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大型岩性油藏,油藏分布具有纵向上一区多层、平面上发育多个叠合含油富集区的特征.沉积演化及烃源岩评价表明,该区长7段为优质烃源岩、长6段为较好烃源岩、长4+5段及长8段次之,多层生烃为石油的富集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油源对比显示,长4+5~长8段原油主要源自长7段生烃有机质,长6段烃源岩对长...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有机岩石学和分子地球化学的手段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岩和长8油层组原油,进行地球化学精细定量分析,研究了长7段暗色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评价了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烃源岩生烃潜力,并对长8油层组原油展开精细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高,与盆地本部长7优质烃源岩具相近似的电性、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为一套优质的烃源岩.长8油层组原油在母源性质、沉积环境、成熟度等方而与长7段烃源岩有相近似的特征,二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长8原油来自长7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彬长地区烃源岩、储层特征、生储盖组合以及运移动力等综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延长组长7致密油油藏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彬长地区延长组长7烃源岩以优质张家滩油页岩为主,有利储集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物性差,孔隙度平均为8.8%,渗透率平均为0.22×10-3μm2,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导致长7储层横向连通性较差,纵向泥岩夹层多,石油在过剩压力作用下以垂向或侧向短距离运移为主,当封盖能力足够时,便在物性较好的致密储层中成藏。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自生自储式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储层和盖层三大因素控制,烃源岩的发育控制油藏展布,储层物性及砂体展布和源储接触关系控制着油藏分布层位,而封盖能力对长7致密油藏的分布规模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从长7烃源岩生排烃影响原油运聚及长6、长8沉积、成岩的差异性研究入手,总结成藏差异。结果表明,长7大面积分布的烃源岩为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运移动力;该区发育的长6、长8连通性砂体和构造裂缝提供了运移输导条件;长6、长8大规模叠置砂体形成了良好的储集体;沉积、成岩差异形成的相对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区控制着油藏富集区的分布。长6层成藏模式表现为长7油源先向上运移至长6成藏,而后侧向沿连通砂体继续运聚成藏,直至扩展到远离长7烃源岩分布区,形成沿北东向砂体大面积展布的油藏;长8层成藏模式则主要为长7烃源岩向下运聚成藏,二次侧向运移较少,油藏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富县-甘泉地区延长组长7、长8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本区烃源岩为延长组长7和长9油层组的优质烃源岩;长7、长8油层组砂体整体上砂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为低孔-特低渗储层;长7油层组源岩与长7和长8油层组储层直接接触,源储大面积相邻分布,整体上形成了源储紧密接触的"三明治"式源储结构特征,离源岩越近的层位,含油饱和度相对越高;富县-甘泉地区延长组的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为有效烃源岩排烃强度控制了石油的分布,有利的源储结构促进了烃源岩的排烃及其对致密砂岩的充注程度,垂向叠置砂体与广泛发育的构造裂缝构成了石油向致密砂岩充注与运移的有利垂向输导通道,持续存在的源储剩余压差与储层渗透率耦合控制了石油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油源对比、油油对比的方法,对吴起—志丹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的油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吴起地区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志丹地区长10原油来自长9烃源岩.最后结合油源对比结果、成藏地质特征,得出研究区东西部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西部吴起地区由长7烃源岩向下排烃跨层输导进入长10成藏;东部志丹地区为长9烃源岩向下排烃进入长10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7.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第8段石油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大量的钻探、分析化验资料,对长81和长82亚段的沉积、储层、油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烃源岩控制了长8段油藏的分布范围;烃源岩在主要生烃期形成的过剩压力为石油运移到长8段储集层的主要动力;长81油藏富集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长石溶蚀成岩作用形成的相对高渗砂体,长82油藏主要分布于滩坝微相和绿泥石膜胶结作用形成的相对高渗储集层。近源和优势砂体的有效组合是长81油藏大面积分布的主控因素,裂缝和相对高渗砂体配置是长82油藏富集的关键。针对该区长8油藏的勘探思路是:自东向西推进,长81亚段追踪优势砂体,长82亚段寻找高渗砂带。  相似文献   

8.
