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供应需求日益增加,给电网调度带来了较大压力,给能源勘探和部署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当前能源消耗过大的形势,新能源开发迫在眉睫。但是,新能源的开发也对电网调度带来了较大影响。由此,本文阐述以往电网调度管理特点,然后分析新能源发展现状,最后探讨新能源对电网调度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智能电网调度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电网调度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电网发展的需求,对电网进行改革是发挥智能电网调度作用,促进电力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在智能电网调度过程中,还涉及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在电网调度工作过程中存在许多技术上和运行上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智能电网调度运行面临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一定的解决意见,以期为智能电网调度运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魏勇刚 《河南科技》2013,(12):28+241
智能电网调度在对电网进行统计建设中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它是智能输电网中的神经中枢部分,同时也是电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基础部分,也是保障电力电网能够很好的进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和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现在我国的电网智能调度的实际情况,并且介绍了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应用和设计,同时也对智能调度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我国城市的电网建设也已经成为了当前电力建设最重要的内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作为成为了电网能够安全生存的重要保证,电力调度成为能够广泛被人们所接受的新技术,成为了电网事业中的重要支柱,因此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发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其发展方向的探讨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下面我们就针对变电线路的保护及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发展方向进行了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应用于智能电网是高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物联网是一种基于网络、数据、通信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化网络,将其与智能电网相结合不仅有效地整合了电力系统的设施资源,提高电力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而且使得电力系统以安全、环保的方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文中从传感器网络应用与智能用电技术应用来说明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网的应用研究,阐述了物联网技术渗透到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中,势必会对国家、社会以及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运行管理技术已经广泛覆盖到了电网调度、智能电网和变电站建设当中。然而,自动化技术运行和管理当中存在着不合理设计和通信芯片装置等方面的问题,给系统正常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对此,通过采取全方位技术修复以及排查接地电缆屏蔽层的方法,进一步完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7.
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运行管理技术已经广泛覆盖到了电网调度、智能电网和变电站建设当中.然而,自动化技术运行和管理当中存在着不合理设计和通信芯片装置等方面的问题,给系统正常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对此,通过采取全方位技术修复以及排查接地电缆屏蔽层的方法,进一步完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8.
新能源的发展与推广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主要的新能源之一,风电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耗,从而有效保护了大气环境。但是,风力发电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既降低了风能的利用率,也对电网系统的平稳运行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充分考虑风能发电随机性高与波动性大等特点,并根据这一情况对新能源电网调度问题的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保障电网平稳运行及其运行效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目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多起重大电网事故,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分析新型电力系统的暂态特性,为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提供建议。【方法】以某新能源富集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电网与新型电力系统的供电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其电网暂态稳定性的特性差异,探讨储能电站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结果】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新能源装机占比越高,系统暂态稳定性越差;当新能源占比超过50%时,系统无法稳定运行,储能电站介入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系统的暂态稳定性问题。【结论】储能电站是解决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案且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力系统的完善,智能电网的建设渐渐成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微电网及智能电网的国内现状,并对微电网及智能配电网的能量管理与故障恢复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希望能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正>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电网规模的扩大,网内发送,变电设备和仪器仪表数量的随之猛增,调度人员对复杂电网进行准确无误地调度操作。正确地发布调命令就显得日益困难;调度规程的不断修改,调度命令,系统参数的大量记忆,使调度值班人员深感紧张和疲劳。为了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为了减轻以事代替调度员的劳动,国内外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对电网进行实时监控,以提高电网调度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调度所是电力系统运行和操作的指挥机  相似文献   

12.
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电力调度运行是电网运行的基础,因此,对电力调度运行进行优化意义重大。本文对电力调度运行的意义进行了阐述,详细探讨了电力调度运行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电力调度运行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电力电子技术最开始是一种以充气管器件以及电真空器件类电子管为基础的"工业电子学",随着电力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诞生了"电力电子学",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发挥着很大的功能。本文主要从新能源发电、电气节能、电气牵引、定质电力技术、智能电网等方面具体阐述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新能源发电占比以及参与市场交易的比例不断扩大,由于其随机性和波动性,导致现行按照电量平衡、电力校核的中长期交易电量分解方法,难以适用于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为此提出了一种计及交易优先级及电力平衡约束的新能源中长期交易电量优化分解方法从新能源长时间出力曲线构建、交易电量协调优化分解和多场景模拟计算等方面提出满足新能源随机波动性的中长期交易电量协调优化方案;以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消纳为目标,计及交易优先级建立基于时序仿真的新能源中长期交易电量优化分解模型,实现新能源年度交易电量分解到月,完成新能源中长期交易电量分解方法研究以陕西省级电网为例开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确保分解结果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15.
<正>电力通信主要包括电网的调度、自动化控制和实现现代化管理服务,是调度运行、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也是电力市场良好运营的保障,以及实现电力系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降低碳排放量是新形势下电力系统转型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风电等新能源虽然具有零碳排量的优势,但其具有不确定性,给电网的平稳运行带来了挑战,因而较为稳定的火电仍然是重要的电能来源,但需要对传统火电厂进行改造,采用碳捕集和封存利用技术减少碳排放量。经改造后的碳捕集电厂具有综合灵活的运行方式,可以与风电进行配合。在综合灵活运行方式下,研究了碳捕集电厂灵活运行时的能量特性,建立了低碳经济调度模型。同时,为了提高调度的效率,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设计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算法来学习调度策略,并基于真实的电力系统运行数据进行仿真,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大,电网调度所承担的电能输送量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因此,为了解决电网的大规模存储和计算量,以及调度频繁等问题,将云计算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结合在一起进行应用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8.
<正>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关系到国计民生。为实现电力工业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建立智能电网以及合理进行电力系统规划至关重要。一、智能电网的概念与特点智能电网(Smart Power Grids),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  相似文献   

19.
<正>电力系统是一个地域分布辽阔,由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电网络和用户组成的统一调度和运行的复杂大系统。按照电能的生产和分配过程,电力系统自动化包括电网调度自动化、火力发电厂自动化、水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电力系统信息自动传输系统、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装置、供电系统自动化、电力工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等7个方面,并形成一个分层分级的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整个电力系统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电网逐步进入智能电网时代,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的电力线路保护整定软件已经落后于电力系统的发展脚步,无法满足电力线路保护的需求。对此,电力工作人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完善方法,同时提出了保护整定计算一体化的研制构想。这种系统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网线路中整定计算全过程的自动化,从根本上将整定计算人员从繁杂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本文以电力系统线路保护整定计算一体化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当前技术条件下电力系统线路保护整定计算软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阐述论证了整定计算一体化系统在整个电力系统线路保护整定计算中的突出应用优势与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