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阎连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小说代表作《年月日》、《耙耧天歌》、《日光流年》与前期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由原来对乡土民间的理性审视、批判让位于一种情感认同:对勇于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同苦难命运抗衡的品质和精神的认同和推崇,并以这种独特的主题意蕴在当代文坛上占据一个特殊位置.然而这种转型在产生极大现实意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种局限.  相似文献   

2.
阎连科小说《日光流年》的索源体结构是有意味的形式。其从死亡回溯到出生的逆序叙述,在生与死、过去与现在的不断对话中,表达了人生轮回的时间意识。作家让时间缓缓倒流,直到主人公回归母腹、出生为婴儿,是对先民信仰的坚守,暗含着道家的理想人性,也深刻地传达出作家的人生思索。  相似文献   

3.
文章总结了《日光流年》极致化叙事策略的表现,探讨了这种叙事策略的文学生态意义,从生态视角审视了这种叙事策略所带来的叙事困境。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号《北京文学》以醒目的方式刊发了报告文学《有什么,别有病--中国农村医疗现状调查》,它以异常鲜明的姿态切入农村改革与建设的现实问题,记录下农民的痛与无处可说的怨,让人联想到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和《丁庄梦》,前者虚构了耙耧山脉深处的小村庄"三姓村",那里的人得了一种怪病--喉堵症,后者是国内首部反映"艾滋病村"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的早期小说现实主义色彩十分浓厚,作家对笔下人物、世界往往近距离逼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其小说风格似乎有所变化。《耙耧天歌》即是这样一部标志性的作品。本文对《耙》进行个案研究,重点揭示其主题意向和寓言叙事的关联与统一。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炸裂志》以炸裂村孔、朱两家的恩怨仇恨为线索,揭示炸裂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作家醉心于神实主义叙事,仅从脑海中的某些观念出发,编织有违真实生活逻辑的荒诞故事,使小说呈现"神而不实"的样貌。作家的本意是批判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些问题,却因"用力过猛"而几乎全盘否定了城市化,因醉心"神实"而脱离现实,因匆忙赶写而忽视叙事艺术,使小说成为主观概念性强而现实性弱、情节结构简单、叙事描写粗糙、人物呆板扁平的粗糙之作。《炸裂志》是一部出现偏差的城市化批判小说。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小说用一种散文化的笔调写出了生命的流年碎影、寂寞情怀和人生的甜酸苦辣、生死歌哭。在《呼兰河传》里,作者以独特的自传式叙事方法、诗化风格、散文化结构及超常规语言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胥少先 《科技信息》2010,(20):I0153-I0153
《人与鼠》采用两层叙事:叙述者叙事和小说人物叙事,叙述者叙事客观,人物叙事使叙述者叙事丰满完善;时间、场景和事件高度统一,有古典戏剧三统一之韵味.小说的五中叙事运动巧妙结合,集中运用省略、等述和减速,结合了戏剧和小说的优势.这些叙事艺术成就了《人与鼠》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细雨中呼喊》是凝聚了余华复杂叙事技巧的小说。小说呈现了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之间的变化和叙事视角内部的调整,对作品内容、意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虽然不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但是这部作品仍然在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均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小说的这些不确定性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和读者参与小说建构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我们卑微的灵魂》显示了熊正良的小说叙事特征。在叙事立场上,不仅要陈明世俗人生应该坚持的基本的精神向度与价值准则,而且主要是试图召唤社会认识和尊重它,显示了一种新的启蒙立场;在叙事格调上,与人物的处境、心态、思想、身份保持和谐一致,形成了以民间话语的运用和生活细节的突现为内核的艺术特征,使人物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2.
对郁达夫小说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了多方面的建树,但仍有挖掘的余地。试从叙事话语、叙事视角、结构模式三方面对郁达夫小说的体特色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骈体小说属于文言小说的一个子类,具有情感化、主观化的叙事特征。它的文体特征可以归纳为:徐缓迂回的叙事节奏和阴柔丈风;重视情感渗入,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注重藻饰,语句绮丽;骈散相间、具有张力之美;历史文化意象和当下意象并存,营造了意蕴深厚的氛围。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十九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给世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并对后来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具有巴尔扎克系列小说那样的宏观结构。它既承袭了前者的某些叙事特点,又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本文以巴尔扎克为参照,从叙述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探讨了福克纳对传统叙述模式的革新,并分析其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骆宾基是"东北作家群"的后起之秀,但却表现出不俗的创作实力。他的小说超越了抗战小说的一般模式,表现出日常化叙事的特征,同时也流露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恋乡情怀,并散发着多民族文化的气息,这些都极大增添了骆宾基小说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李师江是"70后"作家中对小说创作具有清醒意识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从身体写作的无耻叙事,到都市小说的狂欢化叙事,再到古典白话世情小说的老实叙事,变化很大。无论哪种风格,诚实化叙事都是他小说创作的生命,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不断的文学转型中,李师江的小说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来自边缘的声音——《看不见的人》的音乐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二十世纪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作者凭借对黑人音乐的爱好与精通,试验性地将布鲁斯、爵士乐的精髓渗透到作品中。无论是小说的结构、还是其叙事语言都体现出明显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18.
井上靖是一位大量取材中国历史、特别是从中国史传学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当代名作家。他在人物的选取、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题材的组织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在这类历史小说中,寄寓了作对人生对历史 的独特思索。中国史传学的叙事模式等艺术实践经验等方面,井上靖也有所承受与借鉴。总之,井上靖的学创作与中国史传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他一生都在对小说的形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他的小说很少有两部在技巧上是雷同的。他根据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叙事手法,使他的作品真正达到了深邃的思想内容与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0.
马叙转向"低姿态"的客观叙事,不带感情地写那些商业时代的人与事;他注重"微量叙事法",强调生活细节的呈现;此外,他的"多重聚焦"叙事,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展现是很贴切的。总之,马叙小说的叙事都是与他对生活质地的形而上追求紧密相关的,是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并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商业制约下的平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