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石羊河流域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及其分配不均,使民勤荒漠绿洲边缘及深处沙漠内出现连续的或者零星分布垦殖斑块,绿洲内耕地盐渍化和沙化,绿洲外围保护带固定沙丘活化,绿洲边缘植被衰退死亡,植物种类迅速减少等景观生态发生变化;建立一个不受流域政府牵制、直接为省政府负责,包括水利、林业、农业、环保、社会保障、科研、政府、城市、农村等各个方面人士组成的石羊河流域民间管理指导委员会,以指导和调控全流域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恢复、水资源统配,在此基础上进行退耕还林、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外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活化沙丘应急治理等措施,治理民勤退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地区在人类不合理活动的作用下,水与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因此,进行水资源统筹利用规划与管理,统筹兼顾各县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对水的需求,以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为原则,遵循生态规律来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整个绿洲为单元的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是绿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的基本特征是气候极端干旱、水资源异常贫乏.而光热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对于目前西北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既要有足够的认识,也要历史的全面的看待,在评价西北水资源状况时必须把生态环境用水量包括其中.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有限的水资源最大程度地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人工绿洲比解放前扩大了好几倍,天然绿洲随之萎缩和衰败.从某种程度上说,西北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局部地区早已超过了安全警戒线,如: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人工绿洲以内的生态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得到极大改善,而以外的生态环境状况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加,也已经处于安全临界线或警戒线,内陆河下游地区普遍处于退缩和衰败之中。  相似文献   

4.
石羊河流域水问题及生态需水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是西北干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更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为例,从分析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出发,得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结构调整、上下游之间用水矛盾的解决、大力改善水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与生态建设关系的分析得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水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  相似文献   

5.
绿洲水资源与绿洲城镇化的关系探讨--以西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水与绿洲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是绿洲存在的关键因子.以西北地区为例,探讨了绿洲水资源的特点及其与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适度城镇化有利于绿洲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是湖泊资源的核心,湖泊水资源的变化对湖泊生态环境和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中扼要综述了中国湖泊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实施从流域系统角度的水资源优化调控和水环境整治,是解决湖泊水资源危机的关键,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概念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荒漠交错带是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区域之一。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导致了河湖水质咸化、土壤盐渍化、草场退化以及土地沙漠化的普遍发生。同时,风沙灾害、洪水灾害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地影响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此为基础,构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概念模型,并在GIS等技术支持下,探索塔里木河流域生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北方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通过前后期降水.径流关系的对比分析,定量估算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对黄、淮、海河流域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影响,这是关系到流域和地区水资源评价、利用和配置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黑河中下游绿洲生态安全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黑河中下游5个绿洲1980s中期和2000s近期的状况开展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各个绿洲及流域的生态安全变化分析。无论是1980s中期还是近期,绿洲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结果均由中游向下游依次降低,而近期的生态安全状况又比1980s中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的幅度也是由中游向下游依次增大。在支持区域生态安全总系统的3个分系统中,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水安全和土地安全水平均明显下降,社会经济安全有所上升。在宏观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游绿洲耕地的增加和绿洲面积的扩大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对下游绿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是导致下游绿洲萎缩,整个流域绿洲系统面积缩小、稳定性下降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调配和流域的综合管理,才能实现黑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干旱、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决于植被生长状况的优劣,而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林群落的形成、分布及生长又取决于流域内水文过程。在学习、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西部干旱区荒漠河岸林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研究开展水分、盐分作用下对荒漠河岸林植被的影响研究,对于荒漠生态地区植被的保护与恢复,维护荒漠河岸绿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分布规律及基生态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作为绿洲环境及其经济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直接决定着绿洲建设的规模、方向和水平。分析和研究对水资源形成及其分布规律和生态意义,对整个流域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布置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新疆干旱区典型的内陆河、上、中、下游及山地、绿洲、荒漠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均取决于对该流域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植被特征与生态保护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克拉玛千沙漠西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植物区系包括中亚成分、古地中海成分等,分布着荒漠生态系统、自然绿洲生态系统和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在过境河流两岸分布着草垫带—森林带—固定沙包带—流沙带,植被类型有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灌木植被、沙生植被和盐生植被。水分状况是导致区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也在影响植物群落演替变迁。本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区域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类型及其结构特征和植被动态演替,分析了各种植被类型的生态与生产功能。并对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绿洲、荒漠过渡带值被、优化荒漠边缘带生态系统、促进绿洲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约束下的乌鲁木齐绿洲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在探讨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前人通过运用SD模型对乌鲁木齐进行中长期进行人口、粮食需求和农业生产能力预测,预测乌鲁木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结果。提出了在水资源约束下乌鲁木齐绿洲城市发展的节水型城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优化模式、新亚欧大陆桥绿洲经济带型模式。为实现其社会经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住宅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住宅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复杂系统特征,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其进行结构和因果关系分析,将城市住宅系统划分为土地供应、住宅供应、住宅需求和住宅价格4个子系统,通过各层次要素的反馈关系,建立城市住宅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通过模型有效性验证后,对近期南京市住宅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通过政策调控参数实验了政策变化对住宅市场发展的影响。从长远趋势来看,系统总的发展都将趋于稳定,表现出较强的自组织能力;针对目前房价上升过快的现实,从系统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①拆迁补给需求迫切;②城市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量大;③外来人口的购房需求上升;④在预期收益的刺激下,单位面积土地出让价格大幅上升.面对短期内住宅供给小于住宅需求的客观实际,根据模型结构的试验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改进的土壤植被大气模式(MSPAS)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有效的大气辐射传输方案,建立了一个能在物理上真实地描述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反馈机制的二维模式(MLAIM)。利用HEIFE实验的观测资料,对改进了土壤水分传输、近地面层湍流输送以及植被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后的MLAIM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MLAIM能够合理地模拟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各种物理过程,能够有效地模拟绿洲与沙漠的地表能量收支情况。因此利用MLAIM对绿洲的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绿洲“冷岛效应”与“湿岛效应”的形成机理,并且着重研究了绿洲对其周围沙漠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洲对沙漠的水汽输送是影响沙漠地表能量收支以及绿洲周边区域气候的最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6.
受地形影响,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带呈明显的系统结构,形成了山地、绿洲、荒漠流域生态系统。山地是流域的水源地,从水、土等方面制约绿洲的物质循环;荒漠是流域的生态屏障,从光、热等方面决定着绿洲的能量平衡。绿洲是流域水、土、光、热资源的集成地,是干旱区人类生产、生活的理想场所。绿洲建设已完全改变了流域生态面貌,使流域开发带有明显的技术倾向,并最终决定着流域生态建设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区域生态化模式与崇明岛生态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生态文明发展潮流下,区域生态建设已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区域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就是在现代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产业、生态人居与生态景观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要素间的关系,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从目前上海城市发展格局与发展需求来看,崇明岛应该成为上海城市生态系统的景观子系统.而根据崇明岛生态现状分析,台风侵袭、植被覆盖率低以及水环境条件差、水资源调蓄能力低是目前崇明岛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建设是崇明岛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从区域生态建设整体考虑,提出了生态覆绿、生态治水与供水的建设对策与设想.  相似文献   

