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本体论的含义出发,初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从根本上否定了实践本体论的观点。并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原著着手,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只能是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在探究世界本体的过程中,是由最初把感性中的具体的认定转向到理性抽象的东西的认定,把普遍概念作为世界之本体。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又从抽象的理性转向现实的存在来研究世界之本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则实现了探究本体论问题的伟大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方法论给我们进一步探究本体论问题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对本体论的追问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进行了批判,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呢?如果有,他的本体论是什么?该文介绍了当今国内主要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面对历史的困境和现实的危机,从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中汲取营养,通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写作试图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不仅为解决时代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珍贵的哲学资源。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是任何哲学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一元论。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或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相悖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的探讨,近年来再次成为热点。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贯穿的实践观点这一主线,从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在整个感性世界中的本质地位以及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等角度阐述实践在马克思新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的探讨,近年来再次成为热点。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贯穿的实践观点这一主线,从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在整个感性世界中的本质地位以及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等角度阐述实践在马克思新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体论所发生的转折是时代的要求,理解西方本体论的当代转折对解决当今人类社会所遇到的困境和危机意义重大。人类在本体论上所采取的态度并不是以人类为中心,比人类更广阔的是存在,在存在中领会世界之出现,这便是当代本体论的路向。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之谜     
所谓的本体论之谜在于,哲学发展到今天,旧的哲学本体论模式已经失效,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说法,他们甚至取消了本体论。可是,哲学的发展尤其是哲学的创新体系还必须是一种本体论模式,这就是某种悖论式的本体论之谜。本文对此问题提出了哲学本体论创新模式的拓扑学变换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的新拓展是王元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组成部分之三,也是王元骧文学原理的哲学思考之三。本文由自然本体论、人类本体论和生命本体论三大系列建构而成。而其中的生命本体论源于康德的人类本体论,是叔本华的意志哲学/生命本体论关于原始欲望、本能冲动的“生命意志”学理。王元骧不仅将它引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而且还把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美学、叔本华的悲剧理念和尼采的强力意志等合理内核借鉴到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以前很少问津的本体论予以新拓展。这是王元骧文学原理的哲学思考之后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近代哲学发展经历的是从直接本体论提问向认识论提问转向,并导致直接本体论终结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使哲学明确了自己的对象———纯粹思维领域,导致真正科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从两个方面探讨了雅斯贝雅斯的悲剧本体论:一、悲剧知识即源于存在的知,悲剧以显现存在的真理为最终目的。二、悲剧冲突是真理与现实的分裂,这种悲剧冲突是建立在作为纯粹可能性的自我与现实的关系上的。由于雅斯贝雅斯在其悲剧本体论中专注于对人的内在自我的领会与阐明,从而为我们发展以把握外在世界为旨归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确立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宇宙本体论和人性本体论是尼采和禅宗美学思想的重要构件,他们在宇宙本体论和人性本体论问题上有深刻的相通性,同时又有本质的差异性。这种相通性和差异性具有极为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哲学发展经历的是从直接本体论提问向认识论提问转向,并导致直接本体论终结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使哲学明确了自己的对象——纯粹思维领域,导致真正科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命题在今天学术界已经从不同的方面或层次展开了解读,但是如果把“以人为本”的理论从哲学的本体论的角度进行解读还难为学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认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传统教科书的根深蒂固造成的。鉴于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学理层面、实践本体论对以人为本的解读以及其启示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6.
金山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1-12,15
到目前为止,价值本体论的发展可以说是经历了三个阶段:“实体说”、“关系说”、“系统质说”。可以说这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揭示了价值本体论的某个方面,但是都没有能够全面的说明价值的本体论问题。本文将通过比较、辨析以上三个阶段的“得失”,对价值本体论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史学本体论     
史学本体论不是历史本体论,它着重解决历史学的定义、本质特征、结构、功能等基础性问题.历史学的定义确认了“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一学科特征.历史学的结构有“大结构”、“小结构”之分.即使理论上把历史学的功能从结构中割裂出来,也应分成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力图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对档案学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以前的研究者往往对广义上的档案学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对将档案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这个方面则较少论及。本文则主要从这个方面来对档案学本体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面对信息迷雾,如何更有效的控制信息和知识,成为现代人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体论成为信息时代各领域解决信息共享、集成和知识重用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面临的困境,介绍了本体的相关理论与技术,阐明了本体论在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学在鲍姆嘉通那里第一次得到命名,但它真正的独立之路却开始于康德。鲍氏的美学(感性学)旨在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的第三批判论证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乃是感性判断力的先天规律,从而在知识学体系内完成了美学的本体论证明。但美学的真正本体论地位的确立是在马克思主义以“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美学体系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