针对富黄“新”探区烃源岩生烃潜力以及区内含油层系的石油来源问题,采用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手段 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富黄探区长7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I- II1 型为主,有机质成 熟度高,为好烃源岩;长6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I -II2 为主,次为I -II2 型,有机质成熟-高成熟,为中等-好烃源 岩;长4+5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III 型为主,次为II2 型,有机质低熟-成熟,为非-差烃源岩。 长4+5、长6 原油性质相近,为陆相淡水湖泊成因的中等成熟油;长4+5、长6 和长7 烃源岩对长4+5 和长6 油藏均有 贡献,但长7 烃源岩贡献最大,长4+5 暗色泥岩的贡献较小。研究区三叠系长7 烃源岩的发现,拓展了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长7 有限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对指导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烃源岩尤其是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系统采集了研究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对其开展各项地球化学实验,并结合相关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厚度及有机质丰度分布受沉积环境的影响较大,靠近盆地中央的深湖—半深湖相的泥页岩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盆地的边缘相带泥页岩发育程度低、有机质丰度低.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Ⅱ_1型为主,生油潜力大,为研究区主力烃源岩;长8,长9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为了主,生油潜力中等,为次要烃源岩;长4+5和长6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2-Ⅲ型为主,生油潜力相对较小,为较差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黄陵探区延长组油气成藏过程与主控因素,通过对研究区延长组烃源岩、储层、盖层的分析,研究了延长组油气成藏动力、方向和时间,探讨了延长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延长组主要烃源岩为长7,富有机质泥页岩;长6—长4+5是良好的储盖组合;长6油层组与下部长7烃源岩直接接触,油气自长7向上直接进入长6储集层中;异常高压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成藏时间主要为晚白垩世;长6油层组油气运移距离短,运移效率高,为本区油气最富集的层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摸清直罗油田张家湾地区延长组长7页岩生烃潜力及孔隙特征,通过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利用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长7页岩进行了展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孔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黑色湖相页岩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均存在差异,具有"北西厚、南东薄"的特征;长7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以I型和Ⅱ1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高,为好的烃源岩,页岩储层属于I类富集型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有机质孔为主;孔径以<0.5 μm为主,储层喉道半径主要在100~750 nm,孔隙度变化范围较大,主要在0.5%~1.9%,平均约1.0%。研究认为,研究区"新发现"的长7页岩生烃潜力较大,可动油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子长—蟠龙地区长1油层组对本区油藏形成的影响。方法利用钻屑、测井、露头观察及化验资料等综合分析本区长1油层组的沉积特征和生烃能力。结果子长—蟠龙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1段上部(T3y55)广泛发育深湖相暗色泥岩、油页岩及浊积岩,其下伏为长1中下部交织河沉积,二者之间发生了一次突然水进,形成了10~15 m的深湖相泥岩、油页岩,其下沉积的为60~100 m的半深湖粉砂泥与浊积岩沉积。湖相沉积顶部被侏罗系延安组砂岩侵蚀切割,二者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从暗色泥岩厚度图可以看出,子长—蟠龙地区湖相东西宽度60 km,南北长120 km,且该区仅为原始湖泊的东半部中间部分,原始湖泊的面积应向南、西、北3个方向延伸至少两倍以上的面积。长1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大于4%,多为II1型干酪根,达到成熟阶段,因而具较好的生烃能力。结论该区广泛发育的长1湖相烃源岩对于盆地广大地区长2和侏罗系油藏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通常认为长2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和优质储层控制,构造、裂缝等其他地质因素作用较弱。对陕北斜坡东部蟠龙油田长2油层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的研究表明,蟠龙油田长2油藏的形成和富集受沉积相带和优质储层、鼻状隆起背景、区域盖层与局部盖层、运移通道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鼻状隆起与局部盖层对长2油藏意义更为突出,鼻状隆起的围斜部位油藏最为富集,而局部盖层拓展了油层纵向分布范围。长2油藏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以外,以构造-岩性为主的复合油藏是该区长2油藏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新安边地区勘探程度低,石油勘探潜力大,为此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地质研究。研究认为,烃源岩发育良好,有机质类型为腐殖-腐泥型,有机质丰度高、生油潜力大;储层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油源分析表明延长组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区域上分布四套盖层,盖层分布广,发育较为稳定;连通砂体和裂缝发育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生储盖配置良好,形成了长8油藏为"新生古储",长4+5-长6油藏为"古生新储"的生储盖配置组合,而总体上延长组可认为属于"自生自储"组合类型。