙系统的优势。通过建立非稳态太阳能相变集热蓄热墙系统三维模型,采用CFD方法对控制方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太阳能相变集热蓄热墙系统在兰州地区具有应用的可行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8.
空气净化制冷一体机的出口风速是影响舱内气流均匀性的关键因素。本文以KJYF-96/12型救生舱为例,运用Fluent软件对一体机两种不同工况时在救生舱内的应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冷量均为1.8KW时,一体机的出口风速为12m/s和18m/s,均可以满足舱内CO2浓度控制及温度控制要求,但12m/s时舱内局部地方可能形成局部的热环境,影响此区域避灾人员的热舒适性。本文研究结果为密闭空间制冷及净化设备的设计与选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一种适用于多种工艺过程的过程强化装置,利用该装置可在不提高过程中流体的进出口流速的情况下,对过程产生强化作用.应用CFD方法,对装置内流体的流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运用Fluent软件,对该装置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比较了未加强化装置和加上强化装置后的流体流场分布,分析了过程强化装置对于其内部流体流场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了该装置在过程强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智能可穿戴设备技术在信息化时代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快速发展。智能空调是智能家居领域中的典型应用。本文通过全球及中国申请量、技术来源国、重点技术申请人等方面,分析和梳理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空调领域的应用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离心泵叶片出现局部磨损破坏现象的原因,以甘肃景电二期所用的1200S56双吸离心泵为研究对象,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和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双吸离心泵固液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清水工况下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泵的扬程和效率误差均在3%以内,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与准确性。通过分析在输送不同流体(清水和含沙水)时泵的内部流场发现:离心泵在不同工况运行时,回流出现在叶片的位置不同。大流量工况的会留位置与叶轮实际磨损位置一致。回流引起的磨损是导致离心泵叶片入口位置穿孔破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Fluent流场仿真软件,对锥阀外流和内流情况下阀芯所受稳态液动力及阀芯表面压力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稳态液动力随着阀口压差的增大而增加;当阀口压差大于2.5MPa时,阀芯表面出现负压,阀口处发生气蚀;当阀口开度为1mm时,稳态液动力最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锥阀内流时的液动力小于锥阀外流时的液动力。  相似文献   

13.
动态热环境中人体热健康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传统空调热环境内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的长期稳定性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从生理学方面揭示了热环境参数变化影响人体健康的机理,并指出了热刺激有利于人体适应力的提高;鉴于热环境中参数的动态化,修正了病态建筑综合症的定义,并提出了“热健康”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介质流向对截止阀内部流场和流阻特性的影响,应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截止阀的三维模型。使用Fluent软件中的有限元法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在不同开度的情况下,采用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介质流向下截止阀的流场和流阻特性,分析阀体内部的速度和压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的流向下,阀门的流通能力相差较小;在小开度时,介质高进低出时能够减小阀门的压力损失,在流通高压介质的情况下,高进低出的流向能够极大的减小阀门的关闭力。流场的分析为截止阀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CFD软件Fluent对HD型石油化工流程泵的不同工况作流场计算.采用雷诺时均方程和标准κ-ε湍流模型,压力和速度耦合采用SIMPLEC算法,对双蜗壳离心泵内部流场进行模拟,分析了双蜗壳泵静压力和速度场的分布规律,并对径向力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模拟计算发现,数值模拟计算外特性曲线与试验曲线趋势一致,两者相对误差小于10%,说明应用数值计算结果建立的离心泵径向力计算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利用离心泵径向力的数学计算模型,得出各个工况下叶轮所受的径向力的大小和方向.结果表明,双蜗壳结构泵能有效地减小径向力,在设计点运行时径向力最小且不为0,偏离设计工况下径向力逐渐增大,但不同工况下径向力的变化不大,验证了双蜗壳能有效地平衡径向力.  相似文献   

16.
对某型号教练机座舱在不同进气温度方案下的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舱内空气湿度、人体散热率和衣服热阻等因素的影响,获取了座舱内速度场和温度场分布.通过数值模拟所得到的速度场和温度场,改进了Fanger的舒适性假设中人体表面对流散热损失的计算方法,并取得了不同工况下座舱的热舒适性指标.这可为座舱环控系统的优化设计和不同热环境条件下的运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螺旋槽、螺旋—圆弧槽、圆弧—螺旋槽干气密封的三维立体模型,应用Gambit软件对模型划分网格,运用Fluent软件对3种曲线槽干气密封相同工况下的压力、流速、泄漏量进行数值模拟,进而对曲线槽的压力、流速、泄漏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螺旋—圆弧槽的动压效果最好,螺旋槽次之,圆弧—螺旋槽最差;螺旋—圆弧槽的出口径向流速最小,螺旋槽次之,圆弧—螺旋槽最大;螺旋—圆弧槽的泄漏量最小,为2.15×10-3 m3/h.  相似文献   

18.
利用Fluent中的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对一种液压油箱内部流场进行气液两相流三维数值计算,验证了气泡在油液中上浮的时间随其直径的增大而缩短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有无隔板以及隔板位置不同时,油液中不同直径气泡的分离特点。结果表明:隔板对直径为0.3~1.0mm的气泡分离影响明显,通过隔板延长油液流动距离,有利于气泡的上浮分离;直径为1~2mm的气泡,本身上浮时间比较短,几乎完全可以从油液中分离,隔板对大气泡分离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