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描述为线性强化模式,推导出了铰接于定点运动刚体上的线性强化材料空间杆系结构应力-应变计算的普遍表达式,给出了计算刚体角位移的非线性方程组,编制了通用程序,计算准确方便,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有许多材料在受拉和受压时所表现出的应力应变关系是不同的,通常还是非线性的。以两个指数函数近似表示拉压异性非线弹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用位移法推导出了铰接于定轴转动刚体上的平面杆系结构应力和应变计算的普遍表达式,给出了计算刚体角位移的非线性方程,编制了数值计算程序,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从应变空间表述的塑性增量本构模型一般形式出发,根据航空铝合金等线性强化材料特性建立应变空间弹塑性本构模型。应变空间本构模型所需参数通过应力空间中对应参数转化得到,材料的屈服准则、流动法则、内变量和塑性模量等准则及参量均以应变空间的形式建立,从而构建适合铝合金等线性强化材料的弹塑性增量模型。通过算例计算,证明该模型与应力空间增量本构模型等效。该模型所需计算变量为可在线获得的应变,使应力分析计算大为简化,可以方便地求解应力空间本构模型难以求解的强化材料变形问题。因此特别适合于航空铝合金厚板预拉伸等金属变形加工工艺的应力分析。  相似文献   

4.
考虑材料应变硬化和包辛格效应的厚壁筒自增强理论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以材料的实际拉-压应力应变曲线为基础,考虑材料应变硬化行为和包辛格效应的厚壁管自增强理论模型.本模型通过直接对实际材料拉-压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四段拟合得到所需参数,因此能更好地反映材料的应力-应变特性,给出更精确的残余应力计算结果.模型预测的残余应力和实验测试结果与其他3种自增强理论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实验测试值吻合,比其他理论模型给出了更精确残余应力预测结果.讨论了包辛格效应和屈服准则对筒壁残余应力的影响.理想弹塑性模型、线性强化模型以及幂硬化模型等都是本模型的特例.  相似文献   

5.
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成果,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分析土坡稳定,不仅考虑了土体应力-应变非线性关系,同时能很方便计算土坡稳定的安全系数.避免了刚体极限平衡法单独计算时需要反复试算的过程,因而能够发挥有限元和刚体极限平衡法各自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材料强化模型对板料回弹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Lemaitre and Chaboche非线性随动强化理论、等向强化和Mises屈服准则,建立了复杂加载模式下非线性混合强化材料模型的弹塑性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并采用Backward Euler切向预测径向返回算法计算应力应变增量.基于ABAQUS开发式程序接口,编写了非线性混合强化材料模型用户子程序.以Numisheet‘93板料U型弯曲考题为例,分析了不同材料强化模型对板料回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线性随动强化因模拟板料成形后的应力最小而低估了回弹量,各向同性强化因模拟成形后的应力最大而使预测的回弹量偏大.与Numisheet‘93实验值的比较可知,对于复杂加载问题,采用非线性混合强化材料模型预测板料回弹量的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弹塑性有限元和刚体极限平衡法混合分析土坡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成果,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分析土坡稳定,不仅考虑了土体应力-应变非线性关系。同时能很方便计算土坡稳定的安全系数。避免了刚体极限平衡法单独计算时需要反复试算的过程,因而能够发挥有限元和刚体极限平衡法各自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研究工程材料的弹塑性应力应变简化模型,主要包括理想弹塑性模型、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幂次强化模型与Ramberg-Osgood模型,以及应变的表示法。  相似文献   

9.
用多试样法测得GCr15钢退火状态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并研究了此材料的应力与应变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压缩塑性流动阶段材料明显强化,压缩屈服极限达400MPa,而对数应变50%时其真实应力已超过800MPa。应力-应变的数学表达式为S=960∈~(0.21)。还从变形力学及材料科学角度论述了端面摩擦与应变强化的种种效应。  相似文献   

10.
宽板弹塑性弯曲的解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连续应力——应变折线来拟合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根据平面应变和体积不可压缩假设,从全量理论导出了宽板弹塑性弯曲的三维应力和外力矩的解析公式,并根据求得的外力矩,计算了弹复后的中性层半径。与幂强化或刚线性强化(包括理想刚塑性)导出的解相比,本解析法明显地提高了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