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将陕西省流动人口分为省内流动人口和省外流入人口,综合运用Lorenz曲线与基尼系数、模比系数、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比分析2种形式流动人口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省外流入人口较省内流动人口的集聚性强,且县域集聚特征明显;在人口流动率-流动人口质量上,陕北、关中和陕南分别呈现高—高、中—高、低—低特征;省内流动人口较省外流入人口行为选择更理性,高质量人口的流动行为尚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2.
以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其时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形成年代多属于秦汉、隋唐、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关中地区集聚明显,陕北、陕南地区分布较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史前至明清时期,呈以西安、渭南、咸阳为核心的主密度圈,以榆林、宝鸡、汉中为核心的次级密度圈。近代以来,呈以延安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和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并存的格局。分析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的形成因素,发现其空间分布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优越的区域耦合紧密,而其时间分布与都城的出现关联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翻耕、播种、农机总动力等6项主要农业投资活动碳源,测算了陕西省1990—2012年的农资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陕西省农资活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陕西省农资活动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为251.85万t和879.29kg/hm2,分别比1990年年均增长9.74%和13.07%;在空间上,农资碳排放总量区域差异明显,呈现陕南陕北关中的特征,碳排放强度则呈现关中陕南陕北的特征;农资碳排放总量与农业经济发展间主要呈现扩张负脱钩关系,各区域脱钩特征为:陕北以强、弱脱钩为主,关中以负、弱脱钩为主,陕南表现弱脱钩现象,且弱锐钩趋势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4.
以2012年陕北非农业人口和陕西省交通地图为主要数据,借助分形理论对陕北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空间结构和空间集聚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和榆林城镇等级规模较为集中,分布较为均衡,中间位序城镇较多;陕北城镇之间交通通达性较好,各城镇之间具备开展经济协作的基础设施条件,两市的城镇体系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集中,城镇主要分布于沟谷河流沿线,形成城镇体系的主要发展轴线;陕北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从中心向四周密度递减,城镇体系呈现集聚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异特征与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核密度分析法探究陕西省4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计算可达性指数来分析其可进入性;选取与旅游示范村可进入性相关的地理因子,利用空间分析技术GWR回归模型剖析各大因子的影响程度及其在空间视角下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示范村在陕西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关中平原最为密集,陕南和陕北次之,且陕南示范村密集程度高于陕北"的特点,可达性水平最好的3个旅游示范村都位于关中平原地区;在5大影响因子中,高程、坡度与可达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河网、路网和居民点密度与可达性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影响,且对旅游示范村可达性分别呈现86.0%,83.7%和44.2%的正向影响,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陕西省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依靠多主体联动,融合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有序开发和建设,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旱涝灾害是陕西省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区域防汛、抗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陕西省1470—2012年的旱涝灾害史料,结合累积距平法、滑动平均法、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对其旱涝灾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43年来,陕北发生旱灾最频繁,陕南发生涝灾最频繁,关中发生极旱最频繁,且整个区域持续涝灾发生的可能性高于旱灾。区域旱涝等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在近30年的时间尺度上,陕北处于偏旱期,关中、陕南处于偏涝期。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差异,长期以来,陕西省各主要区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三种方法,对陕西省关中、陕北和陕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进行了量化测度。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的测度结果表明,陕西省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水平在反复波动后有逐步减小的趋势;区位熵方法测度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近些年经济发展迅速,关中地区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陕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缓减陕西省各主要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最后,结合陕西省各主要区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情况,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陕西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ArcMap10.1软件支持下,以陕西省的93个县为研究单元,采用地统计分析法和热点聚类法初步探索陕西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陕西省整体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2)陕西省人口在关中地区呈同心圆式的分布。(3)陕西省人口在空间上呈不均衡分布。(4)陕西省人口热点区分布范围由小到大分别是:中间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结论政府部门可以调控人口迁移数量,使人口在空间上合理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9.
人口与经济是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两者在分析区域发展方面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因而两者间的关系也是衡量区域发展是否协调的指标之一.本文运用陕西省2005年~2015年的人口与GDP数据计算了各市人口经济一致性指数和全省人口经济偏离度系数,并分市、地区、省三个尺度分析了陕西省人口经济协调程度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陕西省各市人口经济一致性发展速度为中速偏低;地域角度方面,人口经济发展呈现一致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上占优势的关中与陕北,陕南地区一致性较差,始终表现为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全局角度方面,全省在2005年~2015年间的变化趋于一致性方向发展,协调程度从2011年开始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10.
