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主要的致盲疾病之一,患者的视觉功能会逐渐丧失直至失明。临床常见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营养不良等。随着基因治疗、干细胞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出现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类型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理念。文章系统梳理了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特征,介绍了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以及视觉假体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临床治疗上的最新应用,以期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常食叶绿蔬菜可预防老年性失明据一项研究显示,常食菠菜及其它绿叶蔬菜将有助于预防老年性视网膜黄斑变性的发生。黄斑变性是一种可导致65岁以上老人失明的主要原因。这种被称之为“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症”是因眼后部分视网膜出现斑点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视觉...  相似文献   

3.
一份新报告提出锌能够阻遏视网膜黄斑变性的进程,眼科医生们对此既感到兴奋同时又持谨慎态度,黄斑变性是导致老年人视觉减弱和眼瞎的原因。黄斑变性是不能治疗的,这是由于斑点的神经和色素细胞受到损伤,斑点的区域是在视网膜的中心,它负责的是如阅读之类的敏锐视觉。  相似文献   

4.
在德国,多达400万遭受老年失明威胁的患者将得到有效的治疗,尤其是那些患有老年视网膜黄斑变性的患者,更愿意接受新疗法的医治——[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修复     
目前没有维持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干性AMD)患者视力的有效手段.但数种新疗法或将为这些患者带来希望. 视觉的焦点 视网膜上光感受器密度最高的区域成为黄斑,其直径约5毫米左右,对光尤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老年性黄斑变性眼病在世界各地的老人中流行甚广,且绝大多数累及双眼。其发病率之高,仅亚于白内障。据说,此眼病的发生与眼内抗衰老物质及一些参与生命活动的微量元素如锌等减少有关。 许多黄斑变性在造成患者失明之前,常形成视网膜下出血及瘢痕,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是否可以直接作视网膜手术,清除积血和病变组织来进行有效的治疗呢? 1987年,有些医生对1例由于视网膜下出血引起突然视力下降的黄斑变性老人,在出血后的第3天进行了手术治疗。他们在  相似文献   

7.
干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细胞是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可作为体外模型用于研究个体的发育机制,同时在临床相关组织缺陷性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中有巨大的作用价值。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和诱导分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已得到广泛开展,这为干细胞的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近来人干细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的功能紊乱、退化和丢失导致的感光细胞的损伤是造成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常规治疗只能延缓患者视力减退的进程,无法根治该类疾病.近期的临床研究表明,视网膜下腔移植RPE能够改善患者视力,这为RPE细胞用于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由于原代RPE不能再生且资源有限,所以可以通过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 ESCs)分化获得RPE.为解决h ESCs自发分化获得RPE的效率很低、分化时程较长的问题,在常规分化RPE的前7天加入激活素A(Activin A),结果发现Activin A能够促进h ESCs向RPE的分化.鉴定结果表明,分化获得的细胞表达RPE相关蛋白:OTX2,MITF和BEST1,以及RPE特异标记物:MITF和RPE65,而且具有正常的形态特征和吞噬功能.上述结果表明分化得到的细胞具有RPE的基本特性.该分化方法能够为后期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大量的细胞.  相似文献   

9.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病人通过用干细胞全身换皮已经实现了根治。从不治之症到可以治疗,皮肤干细胞疗法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不经意间发明皮肤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技术,到利用皮肤干细胞在体内再生皮肤组织,再到治疗深度烧伤和角膜灼伤,最后到治疗遗传性皮肤病,这个临床医学上的突破是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结合的典范。文章将回顾这一发展历程,展示科学发展的规律,为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据科学家研究知晓。红色果蔬含有丰富的植物化学成分,包括抗细胞因子、抗氧化剂和番茄红素。这些成分能够预防癌症,特别是肺癌、前列腺癌和消化道癌。它们还可以使人延缓衰老.并且有利于防止黄斑变性,黄斑变性是导致老年人失明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1.
赵飞燕  吴宇轩 《自然杂志》2022,44(5):389-397
 β-血红蛋白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遗传疾病,该病最初的治疗策略为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但由于花费昂贵、疗效有限、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进展缓慢。近些年,基因组编辑技术成为开发β-血红蛋白病新型治愈方案的有力工具。文章回顾了胎儿血红蛋白再生策略治疗β-血红蛋白病的最新进展,其中破坏BCL11A红系增强子的方式因其安全、有效、临床价值高而备受青睐。β-血红蛋白病基因治疗策略的下一步发展值得期待,有望完全治愈β-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症这两种遗传性血液病。  相似文献   

