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0月10日,我国首台南极望远镜阵CSTAR(Chinese Small Telescope Array)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并通过验收。该望远镜阵由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合作研制,是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装在机架上构成的一个小望  相似文献   

2.
2012年,中国正式开展建设南极新的考察站选址调研工作.迄今为止,已在南极建立了3个考察基地.1985年2月,建立了首个考察基地长城站.1989年2月,第2个考察基地中山站建成.2009年1月,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  相似文献   

3.
10月10日,我国首台南极望远镜阵CSTAR(Chinese Small Telescope Array)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并通过验收。该望远镜阵由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合作研制,是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装在机架上构成的一个小望远镜阵,分别配置白光和g、r、i四种滤光片和lkxlk的CCB相机。  相似文献   

4.
晓洲 《今日科技》2008,(1):51-53
[目的地]南极内陆最高点南极冰穹A [任务]开展冰川、天文、地质、地球物理学考察及相关基础测绘 [亮点]为第3个南极科考站选址、首台南极望远镜、智能机器人、自动天文观测站  相似文献   

5.
利用南极地区夏季Landsat 8卫星短波红外影像获取近年世界各国南极内陆考察车辙印、机场跑道、中转站等考察足迹信息.一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南极考察内陆考察路线特征,并通过相邻3个年度南极考察内陆考察轨迹对比了解考察轨迹的变化特点;另一方面,对比分析世界各国内陆考察起止点、中转站和路线轨迹差异,并结合南极冰上、冰下地形数据,冰雪积累率和冰流速等辅助数据,探索各国南极考察路线特征,通过对各国南极内陆考察活动和路线断面特征的对比分析,了解世界各国的极地考察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编制的1:500万南极地质图最近在北京通过了专家初审。1:500万南极地质图的编制是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立项的,得到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地质行业基金资助。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地矿部地质研究所承担了  相似文献   

7.
科技事件     
中国将建首个南极内陆科考站7月16日,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即将开始建设,并启动南极内陆站的站名征集。该局新闻发言人李海清透露,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也是我  相似文献   

8.
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与天津自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南极向你招手——南极考察展览》今年春天在天津展出,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有关南极方面的展览."南极向你招手",是敬爱的陈云同志在1985年初为一本画  相似文献   

9.
从1984年开始,我国对南极已经考察了15次,最近我国考察队又到了南极最高区域DOM—A区域,这到底有何重大意义?许多读者不了解。为此,笔者扼要地叙述一下阿蒙森等人考察南极的苦难经历以及南极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国际上对南极洲的争夺战。  相似文献   

10.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4-04-11至2014-04-20)1雪龙号完成首次环南极航行考察历时160天[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3/30]15日,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回国。此次考察历时160天,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总航程3.2万海里,并抵达南纬75°20′开展大洋科学考察,这是我国船舶迄今到达的最南纬度。科考队在南极建立了我国第4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进行了冰雷达  相似文献   

11.
石头的故事     
我讲述的石头的故事始于十年前。1997年2月3日,我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我和摄影师薛冠超以及记者孔晓宁来到距我国南极  相似文献   

12.
《奇闻怪事》2012,(3):64
1我国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曾采集到9000多块陨石。为什么有大量陨石在南极被集中发现?是不是坠落到南极的陨石比其他地区多呢?其实世界各地陨石出现的可能性大致相同,不过坠落到南极的陨石更容易保存下来,并且较容易被发现和收集。寒冷洁净的南极就像一个天然冰库,坠落到南极冰盖上的陨石常会深深钻入冰内,犹如进入  相似文献   

13.
黔人南极行     
正2014年2月8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一大重要任务圆满完成,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又添新的里程碑。让我们跟随"贵州籍南极科考第一人"谢晓尧教授的脚步,踏上科考之旅,一同去探索南极的美丽与神秘,去展望南极科考带给我们的美好期许。(本期"科学视点"得到了谢晓尧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14.
7月16日,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即将开始建设,并启动南极内陆站的站名征集。 该局新闻发言人李海清透露,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也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计划由2008年10月出发的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承担建设任务,预计2009年1月底前完成站区主体建筑工程,同时开展部分夏季科考观测项目。  相似文献   

15.
前一段时间,在高层次的“奋斗者的足迹”报告会上,南京地质矿产所的金庆民报告了她参加南极考察的经过,并被誉为我国第一位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  相似文献   

16.
南极考察是个伟大壮举,我国自1984年至今已对南极和南大洋进行了8次科学考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南极考察,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上有着“世界级”的重要价值外,对人类生活也具有战略意义。考察表明,南极是一个资源富饶的“聚宝盆”,这里蕴藏着220多种具有重大经济潜力的矿物和燃料矿床,还有巨大的磷虾、海豹、鲸等渔业资源,更有地球上约90%的淡水以冰的形式聚集在南极大陆,它将是未来世界上所渴望的重要水资源。生物资源首先是磷虾资源的开发利用。南极磷虾外形象普通的河虾,体长3~5厘米。…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2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雁云教授结束南极科考回国.张雁云教授自2017年11月26日出发,启程参加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为期3个月的南极科学考察取得圆满成功.本次科考,张雁云教授主持完成了我国拟设立的首个南极保护区的区域选划、区内动植物本底、气候和环境因子采集分析等工作.同时开展了阿德利企鹅和贼鸥种群数量监测、栖息地调查,极昼条件下阿德利企  相似文献   

18.
“南极圈里知天命”,是我国知名的戏剧家、我的南极考察队友金乃千先生在我49岁生日于南极普里兹湾为我题诗中的一句。我以此作为文章的题目,一是倾诉我对献身南极事业队友的深切怀念,二是经过了南极科学考察之后,我逐渐认识了某些自然规律,并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认识人与自然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85年2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在冰雪荒原的南极洲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南极洲的上空高高飘扬。20年前的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一行共591人,乘坐“向阳红10号”船和海军“J121”船,从上海起航远征南极,建设中国南极长城站,以改变和结束因我国没有南极考察站,在南极国际会议上没有表决权的历史。1983年6月,我国就加入了《南极条约》,是缔约国,但是因为没有建立考察站,因此只能承担《南极条约》的义务;只有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的国家,才能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享受条约上…  相似文献   

20.
科普视窗     
<正>贵州产我国首款极地全地形车赴南极科考11月7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我国首款极地全地形车,与由277名队员组成的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一起从上海出发,赴南极执行科考任务。该车适用于雪地、沙漠、滩涂、戈壁、山地、水域等各种复杂地形,最高行驶速度可达60公里/小时,水中行进速度为5公里/小时。这款专门为南极考察研制的中国制造"科考重器"的成功研发和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重大装备国产化达到新的高度,在中国极地考察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