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夏秋雨季,人们会感到空气很闷很压抑;而冬季长时间呆在室温较高的房间里,又会觉得口干舌燥。这两种不同的感觉都是因为空气潮湿的程度差异所致。气象上常用的相对湿度表示空气潮湿或干燥的程度,空气湿度与人体健康关系十分密切。中医有"六淫"说,其中的"湿"和"燥"主要就是分析湿度与健康的因果联系的。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对人体健康不利。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湿度过大时,人体中一种叫松果腺体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较大,使得体内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素的浓度就相对降低,细胞就会"偷懒",人就会感到无精打采,萎靡不振。长时间在湿度较大的地方工作、生活,还容易患湿痹症。湿度过小时,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易夺走人  相似文献   

2.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采用多个HOBO温湿度自动观测仪器进行同步观测的方式,对极端干旱区防护林小气候中的气温、湿度分别进行了水平和垂直两个尺度上的观测.结果表明: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近地层空气气温和提高空气湿度等典型的小气候调节作用.太阳辐射对防护林温湿度影响显著,辐射强度的大小与气温呈正相关,与空气湿度负相关,在阴天时林带保温保湿效果明显;防护林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显著,防护林带内小气候具有降温保湿的特征:林内气温总是小于原始沙地,林内湿度总是大于原始沙地,林边气温升降幅度大于原始沙地,林边湿度总是大于原始沙地.并且计算得出防护林垂直影响范围温度4~10m,湿度6~8m;水平影响范围温度16m,湿度24m左右.  相似文献   

3.
防晒防熏 收藏漆器应注意避免阳光曝晒、烟熏. 防干防湿 避免忽干忽湿、温度忽高忽低,最好把漆器放在温度和湿度比较恒定的房间中.空气过于干燥,漆器容易发生断裂;湿度过大,则易出现变形和脱漆.  相似文献   

4.
夏季,卡拉麦里骄阳似火,午后地表温度超过60摄氏度,空气湿度却不足10%.人处其间,即使不停地喝水,也不会流汗,因为汗水都以水蒸气的形式迅速地护散到空气中,只在皮肤上留下一层盐渍.  相似文献   

5.
指数化生活     
苏扬 《科学之友》2001,(8):27-28
一 以前人们收听天气预报,获得的气温、风力、阴晴雨雾等是当时惟一的定量生活指数.但是,这些信息,远远不能全面反映天气状况对人体的影响.例如:大多数人都有这种体验,冬季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同样的气温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北方阳光下的0℃可能只是让人略有寒意,南方阴雨中的0℃则让人感觉冷得透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南北方湿度差别很大,人体的感觉温度这时应该用一个更科学的指数--潮湿温度来反映:在0℃以上时,湿度每增大10%,感觉温度下降1℃.  相似文献   

6.
贡小兵 《科学之友》2006,(11):76-76
一进入11月,天气就变得干燥,特别是在北方,采暖设备已走进千家万户,使得室内空气中水分被蒸发,湿度低于30%。干燥的空气会造成多种危害,特别是对老人和小孩等弱势群体,容易诱发哮喘、肺气肿、气管炎等多种呼吸道感染。空气干燥使得室内尘土飞扬,流感病毒更容易传播。干燥季节,静电也无处不在。在严重静电下,人会出现心情烦躁、头晕胸闷等症状。此外,家具、书籍等也会因空气过于干燥而迅速老化。专家建议,室内湿度应该保持在45%~65%之间,在空气湿度达到55%时,病菌很难传播;如果空气湿度高于65%,会使人体呼吸系统和黏膜产生不适,免疫力下降;而空气湿度低于20%,室内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多,容易使人患感冒。所以,冬季室内使用加湿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冬季空气比较干燥,白天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低于50%,加之气候寒冷,室内采暖,居室内的湿度常常只有30%左右。较低的空气湿度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尤其是对呼吸道疾病不利。湿度过低会加快蒸发,干燥的空气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人皮肤干裂,口腔、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出现口渴、干咳、声哑、喉痛等症状,所以在冬季干冷空气侵入时,极易诱发咽炎、气管炎、肺炎等病症。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城市开始冬季供暖之后,许多市民为了避免室内干燥,纷纷使用加湿器加湿。但因为加湿过量,也有不少人被空气中  相似文献   

8.
杜晨秋  李百战  刘红  李超 《科学通报》2020,65(4):311-324
室内温湿度对人员舒适健康有着显著影响,尤其在偏热和偏冷环境下.如何评价较大空气湿度范围内温湿度耦合作用及其影响尚缺乏系统认识.我们在人工气候室分别开展了冬夏季涵盖偏冷到偏热(16~32℃)、低湿到高湿(15%~85%)共40个工况的人体热舒适实验,累计800余人次.结果显示,相对湿度对人员热舒适的影响随温度升高逐渐显著(夏季32℃/冬季28℃),湿感觉随相对湿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低温下空气绝对含湿量低,人体各部位刺激感比例随相对湿度降低而增加;低温下人员感知空气品质随暴露时间增加而降低,高温下人员适应性提高了人员对空气品质感知.研究计算了不同工况下人体呼吸总热损失,并建立其与人员热感觉(thermal sensation vote,TSV)和可感知空气品质(air quality vote,AQV)的关系:随着呼吸总损失增加,人员热感觉线性降低(回归系数:-0.66),感知空气品质升高(回归系数:0.2).基于TSV∈(-0.5,+0.5)和TSV∈(-0.75,+0.75),得到了冬夏季满足90%和80%人员满意率的标准有效温度(standard effective temperature,SET)上下限值,和等SET条件下温度-相对湿度(30%~70%)舒适区间,且大于国际标准ASHRAE 55推荐的温度区间.研究量化了空气湿度对人员热感觉的影响,揭示了低湿和高湿通过影响皮肤表面散热和呼吸蒸发热损失影响人员可接受温度区间,研究结果可为提出合理室内空气湿度设计参数、保障室内热环境舒适健康营造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程伟  周宏余  任尚芬 《科学通报》2005,50(12):1176-1179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包含368个水分子内部有22个氙气分子的晶胞构成的氙水合物系统. 模拟中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采用TIP4P势, 氙-氙分子之间及水-氙分子之间采用Lennard-Jones势. 得到在势能曲线上75.0~100 K的范围内有一个平台和局部极小的特征. 通过分析异常热容、声子态密度和径向分布函数, 预测在该温度范围内存在一个二阶玻璃化相变.  相似文献   