本区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油气勘探以寻找近油源处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低幅构造在控制成藏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为研究目标,对陆相页岩有机地化特征,物性特征,微观结构等方面对储层源储特征关系以及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分布在0.13%~13.3%,分布范围较大,主要位于2%~7%,平均值为4.8%;有机质类型主要是Ⅰ型和Ⅱ1型为主,以生气为主。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在0.827%~1.042%,主体分布范围是0.8%~1.0%,平均值为0.92%,烃源岩已经完全进入成熟阶段;孔隙度介于0.75%~14.97%,均值为3.77%。研究区泥页岩主要发育粒间孔、晶间孔及有机孔等,为页岩气提供储集空间与运移通道,页岩气排烃动力主要为源储压差,一般为5~12 MPa,运移类型主要为初次及二次运移。按照岩性组合以及有机地化参数可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厚层暗色泥岩夹薄层泥质细砂岩和厚层泥岩与纹层互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原油样品的族组成、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详细描述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延长组主要含油层长6段和长2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油—油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段和长2段含油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基本相近,原油为成熟石蜡型原油,有机母质来源于细菌和藻类,形成还原陆相淡水湖泊环境,应来源于本区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陈鑫  戚明辉  邓翔  曹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2):9460-9469
厘清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泥页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与不同成岩作用的关系,能够为分析页岩气储层储集性能以及“甜点区”预测评价提供指导。本次研究在大量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分析实验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7段泥页岩储层的矿物含量变化、组成类型、纵向分布规律、储集空间分布以及成岩作用类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泥页岩可划分为富伊利石型、富伊利石和伊蒙混层型、含长石富伊蒙混层型、含长石富伊利石型四种类型;纵向上,随着埋深增加,伊蒙混层的含量变化由高到低,伊利石的含量变化由低到高。泥页岩中微观储集空间相对发育,类型多样,发育有压实作用、黄铁矿形成作用、黏土矿物转化作用、溶蚀作用以及有机质生烃等成岩作用,不同成岩作用对储集空间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分析不同成岩作用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对认识研究区储层特征和进一步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长9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师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0):4756-4761
近年来长9优质烃源岩的发现,及相邻的长8、9、10储层中好的油气显示和工业油流的获得,表明长9可能是一套重要的潜在烃源岩。对鄂尔多斯盆地长9烃源岩生烃潜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9优质烃源岩主要集中在志丹、英旺地区,计算得出鄂尔多斯盆地长9烃源岩油气资源量分别为(2.09~4.17)×108 t和(0.06~0.12)×1011 m3。由于英旺地区排烃效率较低,资源量主要集中在志丹地区。因此,在志丹地区进行油气勘探时应考虑长9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岩性油藏,其在东部富县地区和西部庆阳地区勘探成果和成藏过程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对长8油层组的沉积规模、储层特征、成藏年代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富县和庆阳两个地区在不同时期运聚成藏模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富县地区和庆阳地区分别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庆阳地区沉积规模小于富县地区;(2)由于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总体上庆阳地区储层物性比富县地区差;(3)富县地区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油气充注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第2期油气充注为早白垩世中期,庆阳地区主要经历了1期油气充注,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4)东、西部运聚成藏存在差异:在晚侏罗世,富县地区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长9油气沿砂体向长8油层组进行运移,同时也可在其内部进行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而庆阳地区此时长9源岩生烃强度不大,只有少量油气沿砂体进入长8储层,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在早白垩世,庆阳地区构造活动强烈,长7和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油气沿断裂带进行大量充注,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而富县地区此时长7源岩有油气生成,但由于断裂带不发育,油气充注相对庆阳较弱。明确了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东、西部成藏差异,归纳了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其研究成果对指导盆地石油勘探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构造条件、油源条件、储层条件以及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特征等成藏要素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准连续型”油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是一个倾角小于0.5°的西倾单斜,油源条件优越,储层类型主要为低孔特低渗细砂岩,孔隙度一般小于12%,渗透率小于2×l0-3 μm2;油气藏类型为“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油气大面积准连续分布.最终确定“准连续型”油气藏成藏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低孔特低渗透率的储层系统是关键;广覆式优质烃源岩与紧密接触式生储盖组合是基础;稳定的动力学背景和平缓的构造格局是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