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新生代农民工公民意识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研究其公民意识的现状与培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通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贵州省贵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公民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意识不强、权利义务意识缺乏、法律意识薄弱、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究其原因,主要受传统文化因素、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公民教育缺失、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要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公民意识,就要通过夯实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公民意识的物质基础,健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机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整体素质等手段来增强其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魏新哲  朱开君 《科技信息》2011,(32):125-126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一个庞大的新型社会群体,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与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又无法真正成为城市中的一份子。本文主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特点,指出了他们在城市发展中正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从政府和社会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职业培训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城市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的研究话题,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也有专门的部分提到了这个问题。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解决自身"双重边缘人"身份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融而不入"的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韩冬 《科技信息》2013,(11):13-14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是摆在农民工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现实课题。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地市民化的意愿,却在现实生活中成了"夹心人"。本文基于社区教育的理论,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问题并深入探讨了其存在意义,并就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武陵山区农民工大军中的主体。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武陵山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依然异常严峻。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的长效机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自主创业能力;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涨的权利意识,是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人"的鲜明特征,他们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主动参与政治表达和社会管理。然而,由于受制度体制、政治文化和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具体政治参与过程中处于边缘状态。探寻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由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的路径,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市民化就是让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并愿意长期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文章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对市民化的看法及意愿调研,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受子女教育问题、收入水平、生活成本等因素影响,提出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完善法制保障和社会保障机制等对策,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获得尊重,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待遇,在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同时能够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作为一种特殊的利益群体,对"三化"推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代际交替,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限制,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困境。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有其社会文化和教育特性,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要追溯其源头,区分新生代农民工、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中小学学生三类人群。针对这三类人群,分类实施:从源头抓起,提前介入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水平和质量;采取多样化政策和措施,重点做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实施成本分摊机制,创造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广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休闲体育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结构较高,休闲体育消费意识较强,休闲体育消费动机主要以健身塑形和休闲娱乐为目的,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对休闲体育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影响休闲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是体育用品价格太高,缺乏就近场馆,服务体系不健全,余暇时间太少.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和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了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他们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机会、维权意识、行业选择、对城市和职业身份的认同感等方面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有着提高工资水平、享受基本社会权益保障和期望企业、社会给予更多人文关怀的特殊利益诉求。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要在劳资关系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机制。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下产业工人的主力大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经济、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快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的进程,就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扫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藩篱;强化社会管理,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消除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新生代农民工也要加强自我主动学习,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有代表性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城问题进行实际调查,结果发现:①新生代农民工融城过程中生理、安全需要是他们的主要追求;②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欠缺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城的重要因素。为促使新生代农民工能以积极的心态融城,建议从自身、企业单位、政府相关部门三方面综合联手,各自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从而满足其基本需要,真正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城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基础。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竞争力不强、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等是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的根源。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守护者,政府在消解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问题中需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政府公共责任的充分承担,可为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改善和消解提供保障,进而体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相似文献   

15.
"用工荒"在近年日益凸显,成因复杂,但与往年不同的是,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日益扩大,因诉求增多而导致的"用工荒"日渐明显。除了薪酬待遇问题外,他们想和城市工人一样,成为有保障、有尊严劳动者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望实现体面的劳动。为缓解"用工荒"政府、企业应当一起努力,尊重农民工的权益诉求,为新生代农民工构建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其实现体面劳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农民工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当前农民工就业问题已经凸显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的年纪普遍较轻,具有一定的上网能力。这也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现代远程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主要以萍乡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培训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寻找萍乡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有效提高萍乡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培训的质量,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宿不仅关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当前我国城乡融合与一体化进程。根据对新生代农民工意愿和实际归宿的调查分析,尝试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细化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亚群体:落地生根型、落叶归根型、漂泊无根型,而三种不同归宿类型的内部又富有层次区分度。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宿不仅是他们自己意愿的表达,更是他们面对现实的抉择,是社会结构诸因素与新生代农民工行动主体交互作用的结果。从总体上看,被调查者对归宿仍处于不确定者居多,漂泊无根型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当前归宿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以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其问题的成因主要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城乡就业服务市场不规范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为此,提出了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公平的就业服务市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市民意识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其问题的成因主要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城乡就业服务市场不规范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为此,提出了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公平的就业服务市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市民意识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103名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将内隐联想测验和问卷相结合,考察身份认同、社会比较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外群体身份认同,认同"市民"者融入意愿高于认同"农民工"者.社会比较导致农民工融入意愿发生变化,其中积极比较和消极比较的效应呈现"不对称性".积极条件下,认同"市民"者总体和文化融入意愿上升较认同"农民工"者明显;消极条件下,前者经济融入意愿的下降程度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