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三峡民间传说具有十分丰厚的地域文化内涵,自然观与经济观是其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构成.三峡民间传说中的自然观,既反映了三峡先民与自然环境的尖锐矛盾冲突,更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爱护自然,以求天人相和的奋斗、理想和追求.三峡民间传说中的经济观是三峡先民经济活动的形象记录和经济意识的文学表现.在三峡人民肩负三大历史重任的今天,发掘、分析与弘扬三峡先民的自然观与经济观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长江三峡的地域文化书写,是聂华苓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就是她书写三峡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对三峡风景、民间风俗和抗战时期三峡地区的社会人生展开了多维描写,对特定时代的三峡文化尤其是三峡乡民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度透视,不仅使她的小说具有了丰厚的地域文化内蕴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而且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摇曳着独特的艺术风姿,显现了这位著名海外华文作家深深的故土情结和民族情愫.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学"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论述了长江三峡学建立的意义,探讨了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内容与科学特性,说明了三峡文化与三峡学的研究关系.对长江三峡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长江三峡学是一门研究长江三峡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现象的地域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时空性和预测性等学科特征.三峡学是三峡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二者在概念上有着严格区别,但在研究上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长江三峡的研究,建立"长江三峡学"既是一种学术上的整合与提升,更是一个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三峡传统音乐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人类学中一个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均极为显著的三峡地域文化形态,因为诸多客观原因,其中许多具体音乐文化事象已经消失或正在加速消失,综观当今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对三峡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承传,成为当下三峡区域文化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等相关组织和单位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5.
三峡文化是三峡工程丰厚历史意蕴的体现。三峡文化具有始源性、民族性、移民性、景观性和文学经典性等五大特征。研究三峡文化是让富有特色和魅力的地域文化,更好地为现代社会及其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地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鲜明。三峡大学既定的办学特色之一是“三峡文化及旅游”。2003年8月,学校在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少岚教授主持下,隆重推出《三峡文化研究丛书》第1辑共10种,由武汉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现刊发部分专家学者有关此丛书的笔谈如下。  相似文献   

7.
三峡是南北文化的结合部,是巴楚文化的交结带,三峡民歌则是两种文化撞击的结晶。三峡民歌渊源焰火,并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其爱情歌谣感情真挚,热烈奔放,泼辣大胆,而其劳动歌谣悲苦辛酸,怆楚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三峡丰富厚重的人文积淀,雄奇险峻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域民俗风情,个性张扬而火辣的三峡民众,宏大的三峡工程以及艰巨的三峡移民任务,都为当代三峡文学提供了缤纷多彩的素材和取之不尽的灵感.生长于三峡本土的作家及长居三峡的外省作家,他们是三峡文学比较稳定的创作队伍,可归入到三峡本土文学范畴.新时期以来,三峡本土文学创作,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三峡地域特色的三峡诗歌群落、三峡小说家群落和三峡散文、纪实文学家群落,三峡戏剧、影视文学家群落等.这些三峡本土文学创作具有时代性、地域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忠实地记录了20世纪三峡的沧桑变化,以及三峡人丰富的心灵历史.  相似文献   

9.
三峡旅游文化研究的地域范围与三峡旅游区的范围具有同一性。附会是旅游文化的传统和特色,三峡旅游文化中的附会现象表现为:因相似而附会;因名句、名篇而附会;因民俗而附会等九大类别,附会形成三峡旅游文化的错状结构、多重性和系列性等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姜明 《科技信息》2008,(33):14-14
通过对三峡所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民间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三峡民间体育形成于三峡特殊的自然环境、多民族交融的社会环境之中,研究它的地域文化特征,有助于理清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对三峡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民间体育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与时俱进,建好用好三峡工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工程研究论证了数十年,最终才在1992年七届人大五次大会上表决通过。该工程1994年正式开工,2003年实现初期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目前正顺利进行三期工程,预期2008年全部机组可以投产,可望提前1年竣工,发挥设计预定效益。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三峡工程已取得巨大成就,工程建设呈现出质量优、进度快、造价低、环境美诸多特点;尤其是工程质量,一期比一期提高,三期工程数百万立方米的大坝混凝土中未出现一条裂缝,创造了世界大坝建设的新记录和奇迹,成…  相似文献   

12.
在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搬迁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三峡移民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构建和谐三峡库区,迫切需要通过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三峡文化是荆楚文化与巴人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并在三峡地带土著居民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看,荆楚文化与三峡文化的开发具有突出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着力进行。  相似文献   

14.
论三峡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文化是土家先民巴人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在其历史进程中,以长期三峡及其周边地区为地理背景而创立的一种独立的区域文化形态,三峡文化具有自身的生成机制,结构形态,基本精神和历史演进规律,具有厚实的巴文化底蕴,它应该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当今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文化又必须具有很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洪水的随机性 ,加上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局限性 ,决定了三峡工程的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为此 ,必须从排沙、防洪、发电等方面对三峡工程予以优化 ,尽最大努力减轻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民间美术色彩起源于人类的色彩本能。是三峡原始艺术色彩的延续和发展,由于三峡地区封闭的地班及落后的交通状况使人们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三峡民间美术较多地保留了原始艺术的色彩本能,它不追求物体表面自然色彩的真实,不表现物体的环境色,光源色,也不追求“随类赋彩”,它具有内涵丰富的象征性,响亮强烈的装饰风格,奇特美妙的色彩语言,浓重与典雅并重发展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三峡文化圈概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峡文化圈”就其形成可以从山水同源、经济同体、民族同根等来考察;从其表里层次,亦可从民俗民风、文学艺术来体现;其表现形式如蚕桑文化、山水文化、巴楚文化、军事文化更是丰富深厚.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能给社会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贡献在于:(1)洪水控制,(2)发电,(3)导航系统的改善。然而,我们必须同时意识到三峡工程可能会引发着多方面的问题;这其中包括人口迁徙问题,文物破坏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焦点停留在三峡工程的社会问题上,非常遗憾的是,三峡工程的技术问题没有得到媒体应有的关注。事实上,大量的历史事件告诫我们:技术问题才是引发工程失败和导致生命财产流失的直接原因。客观地讲,在每一个看似不重要的技术问题后面都隐藏着一场灾难。一个看似宏伟壮观的大坝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技术缺陷而引发一场浩劫。从技术管理者的角度探讨了三峡工程的技术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基本完工长达90年.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提出修建三峡大坝,装机2 240万kW;1944年9月美国萨凡奇博士规划在长江三峡修建225 m高坝,装机1 522.5万kW.1956、1957年毛泽东、周恩来先后提出修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40年来历经反复规划论证与设计,于1992年4月3日经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三峡工程从此进入实施阶段.三峡工程论证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充分论证三峡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财务上的合理性;其方法是列出论证专题,成立专家组,通过现场勘测、规划,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分析、论证;最终提出论证结论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三峡工程论证是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典范,它凝聚了从孙中山到萨凡奇,从毛泽东到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凝聚了广大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三峡工程的兴建,长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民生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工程文化和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