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视野下,创新驱动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格局重塑的唯一战略选择。以全球生产结网形成的世界城市体系,在未来必将基于创新链重构和分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合肥城市发展定位的核心品质。选取长三角城市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芜湖、蚌埠与合肥,进行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实证测算并评价分析合肥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与赶超压力,研究提出合肥建设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提升创新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政府作用、科教水平、基础设施、对外开放6个方面22个具体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在公共因子和综合因子上进行排名,并从经济总量与发展潜力、人民生活水平、环境设施、经济增长四方面对合肥以及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了解合肥发展的优劣势以及所处层级,据此对合肥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其经济辐射对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有重要意义。从经济联系强度出发,基于城市综合实力,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模型并在ARCGIS10.2的支持下勾勒合肥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的经济辐射范围。结果表明:(1)安徽省各城市中,合肥的综合得分最高,综合实力最强,与其作为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地位相符;(2)合肥都市圈的圈内城市与合肥的经济联系强度整体要高于圈外城市;(3)受到南京经济辐射、城市合作竞争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合肥对芜湖和马鞍山的辐射力较弱并且有减弱趋势。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都市圈的发展提出诸如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正确处理合作竞争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服务业竞争力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以区域为背景研究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并讨论其时空演变,对于把握区域经济增长前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规模、结构、绩效、氛围4个方面建立了长三角经济区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2000、2005和2010年长三角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计算了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主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服务业竞争力时空演变的规律和特征,发现长三角经济区城市服务业还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阶段;其空间分布呈现“一核两带多层次”相互匹配的空间等级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长三角经济区服务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总结了长三角制造业一体化发展现状,实证分析合肥都市圈制造业一体化水平,从优势机遇、规划制定、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为深入推进合肥都市圈制造业一体化水平逐步提升,促进圈内城市发挥各自优势,走合理分工的路子,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取相关指标,从旅游业发展业绩、旅游竞争潜力、旅游环境支持力三个方面构架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合肥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合肥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圈在全国的几大经济圈中最具发展优势,其一体化进程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条件,并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开端,许多重大合作项目正在积极进行之中,不同层面的区域合作机制也正在建立和运转.长三角城市经济圈里的15个城市在资本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经济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区位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15个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均具有领先地位、特别是上海市的综合竞争力位于全国各城市之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无与争地地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圈的龙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长江三角洲的迅速崛起、长江经济带的建立和逐步向西梯度推进,合肥城市空间拓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合肥"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拓展的研究成果,分析合肥城市空间拓展的动力要素与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一些适用合肥的城市空间拓展战略,为将合肥打造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9.
<正>长三角是我国产学研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安徽要深度融入长三角,需要注重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全面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安徽与长三角区域如何实现科技创新融合发展,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坚持错位发展,突出合肥在科技创新融合中的新引擎作用在长三角区域内,有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合肥。它们各具特色与优势,但合肥是全  相似文献   

10.
 探索了长三角科创圈区域科技创新治理的路径。分析表明,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为骨干,加快打造长三角科创圈,共同构建技术转移服务机制、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科技园区合作机制、创新环境保障机制等,有利于更好地形成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治理机制、更快提升长三角创新治理能力,为中国区域创新一体化率先探索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以包含杭州在内的长三角27个城市为样本,按照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可比性的原则,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杭州和长三角地区城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杭州和长三角地区城市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相对性和规模收益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对影响杭州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12.
合肥都市圈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其战略功能定位在于安徽经济核心增长极和长三角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增长极之一。都市圈功能定位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所在,明确合肥都市圈的功能定位已成为其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基于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友好省份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借鉴德国都市圈的创新功能、控制功能、门户功能以及象征功能等功能定位的经验,构建科学可行的合肥都市圈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 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 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 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 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 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 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主要基于Thomposn W.R的城市输出模型把城市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把John Friedmann在“广州大都市区发展研讨会”上提出的世界城市的“内生式的发展模式”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对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进行论述。认为世界城市应该走区域平等、协调合作及提升内部竞争力的可持续道路。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一般机制和特殊机制两个方面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系统,认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生力量,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力. 而城市规划、技术进步和社会人文类型等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外生力量,他们共同作用,不断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 除了一般的动力机制,还对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殊动力如新区开发、交通区位袭夺、大型工程建设、突发自然灾害等做了初步的论述. 各种内生和外生的力量共同作用,不断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东北三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竞争力是优秀旅游城市的重要评价要素,基于国内学者对优秀旅游城市研究成果的回顾,构建适合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东北三省22个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的旅游竞争力最强,区域中心城市优势突出;旅游竞争力一般的优秀旅游城市群体规模较大,竞争激烈;优秀旅游城市间旅游竞争力差距明显,有巨大的合作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前,长三角区域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活动已初具规模,各地区之间科技交流合作密切,呈现出较高的技术经济依存度和区域融合性,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以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引领、辐射、集散等作用的我国六大区域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了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基于个性优势特征分析的竞优评析方法,对我国六大区域中心城市的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不仅得到了各个区域中心城市在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方面的优势特征信息,而且也得到了其在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上的排序.政府相关部门可据此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提升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的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5):102-106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科学的测度和评价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前提.选择河南省主要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因子分析法对目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结果中将目标城市分为4类:强竞争力城市、较强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一般城市和弱竞争力城市,最后给出了提升河南省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邢洁  刘芳 《科学管理研究》2012,30(3):97-100
在借鉴国家和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独立的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区域进行了人才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用MATLAB网络环境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模型,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内5个重要区域的人才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和排序,明确了滨海新区人才竞争力水平,为提高滨海新区人才竞争力水平提出对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