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方晶 《海峡科学》2009,(9):71-73
在高职师范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应加强对舞蹈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增强对各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认识地域民族民间舞的形态动律特征;同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这种文化形态所包含和体现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应在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去寻根,去寻找内在的必然性、动作结构的生成规律及舞蹈的文化本质和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民族音乐剧《长征长征》以集体历史记忆“长征”为蓝本,汲取了甘孜地区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了现代化语言与技术,以艺术的形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促进了各民族地区之间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文章通过解构该剧,分析民族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基于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略,探讨推动民族音乐剧良性发展的举措,以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五年来,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一直以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为使命,以挖掘与整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主线,在伏牛山文化圈基础理论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研究、地域文化与文献研究及民族艺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富成果。这些成果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太极舞·序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焦作地处中原,北依巍巍太行,南濒滔滔黄河,是古代著名的“三河”地区、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驰名中外的太极之乡,享有“太极故里”的盛誉.太极拳承载着中国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情景和思想历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沉淀已久的民族文化心态,它依赖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同时表现出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推动与促进作用.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血脉和动力,传承与创新是我们面临的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刘畅 《科技资讯》2006,(20):136-136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民族音乐也是如此,它要受到地域、政治、信仰、哲学、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在这些基础之上形成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精神。我们在探讨“声乐艺术民族化”问题时,就应该既关注中华大文化背景下具有中国音乐文化共性的“声乐民族化”问题,又要关注构成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的每一个民族的声乐艺术的个性,因为正是各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汇在一起,形成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文化也由各个支流走向汇聚,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璀璨星河”。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得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统一性也在不断增强。文章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汉文化的凝聚力、统一的政治局面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诸因素,对中国文化多元汇聚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对历史时期边疆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以及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史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对边疆地区及边疆民族历史、文化与宗教的认识,更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刘三姐山歌文化为壮民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身份、民族和文化的非对抗性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认同空间决定了壮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及和平共处的历史与现状。它不仅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底蕴,亦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冲突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史艳虹 《科技资讯》2006,(2):151-152
在这个讲究文化的时代里,我们对中国的CI设计要进行重新地思考。本文通过例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雕塑”、“国画”、“诗词”以及“书法”来展示了中华民族审美的特有观念.提出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神”、“境”“简”、“和”融会贯通,运用到现代的CI设计中,为我们的现代CI设计注入新的民族的血液。  相似文献   

10.
郝苏民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学、民俗学、蒙古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在科学研究中强调民族间民间文化相互影响、各自变迁、互化,认为中华民族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开发、保护和建设“一体中国”的过程。多元一体是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文化现象。我国56个民族创造了自己的文明源点,并在历史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中,既保持特色又彼此渗透而形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凝结成一个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民国以降,在构建国族以救亡图存的诉求下,国人一方面通过对新疆族群的辨识与各族群人口与地域分布的描述,使新疆各族群逐渐摆脱陌生、模糊的面貌而熟习化、具体化;另一方面还以"非民族"化的策略来解释新疆族群冲突,以期把其纳入国族的范畴之内。此外,国人还希望通过新疆开发,找出一条在边疆民族危机中整合各族群以形塑稳固的国族来救亡图存的道路。这一努力多少触及到以增进各民族共同利益为目的,以民族沟通取代民族隔阂,以民族融合取代民族斗争的民族政策,对于当今我国解决新疆民族问题,构建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多种源头、多层蕴涵,栖息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各自具有独特规律的进程中,又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共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古典文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黄河流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一旦与周边少数民族富于活力的文化发生碰撞、结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中国文学出现崭新的景观。文章仅以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交流现象突出的楚辞、汉赋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梦想的追逐,而这些中国化的元素必然根植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上。无论是“中国梦”的实现,还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都需要我们在新的时代下深度体认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追逐“中国梦”的大环境下,必须加强高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中共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权"与"利"的结合、"团结"和"进步"的统一。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以民族权利为基础,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各项权利;以民族发展为目标,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共制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明确对“文化”基本内涵的理解,肯定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并以摒弃文化负价值部分为前提。物质层面的落后,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思想界发现了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人文价值,它们对于消解科学价值的负面影响,保持心灵世界与物质追求之间必要的张力,都会起到很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进行了"再阐释",同时还探讨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7.
刘晖 《科技信息》2008,(16):56-56
在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中,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的作用,是一个大的艺术研究课题。过去我们一向对于油画受着中国社会变革形势的制约这个它律性问题都予重视;相形之下,对于民族文化以下这个方面(也可以看作艺术的它律性方面之一)却比较忽视一些。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中西绘画比较方面注意有所学习,但是把问题提到文化心理特片这个更宽层次上面来却很晚才注意到。中国油画家还必须在前者的基础上融会东方文化审美意识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关注当代社会和人的生命价值,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和体验这门传统绘画艺术并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18.
"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长久以来,"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和谐、异质的协调以及对立的消解,从而追求至善至美的融合。在现代社会,中国的和文化更是超越了时代与民族的限制,延留至今远播海外。中国的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新生力量,在中国社会这个特定的集体之中,其对于和文化的认同接收与其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途径有三:统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两种科学文化,以便二者协同发展;做好中华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扬弃,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接地气”;确定“和谐”、“科学”的标杆,协调现代与传统的和谐转换,提升中国本身的文化亲和力,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从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