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信贷资产质量评估方法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计提“八项准备”,尽管如此,我国在资产减值会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可从补充和完善《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做好资产评估,合理确定核算“八项准备”的损益帐户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资产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但是,税法仅对坏帐准备的计提作了规定,而没有对其他七项减值准备作出相应的规定。这就使得计提准备金后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3.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将资产减值由四项扩展到八项,规范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该项改革措施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进一步贯彻了“谨慎性”原则。本文围绕资产减值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常亚 《科技信息》2007,(15):45-46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将资产减值由四项扩展到八项,规范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该项改革措施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进一步贯彻了“谨慎性”原则。新制度一经颁布,对于资产减值的一系列讨论就在会计界广泛展开,众说纷纭。本文围绕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纳税调整及会计处理方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王颖 《科技信息》2006,(10):422-424
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定义作了调整,并将资产减值由四项扩展到八项,规范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该项改革措施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进一步贯彻了“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本文旨在研究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制度中存在的必要性、具体运用及适度性。  相似文献   

6.
2000年底,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这项新制度对资产的定义作了调整,井将资产减值由四项扩展到八项,规范了资产战值准备的计提。该举措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进一步贯彻“谨慎性”原则。新制度一经颁布,对于资产战值的一系列讨论就在会计界广泛展开,众说纷纭。本文围绕资产减值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李九岩 《科技资讯》2006,(19):202-202
财政标部于2000年底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制度》,新《企业会计制度》针对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增现象,借鉴第36号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1号准则公告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扩大了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要求对所有不符合资产定义的不实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即不仅要求对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和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而且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也纳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并具体列示了这三类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参考性条件。在这些资产减值准备中,大部分是其对资产的唯一减项,只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与累计折旧共同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为了正确核算和反映固定资产项目,发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作用,有必要剖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8.
王孝红 《科技信息》2006,(12):477-477
如何防范和治理企业对会计数据操纵的问题,已引起各国会计、经济界和政府监督机构的高度重视,并纷纷在完善公司治理、规范信息披露、加强外部监管、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完善制度等方面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笔者试就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操纵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一、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及意义自1999年实施了坏账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后,2001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项资产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对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进行研究,找出相应的对策,完善我国资产减植会计规范  相似文献   

10.
我国2000年12月29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在新《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的当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计提的八项减值准备为210亿元之多,我们在庆幸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的同时,却不得不注意到这项巨大的减值准备正是作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成为上市公司以后经营状况不佳年度的利润来源。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以计提和转回减值准备为借口,为达到自身目的而进行随意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愈演愈烈。故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下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原来散见于《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等中的有关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以《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列示其中。为了更好的理解新准则,以期对资产减值进行更加准确的会计处理,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资产减值问题一直被上市公司及信息使用者所关注。通过对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新《企业会计准则》就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转回及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介绍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是针对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与否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不转回存在的一些缺陷,提出了应该对所有资产减值准备都予以转回的观点及2种避免利润操纵的转回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解读最新企业会计准则,阐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及其它资产的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对减值准备在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上的变化进行分析。弄清这些变化,对于税务和会计实务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月1日《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执行后,企业按要求全面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视为重大会计差错,要按规定予以更正。五年来,资产减值会计执行的实务暴露出很多问题,通过国家以各种形式发布的补充规范性文件的约束及社会审计的监督,有些问题得到遏制,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体系尚未健全、企业会计人员的水平尤其是职业判断水平普遍偏低、企业普遍存在的没法消除的调控利润的意图以及资产减值会计确认与计量本身具有的难度等因素,使得目前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除存货等)已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针对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单向计提的规定,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向及计提幅度两个方面研究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信号显示作用,发现资产减值的计提方向存在信号显示作用,资产减值计提幅度在发生资产减值时也存在信号显示功能。这表明资产减值准备传递了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资产减值会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标志着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深化,资产减值作为现代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贯彻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的问题特别是确认和计量中的问题,并就我国在运用资产减值会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标志着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深化,资产减值作为现代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贯彻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的问题特别是确认和计量中的问题,并就我国在运用资产减值会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8.
浅析《资产减值》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资产组的划分、总部资产和商誉的分配、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等方面,《资产减值》准则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困难,其中也体现了《资产减值》准则与原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比较所体现出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宋翠平 《科技信息》2011,(13):802-802,834
新《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我国企业从上市公司开始率先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该项会计政策实施几年来已取得良好而积极的效果,提高了企业对外公布财务信息的质量,对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虚增资产的势头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然而,该项会计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减值准备的所得税会计处理等。特别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所得税的计算和处理中涉及较多的会计问题。本文拟就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所得税会计的影响进行简单地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该规定无疑对企业避免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规定也为企业在一定范围内操纵会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本文着重分析资产减值准备所面临的困境、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