18.
In groundwater-dependent ecosystems,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controls the overall water quality and ecosystem dynamics. Groundwater and vegetation across a 30-km groundwater transect linking oasis, desert and river in an extremely arid area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series of soil profiles drilled into the unsaturated zone to understand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and its control on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surface vegetation in the extremely arid Lower Tarim River, NW China. Measurements have included water-table depth, water chemistry and water isotopes (2H, 18O, 3H) for 15 water samples, soil moisture and chloride content for 11 soil profiles, and vegetation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ndwater in desert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slow recharge rate (pre-modern water), great water-table depth (6.17-9.43 m) and high salinity (15.32-26.50 g/L), while that in oasis (uncultivated land) and riparian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fast recharge rate (modern water), small groundwater-table depth (3.56-8.36 m) and low salinity (1.25-1.95 g/L). Stable isotopes show that secondary evaporation takes place during irrigation in oasis. The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coverage, richness, evenness and number of pla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moisture and water-table depth. Groundwater recharge from irrigation in oasis and from river in riparian zone sustains a better ecosystem than that in the desert area, where lateral and vertical groundwater recharge is limited. The more evapotranspirative enrichment may occur in the vegetated and water-rich riparian zone as compared to desert. This study also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tracers in studying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arid regions.  相似文献   

19.
绿洲稳定性初探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绿洲系统是干旱区的脆弱系统争取绿洲系统向稳定性、有序化方向发展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基础目标绿洲稳定性的本质含义是绿洲系统或绿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绿洲的稳定性指标就是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标,即绿洲规模与绿洲需水量之间的一种定量关系维护绿洲稳定性是项系统工程,主要措施是建立有效防护林体系,保护恢复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处理好生态用水与绿洲开发建设用水的关系,保护耕地和有效防治绿洲土地退化,寻求高效开发、集约经营、协调发展的模式,搞好稳定性系统设计,加强绿洲生态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20.
对立统一于干旱区的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在降水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不断进行着演化.从长期看,这一演化过程具有不可预测性,短期内却有细微可预见性.现如今在绿洲扩展同时,荒漠也在扩展,整体趋势仍是荒漠在扩展.为维持绿洲的稳定性,促使绿洲—荒漠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分析绿洲-荒漠这对对立统一的生态系统入手,在探讨引起这对生态系统演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自然因素中的降水和人为因素中的政府调控行为为演化的主导因素,初步探索了促使这对生态系统统演化的主导因素作用所具有的非线性关系,这对维持绿洲的稳定性,抑制荒漠扩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