史伟婷  席岳婷  张阳 《河南科学》2020,38(1):102-108
以陕西省38个旅游名镇为研究对象,分析陕西省旅游名镇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高德地图API计算,并构建可达性指数以比较各旅游名镇可达性.选择高程、坡度、河网密度、路网密度和居民点密度作为可达性水平的影响因子,并利用GWR模型分析主要因子对可达性的影响程度及其空间非平稳性.研究表明:①关中陕南地区旅游名镇多于陕北,最高密度区域位于咸阳市与宝鸡市的交界附近;②陕西省旅游名镇的整体可达性水平不佳,高程和坡度对可达性的影响不显著,河网密度、路网密度和居民点密度对可达性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具有空间非平稳性,其中河网密度和居民点密度分别对86.8%和78.9%的旅游名镇可达性具有负向影响,路网密度对97.4%的旅游名镇可达性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计划、 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以及促进湖北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等提供科 学决策依据。 在城市-城市群-省域多级尺度特征上, 结合地统计方法、 空间自相关分析、 分段回归模型等, 提出了一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多尺度动态模拟流程方法。 利用此方法, 在武汉市-武汉城市圈-湖北省 3 个 尺度上, 对湖北省 1990 ~2010 年人口空间分布结构进行了动态模拟实验分析。 结果表明, 20 年来, 武汉市人 口持续向中心集聚, 依旧处于城镇化早期阶段, 且其人口格局被分割为两个不同的结构带; 在 3 个地理尺度 上, 人口空间分布均有表现为明显的集聚特征, 随地理尺度的扩大, 人口密度梯度趋于平滑。  相似文献   

12.
在后危机时代,明确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海南省因地制宜的选择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熵值法,从人口、社会、经济和地域景观等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南省2011—2013年18个市县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ARCGIS软件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抽样标准差的方法,对后危机时代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海南城镇化综合水平在逐年小幅度提升,但区域差异较大,形成明显“两极格局”和东、中、西线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递减格局;(2)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海南省城镇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并没有表现出集聚的特征,不存在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带动区,且局部区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3)城镇化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严重滞后、滞后、超前、严重超前型城市并存,积极型城镇化城市不多,且城镇化“双中心”城市城镇化均超前较严重,而积极型城市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在省内均处于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陕西省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根据地区城镇发展的差异性,充分考虑交通网络的联结作用,探讨了陕西省未来城镇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并提出了优化陕西省城镇空间布局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蕾 《山东科学》2018,31(2):88-93
利用2009-2015年陕西省自然灾害灾情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域自然灾害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并对其灾害脆弱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是研究区域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直接表现形式,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自然灾害脆弱性的间接表现形式。陕西省自然灾害脆弱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自然灾害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而中部的西安、铜川市是自然灾害脆弱性较低地区。该研究为防灾减灾、预报预警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算20年来陕西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得出结论:陕西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符合分形特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比较分散,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分布;整个城市体系的分形表现出中间层次的弱缺,存在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断层;城市体系等级差异虽有缓慢减小的趋势,但距离最优状态还很漫长。在对这些特征做出解释的基础上,认为应采取促进省内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加强城市体系的产业规划等措施促进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能源消费统计数据与夜间灯光影像对陕西省能源消费进行空间化处理,结合PM2.5遥感数据,基于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陕西省能源消费与PM2.5的时空关系,并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ρ(PM2.5)变化的能源消费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13年陕西省ρ(PM2.5)先增大后减小,最高值达到28.5 μg·m?3,省内PM2.5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较强,其中关中地区的ρ(PM2.5)最高;2)陕西省能源消费量逐年上升,在空间上的分布与ρ(PM2.5)类似,关中地区的能源消费量最多;3)陕西省能源消费量与ρ(PM2.5)的Moran’s I达到了0.289,表明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即高能源消费的区域有着高质量浓度的PM2.5分布;4)人口密度、路网密度与能源消费总量是陕西省ρ(PM2.5)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肖太梁  杜鹏 《河南科学》2014,(3):425-429
基于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相关分析,在ArcGIS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采用人均GDP为指标,对东北地区236个县域空间格局特征、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对2003—2012年空间格局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空间关联分析,在总体空间格局上各县域人均GDP的分布存在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集聚结果包括HH,HL,LH和LL 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中国陕西洋县朱鹮野生种群的分布现状,分析了朱鹮的种群动态,如种群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最后叙述了朱鹮种群的保护管理现状,包括种群监测保护、栖息地管理和社区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