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基于近30a的统计资料和近10a来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分析苏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苏州市耕地数量呈现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人口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内在决定性因子,农业技术进步、经济利益驱动等因素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外部驱动因子。图4,表3,参5。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广东省耕地资源变化的特点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建国以来,广东省耕地资源和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要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采取如下措施:切实保护好现有耕地,加大后备资源开发力度,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生产力。图l,表3,参8。  相似文献   

3.
于田绿洲耕地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根据于田绿洲耕地变化和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的典型相关分析,提出了表征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指标,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及探讨了人口变化驱动因素对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协调干旱区土地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提供依据,为进一步进行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积累方法和经验。图4,表2,参16。  相似文献   

4.
新建县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影像和自然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江西省新建县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原因和趋势。变化过程分析先从转入和转出两方面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选取变化幅度和年变化率指标分析了其数量变化特征。变化原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人口增长、地理位置和政策的影响及自然环境因素是导致新建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变化趋势预测表明,若继续保持1996-2000年的变化速度,耕地和未利用地将持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而草地和水域相对较稳定,草地有下降趋势,水域呈缓慢上升趋向。表3,参8。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粮食安全与耕地压力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粮食平衡系数和主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及9个地市1989—2005年的粮食生产、耕地压力指数、粮食平衡系数作动态变化分析,及对粮食生产的综合条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贵州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从1989年的708.25万t增加至2005年的1288万t,通过主成分分析,贵州的粮食产量与投入粮食生产的资本、技术和劳动与粮食产出密切相关。②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突出。人口数量呈直线型增长,从1989年的3134.94万人增加至3931.12万人,16a间增加了800万人;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从1989年的185.38万hm^2减少至175.35万hm^2。③耕地压力指数下降,从1989年的1.77降至2005年的1.22,主要原因是耕地综合生产力提高的结果,粮食平衡系数相应提高,但仍低于临界水平1,区域粮食生产相对全国平均水平未能自给。④各个地区的耕地压力减小,遵义市耕地压力系数最小,近年来小于1;粮食平衡系数上升,除遵义市外,其他地区仍小于1,人均粮食占有量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各地区之间的粮食安全与耕地压力存在差异性。图4,表1,参16。  相似文献   

6.
耕地减少与人口增加的反差日益明显;耕地资源利用质量不断恶化是制约江苏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变化的重要因素.选取耕地产出效益系数、耕地消耗回报系数、耕地污染替代系数和耕地利用集约化系数4个指标体系,对1996~2005年江苏省耕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依法保护有限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大农业财政投入,提高耕地生产力;优化耕地产权制度,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提出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以缓解江苏省的人地矛盾的压力和农业发展困境.图5,表2,参10.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地域类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江苏省是农业大省,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得其人均耕地资源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以人均耕地资源拥有量江苏省,表明其属于资源约束型省份。采用灰色关联判别分析模型,分析了江苏省1988-199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地均、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动率等4项指标,根据结果将全省13个市划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并就不同类型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8.
且末绿洲耕地变化与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且末绿洲多年的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对该地区耕地资源利用和变化的基本特征、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空间差异以及耕地变化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且末绿洲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呈现下降的态势;且末绿洲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单一因子考虑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增加的驱动.对于且末绿洲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应该进一步做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图1,表4,参17.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延安城市化进程和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得出:延安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快速增长、波动、徘徊停滞、稳步上升4个时期;耕地面积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与全省的耕地面积变化基本一致;耕地面积减少量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出非典型的“U”型曲线形状。延安城市化进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变外延扩张为内涵发展,同时要加强耕地保护。图4,参19。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耕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市南海区盐步为研究区域,采用GIS技术与方法,对其耕地动态变化及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87~2003年间耕地变化是盐步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类型,耕地年变化率达到4.50%,各村委会耕地面积变化存在差异;耕地主要转化为园地、独立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占耕地变化面积的70.82%;耕地内部三级类型的相互转化趋势明显,主要是由灌溉水田向菜地进行转化;耕地景观格局变化明显,斑块数量不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急剧减少,耕地并4用不断破碎化,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耕地在研究区的地位不断下降;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耕地仍将呈减少趋势,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比2003年减少1.89和3.11个百分点。图3,表6,参11。  相似文献   

11.
汉中耕地面积变化与城市化发展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近56年来汉中地区耕地面积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城市化进程,并对二者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56年来汉中耕地面积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全省的耕地面积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停滞不前和稳步攀升两个阶段;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减少量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提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应该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缓和库兹涅茨曲线的曲度,最大程度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图5,参17。  相似文献   

12.
近57年来新疆哈密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1949~2005年的统计资料,研究了近57a来哈密地区耕地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子,并对其关系做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57a来哈密地区耕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49年到1960年耕地面积急速增长,1961年至今耕地面积变化处于波动状态。哈密耕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有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等。面对目前人均耕地面积急速下降的问题,应该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保护优质土地,高效利用土地,达到保护耕地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基于Markov和GM(1,1)模型的土地利用结构预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张掖市2003-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别采用Markov与灰色GM(1,1)模型,对全市2011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预测,并将所得结果相互验证、对比分析,以提高预测可信度。结果表明:到2015年张掖市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将持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类型由耕地、园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向林地、建设用地转化。表6,参8。  相似文献   

14.
黑土区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耕地地力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生产力等具有重要的影响,黑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土壤资源,黑土耕地面积占东北区总耕地面积的18 08%,但常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8 1%,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 8%,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但是由于掠夺式的经营,导致黑土不断退化。在分析了德惠市耕地地力等级评价因子的基础上,利用RS和GIS建立了耕地资源数据库,确定了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耕地地力的评价,最后利用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等级指数确定耕地的级别,为黑土区耕地退化治理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图1,表1,参9。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济宁市微山县1990~200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对其最大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山县耕地面积变化与农业总产值在工农总产值中的比例关联系数最大,达到0.815 85,其次为粮食单产、农作物播种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GDP、城市化水平、公路客运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后通过其15a间的耕地面积变化数据,建立了耕地面积灰色GM(1,1)预测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2.89%,精度较高,可以用于后期的耕地面积变化预测。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耕地压力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耕地压力指数计算了内蒙古1990-2008年间的耕地压力时间序列,选择指数模型、多项式模型和GM(1,1)模型对耕地压力变化趋势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耕地压力的组合预测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得组合预测模型的最优权重。研究表明:将粒子群优化算法应用到耕地压力组合预测模型的权重求解是可行的;1990-2008年间内蒙古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都有所增加,耕地压力指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预测结果表明2015年内蒙古耕地压力为0.714,未来5a粮食生产处于安全状态。最后提出了减轻耕地压力以确保粮食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耗散结构理论和熵值原理为基础,对且末县耕地系统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利用现有的相关数据,建立且末县耕地系统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体系的熵值进行计算。通过观察耕地生产熵、外界投入熵和生产能力总熵的发展变化,分析该县耕地系统在1985—2005年间的发展状态演化;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分析耕地系统内部各要素与系统生产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影响耕地系统生产能力发展的序参量。结果表明:①且末县耕地系统21a间的总熵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该县耕地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耕地系统远离平衡态,并向更加稳定的、繁荣的方向发展;②通过计算生产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出的序参量对生产能力提高具有更重要的作用;③实例证明,耗散结构理论与熵值原理用于耕地系统生产能力评价是可行的,得到的结果表明选取的各指标能够反映且末县耕地系统的整体发展状况,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图1,表2,参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