10.
室内绿化既可以调节温度、湿度,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净化空气和环境,又具有良好的吸音作用,并能遮挡阳光,吸收辐射热以及隔热等作用.但是花卉如果选择不当,非但无益,反而会造成室内污染.  相似文献   

11.
程伟周宏余  任尚芬 《科学通报》2005,50(12):1176-1179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包含368个水分子内部有22个氙气分子的晶胞构成的氙水合物系统.模拟中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采用TIP4P势,氙-氙分子之间及水-氙分子之间采用Lennard—Jones势.得到在势能曲线上75.0-100K的范围内有一个平台和局部极小的特征.通过分析异常热容、声子态密度和径向分布函数,预测在该温度范围内存在一个二阶玻璃化相变.  相似文献   

12.
赵柏林 《科学通报》1964,9(6):495-495
冰相对于过冷云雾的胶性稳定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云、雾、降水过程的预告和人工影响中,对它的作用均很注意。早在二十世纪初叶北极考察中就发现了过冷雾在很低的温度下仍不晶化。当时人们  相似文献   

13.
体感温度与实际气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的体感温度(或叫感觉温度、舒适度)往往与实际气温感觉上不一样,或者说一样的气温,感觉不一样。体感温度实际上就是人们舒适的感觉,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尤其是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时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所获得的一种感受。影响舒适感的气象因素有4个,即温度、湿度、风和辐射。 温度 人们感觉最敏感的仍然是温度的变化。据测量,人体皮肤温度大约是32℃。所以如果温度高于32℃,空气就会对人体发生加热作用,使人产生热的感觉,于是人体就通过出汗散热来维持热  相似文献   

14.
秋冬话进补     
多事之秋 熬过炎炎夏日,人们终于盼来了凉爽的秋天。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在这种季节交替的时候,人体总会出现许多不适症状,人们经过炎热的“夏耗”所进入的也是一个“多事之秋”。 随着飒飒的秋风,气温骤然下降,尤其是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明显降低。特别是今年夏季气温偏高,持续的时间较长,立秋之后温度持高不下,温度下降时又突然在七八摄氏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有一种以"九九"歌来反映气候的记日方法,并编有"夏九九"歌广为流传。"夏九九"歌中有这么一句:"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五九"正好处在"立秋"以后,按我国传统历法,立秋开始就算秋季了。由此可见,"秋老虎"是指立秋后出现的一段炎热天气。俗话说:"立了秋,把扇丢。"那为什么此时还会有"秋老虎"天气呢?这是因为立秋后,气温虽稍有下降,但空气湿度却大大增加,而风速却明显减少。人体感觉温度是气温、湿度、风速等综合  相似文献   

16.
<正>病毒在人体外能存活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温度和湿度等条件,在适宜的情况下病毒的存活时间可能长得惊人。病毒在抗水的表面(例如不锈钢和塑料表面)上尤其容易存活。冷病毒有时候能在室内表面上存活好几天,但它们导致感染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显著下降。流感病毒在空气中能存活好几个小  相似文献   

17.
森林是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它在整个自然环境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以及维持自然界生态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水圈内水的交换、循环等动态平衡的参与者与调节者。一、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森林植被蒸腾水分,水分的散发使太阳能大量消耗,形成森林地区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水汽易于饱和,在森林区周围及其上下温差大的作用下,易于造成局部气对流,形成地形雨。森林在上空的空气湿度,要比  相似文献   

18.
许多植物和动物的表面具有特殊的微纳尺度的结构,这些结构可以控制生物表面与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些结构可以吸附水使其表面湿润.沙漠甲虫可以利用背部微米尺度的亲水和疏水区域的合理分布从潮湿空气中捕获水.  相似文献   

19.
Landsberg  HE  朱善钊 《世界科学》1989,11(5):10-12
地球拥有一个独特的大气层,即大气圈。这个大气圈是地球和宇宙之间的缓冲地带。太阳透过它供应持续不断的能量,并提供保护以避免逸散地球上积聚的过量能量,因此,它是维持地球上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然而,在大气圈里,有持续不断的气象活动,导致形成了各种各样复杂、易变的气候变化特征,诸如:温度、湿度。蒸发、辐射、风向和风速、云层、降雨方式及其一定间隔时间内的降雨量、雷雨或雾的发生、烟尘浓度等等气候要素组合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20.
在人体尿结晶试验(一)中,笔者提到尿结晶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迄今,我做的人体尿结晶实验,还只能在北京的早春、秋天和冬天这三个干燥季节进行,实验的进展缓慢。目前笔者正尝试搭建可控温度、湿度的结晶装置,希望能做到在任意时间、任意气候环境下都可以快速取样、快速制备,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