12.
极地海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正在以过去千年来所未有的速率消退,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或更早,北极海域将面临夏季无冰的状况。北极海冰减少不仅改变北极地区的生态和环境,还通过大尺度的海气环流影响中纬度地区,甚至是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文章简要介绍了北极海冰消退的特征和主要驱动机制,并对未来北 极海冰消退机理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线粒体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重要细胞器,调控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功能。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伴随着线粒体功能的异常。线粒体移植是一种潜在的可用于危重疾病的治疗方法,尤其是治疗缺血性疾病。文章从对心肌缺血损伤治疗的角度出发,简述线粒体移植的应用、作用机制及其局限性,为线粒体移植治疗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重要细胞器,调控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功能。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伴随着线粒体功能的异常。线粒体移植是一种潜在的可用于危重疾病的治疗方法,尤其是治疗缺血性疾病。文章从对心肌缺血损伤治疗的角度出发,简述线粒体移植的应用、作用机制及其局限性,为线粒体移植治疗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阮静  宋华  李超  陈俊  崔大祥 《科学通报》2013,58(7):593-600
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纳米技术和干细胞是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外新兴的肿瘤治疗新技术. 制备了氨基化修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s), 无滋养层培养了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 体外实验评价了mESCs的条件培养基对胃癌细胞的影响, 并利用FMNPs标记mESCs制备了干细胞纳米探针(FMNPs-mESCs), 通过尾静脉注射进入荷瘤小鼠的体内, 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考察了FMNPs-mESCs靶向识别体内胃癌细胞的能力. 结果显示, 制备的FMNPs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和磁响应性能, 在50 μg/mL的浓度范围内对mESCs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mESCs的条件培养基对胃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增殖的作用, FMNPs标记的mESCs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 在注射进入荷瘤小鼠体内6 h后可以通过活体成像结果和离体器官的荧光成像结果观察到肿瘤组织有显著的荧光信号. 研究表明, FMNPs-mESCs具有特异靶向识别体内胃癌细胞的能力, 为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胃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Remarkable progress has taken place in the research of stem cells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General perceptions,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evidences pinpoint the fact that functional decline of tissue often coincides with aging-related diseases.Stem cell aging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dysregulation of tissue function,maintenance,and repairing.This review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the current findings and emerging concepts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aging and its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7.
基于纳米技术的干细胞研究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开展干细胞的相关研究, 包括基于纳米技术的干细胞微环境培养、干细胞转染、干细胞分离、干细胞组织工程以及干细胞检测、跟踪和成像等, 是结合干细胞和纳米技术这两个前沿科技领域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 本文评述了最近几年纳米技术应用于干细胞研究的进展, 主要体现在基于纳米颗粒的干细胞分离纯化、纳米颗粒用于干细胞的标记与成像, 纳米颗粒作为基因或其他药物分子的载体转染干细胞以及三维纳米结构控制干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 同时, 就纳米材料与干细胞的生物效应研究现状作了阐述, 并进一步展望了基于纳米技术干细胞研究的发展前景与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昱凯  周琪 《自然杂志》2012,34(6):327-331
科学家们对细胞重编程的研究已经持续了数十年。所谓细胞重编程是指“已分化的特定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的干细胞”。1962年,约翰·戈登(John Gurdon)在他的实验室里证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在蛙卵中可以被重编程,从而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证明了细胞的分化是可逆的。2006年,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将戈登的这一成果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细胞在体外的重编程,诱导出了具有多能性的细胞(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细胞),证明了细胞命运是有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某些基因的结果。与胚胎干细胞相比,iPS细胞的优势在于它避开了使用人体胚胎提取干细胞的伦理道德制约,使干细胞研究能被所有人接受。同时,由于这些细胞来自于病人自身,在临床应用时有希望避免免疫系统对外来组织的排斥。iPS技术的创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发育重演律与干细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育重演律是生物个体发育的一般规律,也是干细胞分化的一般规律,可以为干细胞研究提供指导。本文根据发育重演律提供的个体发育基本模式和干细胞分化的一般过程,提出了干细胞分化周期的概念,不但指出了成体干细胞在体内存在的部位,还对多潜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存在的部位进行了区分,并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本质及相关现象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